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问题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生育多子女的问题,本次调查以A村为例,从计划生育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试着探究人们在政策變动过程中的生育行为,以及生育多子女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多子女;农村家庭;生育观念
1980年代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真正在全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近年发展而来的“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无限制的生育计划,在这些政策的促使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下人们的自愿生育意愿不断降低,但在A村,计划生育并未有效的限制人们的生育选择,年轻一代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选择生育多子女。
一、A村不同时期的生育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的人口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不同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情况不同,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期间,A村家庭中生育三个以上的子女仍居多数,而到了2000年以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生育观念已实现从传统型生育观向现代型生育观的转变。但是A村中生育三个子女的家庭仍不在少数,且有“一个太少,两个不多,三个正好”的说法,并且该说法主要针对生育的男孩数,似有回到第一个阶段的趋势。有学者预测单独二孩政策无法激起人们的生育意愿,但A村却在人口控制放缓阶段仍呈现生育子女数居多不少的趋势,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为什么村庄的人们愿意生育多子女?
二、农民生育多子女的逻辑
(一)多子女的家门荣耀和保护能力
1、生育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育文化,长期以来,落后的、封闭的、封建的生育观念一直深深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生育行为。A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媳妇过门的第一使命便是为婆家生育子嗣,且有严重的男孩偏好。因为村庄中男子在婚事、丧事、周岁宴等重大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行动力和绝对权威,如果男子没有出席亲朋家举办的仪式将会遭到强烈的舆论谴责,同时也会失去两个家庭之前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这些活动中,“热闹”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拥有良好声望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人们内心深处对声望的渴求和攀比心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丁兴旺的家门光荣成为农村多子女的传统性因素。
2、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已没有传统社会那么浓烈,在村庄中更多人考虑的是自己和下一代的生存发展问题。在A村的社会生活中,对居民来说最大的压力便是抵抗暴力的压力。农村社会法治的薄弱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农民解决纠纷诉诸于武力,正是这种压力的存在使人们倾向于生育多个子女。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通常诉诸于暴力,拥有力量优势的一方将会是纠纷最终的胜利者。因此,兴旺门楣在这个意义上已不仅仅是对祖先的使命,也是对下一代的责任,这种危机感或者说责任感使得人们即使清楚养育子女的沉重负担也不得不扛起这个重担。
(二)农村养育子女的成本降低
1、较低的教育成本
近年来,村庄中的学生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较低。高校扩招以后,知识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不再神圣,大学不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殿,且人们清楚寒门学子在与从小接受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竞争时缺乏优势。在人们的预期中,即使子女能考取大学也是二三流的大学,将来在面临找工作问题时依然处于劣势。因此,部分农民会选择在义务教育完成时就结束子女的受教育生涯,农村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及早结束学校生活步入打工者行列。
2、较低的抚养成本
在A 村,子女幼时一般由婆媳共同抚养,在最小的子女进入上学年龄后便由婆婆独自看管。A村的公婆有共同抚养下一代的习惯,这就大大降低了年轻夫妇抚养子女的成本。村庄中的初婚年龄呈现降低趋势,近年来更是降到十八九岁。一般家庭的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二十岁左右就会结婚生子。这样算来,在子女首次生育时,父母的年龄为四十多岁,也有足够的精力来照看小孩。当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一般妻子会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婆婆看管,弟兄多时为了避免矛盾争执,将孩子留在家中的一方要每个月给婆婆500-1000不等的生活费用。我们看到即使每个月交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这个抚养成本也是较低的。
3、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
A村多子女的生育现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口控制政策的放松、政策惩罚成本下降造成的。前文已经介绍到现阶段村庄中人口控制是处于无序状态的,人们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受惩罚的生育。这种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生育多个子女。 再者,即使在政策较为紧张的阶段,部分家庭仍可以利用较强的社会关系网,逃避或减少政策惩罚的成本。长远的家庭受益与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形成对比,人们必然选择生育多个孩子来避免独生子女夭折的家庭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君.现实伦理: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基础及趋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4-80.
[2]A佳伟,黄四林,辛自强,孙铃,张红川,窦东徽. 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 中国社会科学,2014,04:78-97+206.
[3]于霞.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52-54.
