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制材工具及相关技术初探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et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隋唐以后,建筑木作有了明确的用材制度,当时已用“锯解制材”之法。但南北朝以前,木作制材沿用的还是原始社会就已使用的“裂解与砍所制材”之法。其专用工具,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石楔;类似的工具到青铜时代及以后仍在使用,称为“■”;另外又分化出适应不同大小木料加工的工具如“■”、“镌”等。与之相配合使用的,还有斤(锛)等。制材工具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古建筑木作的用材大小、断面的比例和加工的精细程度等多方面。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政策实施型司法向回应型司法的转型过程中。民事司法结构和模式的转型呼唤程序自治性、程序主体性的制度建构,呼唤程序规则的独立性和经由程序的正当化机制
回回历法,历来难读。本文对回历中日月位置的计算作了系统的介绍,对各项数据之间的关系及专有名词的意义作了分析,用图解法展示其在几何学上的意义,并对若干有争议的数据也展
刀锯是我国(建筑)木工使用的工具之一,一直长期使用,但它不能用来解木。约在南北朝后期,我国有了框锯的使用。它是由刀锯演化为弓形锯,再由弓形锯逐渐发展而来的。框锯的发明,
杂化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晶体材料是由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通过有序自组装的形成,合成的有机无机杂合物,具有易合成,生产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以使用卷对卷技术(Roll-to-Roll)进行大
本文应用抗猪囊尾蚴囊糊单克隆抗体和猪运尾蚴液抗原按不同比例混合孵育,实验观察了抗原、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免疫复合物可结合消耗一定量的抗原和抗体。依
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重要的社会变动时期,政权更迭,战争连年。其时官学,“时兴时废,若有若无”,与此相比,私学却呈现出一种相对兴盛
<正>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记载中,以及陕西歧山周代建筑遗址的发掘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型建筑群已采用对称的布局。春秋战国的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基址的土台也按一定的轴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汉代经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政治观、经学历史观、经学伦理观等层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康德的先验理念学说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哲学的启蒙精神。康德以理念限制知识终结了近代传统启蒙主义者对知识无尚崇拜的传统,但他又通过对自然和自由、科学和道德的新探索,为
南北朝时期关于冬夏二至晷影数值的新测定,冲破了《周礼》晷影数据的“神圣”藩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李淳风于麟德历中重新测定了二十四节气晷影长度,并采用了新的数学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