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的实体化处理与法律责任

来源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行政处罚法》第3条第2款关于“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的规定,过于绝对.对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效力否定,其制裁属性不足,因而不属于典型的法律责任.实践表明,对程序违法的行政处罚行为作效力上的否定性评价,不能为程序权利提供平等保护和有效救济.法院裁判在程序违法争议中坚守的行政机关准确表达意志、相对人有效参与两条主线,均有其实体公正逻辑,可作为以程序违法为由否定行政行为效力的主要情形.行政程序违法的违法主体和责任承担者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非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法(修正草案)〉》删除“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的规定,总则部分不再涉及程序违法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但不可弱化行政处罚程序的约束力.此次修法,宜按照责任自负原则,设置行政机关为其程序违法、侵犯程序权利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以增强司法裁判的回应性,减少不必要地撤销程序违法、结果正确的行政处罚行为.同时,实现行政处罚程序违法认定与追究有关人员个人责任相互贯通,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行政程序违法.
其他文献
《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法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处罚法》与实践逐渐产生了一些不适应,新老问题并存,需要根据全面依
没有喧哗的燥动,没有沉寂的冷清,在这里,只有创作的激情和青春的跳动。多少次聚在桌前为同一个问题而争论,多少次将创作方案修改了再修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同一个梦想——用青春的激情去打造一片创作的天空。我们相信:青春无悔。  回顾整个比赛的参赛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然而,确实收益颇多,良好的项目选择和团队间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是我们制胜的关键。  一份创新计划书会涉及技术、财力、物力、市场调查、人力资
人工智能为司法审判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智慧法院的探索、互联网法院的建立让司法变得更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也开始运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
我国刑法对于走私犯罪的立罪模式采“截短型”结构,以形式的法律属性作为行为立罪的原则,由此使得走私犯罪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必然的”数罪类型.囿于司法适用中对这一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