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中国知识经济体系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一发展契机下,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25-01
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目标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换言之,艺术设计教育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艺,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相关要素
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的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知心理历程。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思维过程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者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并在头脑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思想、新设计等成果。创新思维是设计者灵感的源泉,是设计者艺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设计人才来说,迎接未来的艺术设计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2 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
2.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参照西方大学初期模式完善起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由教师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反复练习、重复运用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练习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和理论是合适的,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不利的。
2.2 注重结果的考核手段
一般情况下,考核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规定的题目或所要求的选题范围进行艺术设计、上交艺术作品,由教师本人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艺术设计能力提升和进步的过程,同时教师以个人的专业眼光对设计作品进行评定,或许会有误解学生设计意图、扼杀学生设计创意的可能。
2.3 忽视实践能力的课程体设置
虽然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实践、进行艺术设计的教育,但很多艺术教育中的“亲自动手”只是学生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复制,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实践环境。艺术来自于生活,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于多彩的自然世界和大量的艺术设计实践,忽视艺术实践的教育或刻板的艺术实践教育是僵化的,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
3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主要应从建立合理、新颖的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构建强健的创造人格、训练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创造原理与技法等处着手。
3.1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素养
创造思维来自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养,即学生应具有适度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的质疑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进去精神,这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蓬勃创造力的本原。艺术设计教育要使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夯实学生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热切向往的敏感度,促使他们成为善于与他人协作、对话、有着良好团队精神的人。只有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2 构建合作学习型小组
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中组建学习活动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合作学习型小组有利于充分发动每一位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避免了学生个人孤军奋战中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求助的弊端。另外,艺术设计虽然是个人的艺术活动,但团队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型小组的成立也为学生在今后的职场中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习惯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习型合作小组活动还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以合作小组活动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艺术采风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合作学习型小组活动对于学生艺术修养、人际交往能力、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增设介绍创造原理和技法的课程
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课程是创造学中最富实践和实用性的重要平台,创造原理阐明了创造活动的规律,创造技法则提供了可用于创造活动的操作程序。在设计教育中开设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的专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艺术设计作品向学生介绍用于艺术设计的创造原理,如聚合、逆反、变性、移植、完满、群体创造等。并引导学生掌握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等创作技法。学生如能掌握这些原理和技法,并能将其创造性地用于设计创作,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收获。
3.4 关注能力发展的设计作品评价
教师对学生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眼光,片面的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应以发现的眼光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设计技巧的提高。在展示学生的作业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本人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学习方法、作品创意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口头描述,还可以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这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认识、判断、表达问题的能力,又帮助教师了解了学生设计意图等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艺术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评,以便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研究方向。
4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讨与解决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稳步、和谐、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傅黎明.构筑中国设计教育平台[J].装饰,2003(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25-01
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目标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换言之,艺术设计教育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艺,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相关要素
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的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知心理历程。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思维过程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者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并在头脑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思想、新设计等成果。创新思维是设计者灵感的源泉,是设计者艺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设计人才来说,迎接未来的艺术设计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2 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
2.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参照西方大学初期模式完善起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由教师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反复练习、重复运用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练习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和理论是合适的,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不利的。
2.2 注重结果的考核手段
一般情况下,考核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规定的题目或所要求的选题范围进行艺术设计、上交艺术作品,由教师本人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艺术设计能力提升和进步的过程,同时教师以个人的专业眼光对设计作品进行评定,或许会有误解学生设计意图、扼杀学生设计创意的可能。
2.3 忽视实践能力的课程体设置
虽然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实践、进行艺术设计的教育,但很多艺术教育中的“亲自动手”只是学生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复制,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实践环境。艺术来自于生活,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于多彩的自然世界和大量的艺术设计实践,忽视艺术实践的教育或刻板的艺术实践教育是僵化的,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
3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主要应从建立合理、新颖的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构建强健的创造人格、训练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创造原理与技法等处着手。
3.1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素养
创造思维来自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养,即学生应具有适度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的质疑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进去精神,这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蓬勃创造力的本原。艺术设计教育要使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夯实学生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热切向往的敏感度,促使他们成为善于与他人协作、对话、有着良好团队精神的人。只有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2 构建合作学习型小组
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中组建学习活动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合作学习型小组有利于充分发动每一位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避免了学生个人孤军奋战中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求助的弊端。另外,艺术设计虽然是个人的艺术活动,但团队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型小组的成立也为学生在今后的职场中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习惯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习型合作小组活动还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以合作小组活动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艺术采风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合作学习型小组活动对于学生艺术修养、人际交往能力、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增设介绍创造原理和技法的课程
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课程是创造学中最富实践和实用性的重要平台,创造原理阐明了创造活动的规律,创造技法则提供了可用于创造活动的操作程序。在设计教育中开设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的专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艺术设计作品向学生介绍用于艺术设计的创造原理,如聚合、逆反、变性、移植、完满、群体创造等。并引导学生掌握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等创作技法。学生如能掌握这些原理和技法,并能将其创造性地用于设计创作,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收获。
3.4 关注能力发展的设计作品评价
教师对学生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眼光,片面的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应以发现的眼光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设计技巧的提高。在展示学生的作业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本人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学习方法、作品创意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口头描述,还可以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这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认识、判断、表达问题的能力,又帮助教师了解了学生设计意图等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艺术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评,以便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研究方向。
4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讨与解决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稳步、和谐、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傅黎明.构筑中国设计教育平台[J].装饰,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