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碎石铺成的林荫小道旁,一对年逾九旬的老夫妻坐在长椅上。四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他们身上。老先生拿着报纸,正在给妻子念新闻:北京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后,每天早晨,李直敏都会和妻子吴世富互相搀扶着出来散步,锻炼身体。几十年来,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见证了老两口平凡而动人的爱情。
■ 在身份的变化中,他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获了爱情
1916年冬,李直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出生。
1937年起,他开始在国民党的军队里任职,最高职务曾达到中校。抗日战争结束后到解放前是李直敏一生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1946年参加民盟,曾任民盟四川省直属区分部执行委员;1947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成都地下党组织,开始从事地下党工作;成都解放后,他又在西南中苏友好协会担任秘书处副主任,为协会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段时间里,李直敏不仅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获了爱情。
1940年,李直敏还是川康绥靖公署的参谋官,他的办公室刚好在吴世富家附近,两人因此多次见面。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在成都实验小学任教的吴世富和朋友一起逛街,一个一身军装的男人径直朝她们走来。吴世富的心“砰砰”直跳,还以为遇见了什么麻烦事。直到这个军人喊出她的名字,她才回过神来,发现原来是个认识的人,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和他打了个招呼。
回忆起这次“冥冥中注定”的见面场景,吴世富十分感慨。当年,意气风发的成都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吴世富,绝对是个冰雪聪明、人见人爱的才女。不满20岁,她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作为优秀教师代表推荐到四川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又分配到重庆煤矿学校(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还担任了学校的工会主席。而在那次街头偶遇之前,她对李直敏的印象并不深。虽然以前家住在李直敏的办公室附近,但吴世富不太喜欢和军人打交道。那次偶遇之后,李直敏开始给吴世富写信。
因为战争,两人的联系时断时续,但吴世富从李直敏给自己的信中,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转变,并且见证了他从一个国民党军官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过程。
他们相爱了。
1953年,两人结为伉俪。这是一场没有结婚照的婚礼。
“由于时间和经济原因,我们将结婚地点选择在北碚。”三天婚假,北温泉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小夫妻甜蜜的足印。
■ 从“官僚主义”到67岁“新”党员,每一天都有她的陪伴
从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到加入民盟,再到成为共产党员,不少人说李直敏是投机分子,加入共产党有“政治目的”,但他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选择。”
因为曾经的国民党军官身份,在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中,李直敏被定性为“官僚主义”,受到行政降职和党内劝退、停止党籍的处分。
他被迫结束了在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于1955年转调至吴世富任教的重庆煤矿学校任伙食科科长。1958年,他又被下放至南桐矿区劳动改造……
文革期间,组织上多次就两人的关系找吴世富谈话,希望她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那个大义灭亲、划清界限、动辄离婚的年代,吴世富选择相信自己的丈夫:“我了解他。”她丝毫不为外界压力所迫,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
妻子的信任和支持,在那个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被扣上“官僚主义”帽子的李直敏虽然经历不少磨难,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值得群众信赖的政党,跟着党走,中国才会有好的发展,中国的老百姓才会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李直敏得到平反,原煤炭工业部还专门发文批准他离休后享受司局级待遇。
但一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他曾经被停止了的党籍。
“我还能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吗?”他问自己,也问身为共产党员的妻子吴世富。在妻子的鼓励下,李老多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党组织能够重新接纳自己。
1983年,李老终于恢复党籍,这位67岁的沧桑老人,又成了一名“新”党员!
■ 患难夫妻同捐遗体,让爱延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吴世富老人有一只眼睛残疾了,严重影响了视力。李老的右耳在解放前就聋了,右边面部也局部神经瘫痪。但是老两口仍然十分开朗,并且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天气好时,就在学校里散步活动筋骨。
夫妇俩虽然因为年纪大了很少做体育活动,但是提及即将召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李直敏老人说,“我们一直关注着北京奥运会,关注着圣火的传递。”
“你别看老李身体不怎么好,可他天天都要翻阅报刊杂志,关注各种新闻报道。”吴世富老人开心地说,“我看不了报纸,他就念给我听。”
共同走过人生的55载风风雨雨,老两口已经成为一个整体。
在谈到去世后“遗体捐献”这个敏感的话题时,李老爽朗地笑着说,当初他试探着跟老伴儿说了自己的想法,老伴一口赞成:“我也有这个想法,要捐就一块儿捐!”于是,老两口通过学校党组织向重庆医科大学提出遗体捐献申请,并签下了捐献遗体的协议。學校里有同志建议,只捐眼角膜或者某一器官,供有需要的患者做移植,不要捐献遗体。夫妇俩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没啥好顾忌的,要捐就一块儿捐!医院可以用我们的遗体做研究,好的器官也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让生命、让爱延续。”
夫妇俩选择了彼此,手挽手走过了半个世纪。
那种感情,就是老两口夕阳下在校园里相扶相依、漫步林荫的感觉,就是回眸间令人怦然心动而又久久回味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历程。