作者简介:
刘韵(1992—),汉族,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社会思想史
【关键词】多子女;农村家庭;生育观念
1980年代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真正在全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近年发展而来的“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们无限制的生育计划,在这些政策的促使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下人们的自愿生育意愿不断降低,但在A村,计划生育并未有效的限制人们的生育选择,年轻一代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选择生育多子女。
一、A村不同时期的生育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的人口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不同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情况不同,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期间,A村家庭中生育三个以上的子女仍居多数,而到了2000年以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生育观念已实现从传统型生育观向现代型生育观的转变。但是A村中生育三个子女的家庭仍不在少数,且有“一个太少,两个不多,三个正好”的说法,并且该说法主要针对生育的男孩数,似有回到第一个阶段的趋势。有学者预测单独二孩政策无法激起人们的生育意愿,但A村却在人口控制放缓阶段仍呈现生育子女数居多不少的趋势,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为什么村庄的人们愿意生育多子女?
二、农民生育多子女的逻辑
(一)多子女的家门荣耀和保护能力
1、生育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育文化,长期以来,落后的、封闭的、封建的生育观念一直深深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生育行为。A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媳妇过门的第一使命便是为婆家生育子嗣,且有严重的男孩偏好。因为村庄中男子在婚事、丧事、周岁宴等重大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行动力和绝对权威,如果男子没有出席亲朋家举办的仪式将会遭到强烈的舆论谴责,同时也会失去两个家庭之前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这些活动中,“热闹”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拥有良好声望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人们内心深处对声望的渴求和攀比心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丁兴旺的家门光荣成为农村多子女的传统性因素。
2、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已没有传统社会那么浓烈,在村庄中更多人考虑的是自己和下一代的生存发展问题。在A村的社会生活中,对居民来说最大的压力便是抵抗暴力的压力。农村社会法治的薄弱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农民解决纠纷诉诸于武力,正是这种压力的存在使人们倾向于生育多个子女。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通常诉诸于暴力,拥有力量优势的一方将会是纠纷最终的胜利者。因此,兴旺门楣在这个意义上已不仅仅是对祖先的使命,也是对下一代的责任,这种危机感或者说责任感使得人们即使清楚养育子女的沉重负担也不得不扛起这个重担。
(二)农村养育子女的成本降低
1、较低的教育成本
近年来,村庄中的学生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较低。高校扩招以后,知识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不再神圣,大学不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殿,且人们清楚寒门学子在与从小接受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竞争时缺乏优势。在人们的预期中,即使子女能考取大学也是二三流的大学,将来在面临找工作问题时依然处于劣势。因此,部分农民会选择在义务教育完成时就结束子女的受教育生涯,农村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及早结束学校生活步入打工者行列。
2、较低的抚养成本
在A 村,子女幼时一般由婆媳共同抚养,在最小的子女进入上学年龄后便由婆婆独自看管。A村的公婆有共同抚养下一代的习惯,这就大大降低了年轻夫妇抚养子女的成本。村庄中的初婚年龄呈现降低趋势,近年来更是降到十八九岁。一般家庭的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二十岁左右就会结婚生子。这样算来,在子女首次生育时,父母的年龄为四十多岁,也有足够的精力来照看小孩。当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一般妻子会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婆婆看管,弟兄多时为了避免矛盾争执,将孩子留在家中的一方要每个月给婆婆500-1000不等的生活费用。我们看到即使每个月交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这个抚养成本也是较低的。
3、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
A村多子女的生育现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口控制政策的放松、政策惩罚成本下降造成的。前文已经介绍到现阶段村庄中人口控制是处于无序状态的,人们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受惩罚的生育。这种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生育多个子女。 再者,即使在政策较为紧张的阶段,部分家庭仍可以利用较强的社会关系网,逃避或减少政策惩罚的成本。长远的家庭受益与较低的政策惩罚成本形成对比,人们必然选择生育多个孩子来避免独生子女夭折的家庭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君.现实伦理: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基础及趋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4-80.
[2]A佳伟,黄四林,辛自强,孙铃,张红川,窦东徽. 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 中国社会科学,2014,04:78-97+206.
[3]于霞.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52-54.
作者简介:
刘韵(1992—),汉族,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社会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