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行肠外营养;观察组(20例)行肠内营养。治疗一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体重(BW)、血清总蛋白(TP)和血清白蛋白(Alb)在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颅脑外伤治疗中有较好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脑外伤;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50-02
  重度颅脑外伤初期会导致患者昏迷,不能自主进食,并且此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比平时大大增加,而且脑组织几乎所有的消耗均来自葡萄糖,所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考虑到患者早期胃肠动力下降、消化道粘膜充血水肿、昏迷易引起误吸、反流等原因,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一般采用胃肠外营养。但是,长时间的胃肠外营养不仅不能提供充分的营养,还会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1]。因此,只要患者病情尚可,应及早开始肠内营养,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本文通过对我科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40例颅脑外伤患者分别行肠内外营养的对比研究,以探讨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均由急诊入院,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岁到55岁,平均年龄36.5±7.3岁,哥斯拉昏迷评分(GCS):6.24±1.4,其中脑挫裂伤8例,颅内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岁到54岁,平均年龄35.5±7.5岁,GCS:6.30±1.5,其中脑挫裂伤6例,颅内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GCS《8分,入院时间均小于10h,无其他脏器复合伤,无糖尿病、甲亢等其他代谢性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型、哥斯拉昏迷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卧床休息,使用脱水药甘露醇防治脑水肿,应用抗感染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营养脑细胞的药物,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手术。对照组在伤后12h以内即行肠外营养,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全营养混合液。观察组在患者情况稳定、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纠正以后于损伤发生后24h内行肠内营养,患者取仰卧位,缓慢从患者一侧鼻孔将胃管插入,遇有阻力时,将患者舌头拉出把胃管插入;若患者牙关紧闭,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再把舌头拉出,然后将胃管插入。病人的能量消耗根据CALCMEE公式计算:%REE=152—13(GCS)+0.4(Hr)+7(DSI),Hr是心率;DSI是受伤后天数,注入营养液前抽吸胃液小于100ml才可实施,每3h一次,每次50ml,每分钟10滴,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适当调整用量和滴速[2]。治疗期间出现腹泻、出血等并发症,应停止滴注并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支持1周和营养支持前的体重(BW)、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数据统一以( ±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后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大,肌蛋白大量分解,机体会出现负氨平衡,此时机体EE为正常的120%~170%,并受体温、GCS、药物、感染等因素的影响[3]。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会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伤口迁延不愈.容易导致肺部感染,从而使死亡率和伤残率增加。长期以来,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脑损伤后病人胃动力降低,胃排空缓慢,因此难以实现肠内营养,故多采用肠外营养,但随着研究的进展,肠内营养的优点也愈来愈引起关注。是否采用肠内营养主要取决于颅脑外伤患者的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是否损伤,因为创伤引起的营养不良会促进炎症的发生,导致肠道内菌群易位,引起肠源性的感染,而肠外营养使胃肠道处于不活动的状态,缺乏食物对肠黏膜的有效刺激,减少了肠道分泌物对肠黏膜的营养作用,从而影响了肠道功能的恢复,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4]。肠内营养则更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助于肠道黏膜的完整,可以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肠外营养因为直接输入葡萄糖,会导致高血糖,增加呼吸負担,还必须配合脱水剂的使用以免摄入过多的水分,增加血容量,使颅内压升高。但肠内营养也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在日常护理中更要注意导管的安全,避免脱管、堵管和误吸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体重(BW)、血清总蛋白(TP)和血清白蛋白(Alb)在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在颅脑外伤治疗中有较好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琰.早期肠内营养对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53-54.
  [2] 何丽艳,刘彩萍,刘丽华.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长期鼻饲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25):2313-2314.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眼睑肿物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对唐山市眼科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325例眼睑肿物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结果良性病变272例,占83.69%(272/325),前三位为皮内痣,脂溢性角化病,肉芽肿性炎症。恶性病变50例,占15.39%(50/325),前三位为基底细胞癌,基底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癌前病变3例,占0.92%(3/325),均为光化性角化病。结论眼睑肿
期刊
目的探讨内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采用手术治疗的内斜视A征38例,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反之则行内直肌后徙并上移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位、斜视度和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38例内斜视A征患者中,上斜肌功能亢进34例64只眼,行上斜肌减弱术后60只眼上斜肌亢进消失;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
期刊
目的探讨对伴有内眦赘皮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行上睑下垂矫正术的同时,在显微镜下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疗效。方法对1998~2013年在施行的上睑下垂矫正术同时矫正内眦赘皮的病例56例。其中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25例,额肌悬吊术联合内眦赘皮矫正术31例。用改良新月形去皮法矫正眉部型內眦赘皮;皮肤-肌肉双层成形术法矫正眦距不远者的睑部型、睑板型內眦赘皮;Y-V成形术法合并內眦韧带折叠或缩短术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