那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温馨,是使人不再孤单、茫然的幸福体验……
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后,每天早晨,李直敏都会和妻子吴世富互相搀扶着出来散步,锻炼身体。几十年来,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见证了老两口平凡而动人的爱情。
■ 在身份的变化中,他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获了爱情
1916年冬,李直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出生。
1937年起,他开始在国民党的军队里任职,最高职务曾达到中校。抗日战争结束后到解放前是李直敏一生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1946年参加民盟,曾任民盟四川省直属区分部执行委员;1947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成都地下党组织,开始从事地下党工作;成都解放后,他又在西南中苏友好协会担任秘书处副主任,为协会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段时间里,李直敏不仅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收获了爱情。
1940年,李直敏还是川康绥靖公署的参谋官,他的办公室刚好在吴世富家附近,两人因此多次见面。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在成都实验小学任教的吴世富和朋友一起逛街,一个一身军装的男人径直朝她们走来。吴世富的心“砰砰”直跳,还以为遇见了什么麻烦事。直到这个军人喊出她的名字,她才回过神来,发现原来是个认识的人,于是很不好意思地和他打了个招呼。
回忆起这次“冥冥中注定”的见面场景,吴世富十分感慨。当年,意气风发的成都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吴世富,绝对是个冰雪聪明、人见人爱的才女。不满20岁,她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作为优秀教师代表推荐到四川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又分配到重庆煤矿学校(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还担任了学校的工会主席。而在那次街头偶遇之前,她对李直敏的印象并不深。虽然以前家住在李直敏的办公室附近,但吴世富不太喜欢和军人打交道。那次偶遇之后,李直敏开始给吴世富写信。
因为战争,两人的联系时断时续,但吴世富从李直敏给自己的信中,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转变,并且见证了他从一个国民党军官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过程。
他们相爱了。
1953年,两人结为伉俪。这是一场没有结婚照的婚礼。
“由于时间和经济原因,我们将结婚地点选择在北碚。”三天婚假,北温泉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小夫妻甜蜜的足印。
■ 从“官僚主义”到67岁“新”党员,每一天都有她的陪伴
从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到加入民盟,再到成为共产党员,不少人说李直敏是投机分子,加入共产党有“政治目的”,但他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选择。”
因为曾经的国民党军官身份,在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中,李直敏被定性为“官僚主义”,受到行政降职和党内劝退、停止党籍的处分。
他被迫结束了在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于1955年转调至吴世富任教的重庆煤矿学校任伙食科科长。1958年,他又被下放至南桐矿区劳动改造……
文革期间,组织上多次就两人的关系找吴世富谈话,希望她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那个大义灭亲、划清界限、动辄离婚的年代,吴世富选择相信自己的丈夫:“我了解他。”她丝毫不为外界压力所迫,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
妻子的信任和支持,在那个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被扣上“官僚主义”帽子的李直敏虽然经历不少磨难,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值得群众信赖的政党,跟着党走,中国才会有好的发展,中国的老百姓才会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李直敏得到平反,原煤炭工业部还专门发文批准他离休后享受司局级待遇。
但一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他曾经被停止了的党籍。
“我还能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吗?”他问自己,也问身为共产党员的妻子吴世富。在妻子的鼓励下,李老多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党组织能够重新接纳自己。
1983年,李老终于恢复党籍,这位67岁的沧桑老人,又成了一名“新”党员!
■ 患难夫妻同捐遗体,让爱延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吴世富老人有一只眼睛残疾了,严重影响了视力。李老的右耳在解放前就聋了,右边面部也局部神经瘫痪。但是老两口仍然十分开朗,并且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天气好时,就在学校里散步活动筋骨。
夫妇俩虽然因为年纪大了很少做体育活动,但是提及即将召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李直敏老人说,“我们一直关注着北京奥运会,关注着圣火的传递。”
“你别看老李身体不怎么好,可他天天都要翻阅报刊杂志,关注各种新闻报道。”吴世富老人开心地说,“我看不了报纸,他就念给我听。”
共同走过人生的55载风风雨雨,老两口已经成为一个整体。
在谈到去世后“遗体捐献”这个敏感的话题时,李老爽朗地笑着说,当初他试探着跟老伴儿说了自己的想法,老伴一口赞成:“我也有这个想法,要捐就一块儿捐!”于是,老两口通过学校党组织向重庆医科大学提出遗体捐献申请,并签下了捐献遗体的协议。學校里有同志建议,只捐眼角膜或者某一器官,供有需要的患者做移植,不要捐献遗体。夫妇俩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没啥好顾忌的,要捐就一块儿捐!医院可以用我们的遗体做研究,好的器官也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让生命、让爱延续。”
夫妇俩选择了彼此,手挽手走过了半个世纪。
那种感情,就是老两口夕阳下在校园里相扶相依、漫步林荫的感觉,就是回眸间令人怦然心动而又久久回味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历程。
那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温馨,是使人不再孤单、茫然的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