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化万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常务委员,《现代小学语文》主编,杭州市小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现被聘为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组组长,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宣首席导师。现任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站长。发表论文60多篇,编写学生和教师教育教材10多本。著有《我的语文人生》。1981年开始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把玩进行到底”,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提倡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弹性的差异作业,为儿童一生的学习、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徐良英(以下简称“徐”):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老师们常常望而生畏,而您却用毕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来研究作文教学。对您来说,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
张化万(以下简称“张”):是我对习作教学的兴,趣,对孩子的一份热爱。这48年来,我所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和成果都源于我的学生。是学生课堂内外的喜怒哀乐、眼神话语给我研究的灵感。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只有孩子们学习快乐,家庭才有幸福。给予小学生习作的快乐,让他们作文成功,是我们教师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作文教学是小学生精力、时间投入最多,最复杂的智力活动,而效果却最不理想,是让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不断诟病的事。我认为小学生的习作应當是儿童天真烂漫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习作教学应當是教师顺其成长的开放的教学,理所當然应當收获成功,获得快乐与幸福。
我不是一个人在干,我是和千千万万有志于此的老师们一起在做。我算不上智者,但我是行者。骏马任何时候都比骆驼跑得快,但是骆驼一生走的路程是骏马的两倍。我愿意做骆驼。
徐:作文教学的任务是要解决“为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即思想、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这无可厚非。但绝大多数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写作文有什么用?因此,习作变成了一件苦差事。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将“为何写”渗透于习作教学中。使学生乐于表达,使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张:“为何写”要让孩子在习作的实践中慢慢明白。为什么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个枯燥的理论问题,而是十分具体鲜活的情感问题、兴趣问题、观察表达的欲望问题。要写的习作触动儿童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他们感兴趣、很想告诉别人的东西。只有他们真的动情想写,觉得写出来有意思、解气、有味,写什么与怎么写才会有实际的内容和效果。我觉得:
第一,习作要有读者意识,习作不仅仅是给老师看的。不少习作要从作文本上走下来。书信写给谁就寄给谁,让书信真正交际沟通;自己满意的习作修改后张贴到班级墙报、年级走廊、学校宣传栏,让更多的同伴、老师欣赏:习作写谁,就给那人瞧瞧,让他也高兴,记事作文,让當事人看看,重温体验;有条件的把习作挂在校园网、博客、微博上,让交流的人气更旺。目子久了,学生就知道习作不只是作业,它是自己的生活,它有许多欣赏的朋友;写作是快乐的。
第二,学生习作是要用的,不只是老师给个好分数。学校评选小海燕奖项,要上台演讲,争得伙伴们投票;跳蚤市场的广告、海报,运动会的广播新闻,科技节的闭幕讲话,是动真格的要写要说;《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的读书笔记》是会在家长会上、在读书会上交流的;创作了寓言、童话、科幻小说,会被低年级和兄弟班邀请去做嘉宾;发现大街小巷的错别字可以发整改信,督促大人们改正,并能拿到盖着大红印章的政府部门的感谢信和纪念品……这些,都会让学生相信习作是有用的,作文要文责自负。习作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當了一回小主人。
第三,习作评改要多元,习作不是只靠教师一人批改。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自改、互评,家长参与,社会欣赏。学生习作既是练笔的作业,又是思想、情感沟通交际的“物品”,作为他们心仪的成功的展品。让习作从任务驱动开始,在实际运用中,在多元碰撞评价中,逐步懂得习作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成长。
徐:作文教学包罗万象。每次写作之前怎样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令许多教师伤脑筋。若过于规范,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个性可言;若放任自由,大多学生的习作不着边际,不知所云。如何实现让学生的习作在规范的指导之下又保持其童真童趣?
张:小学生习作常常需要千篇一律语言规范的阶段。只是语言规范与个性表达是学习习作相伴相生的两面。低中年级儿童语言规范的任务重些,学习句式、段式,写人、记事、状物、书信的第一次都会比较关注规范,似乎会觉得千篇一律。
,_、学生写作需要语言规则和技巧。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是个性的,也是讲究语言规规则的,不然沟通无法进行。这种沟通,不是规则学完,再沟通,而是在沟通表达中学习、学会。语言规则是儿童个性化表达与他人沟通的扶手和阶梯,但绝不应成为学生个性化沟通的障碍。
就说活动作文,突出的问题是学生面对同一活动会出现的表达同质化。不少人以为这是活动作文无法解决的。不对。学生是独特的,每个人观察的角度,看的景色,涌起的情感,选择的语汇,表达的方式都会不一样。活动作文依然可以个性表达,千姿百态。
需要做的是:
1.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问
我上高年级活动作文《办法总比困难多》,训练要求是把细节和场面写具体。但要开放学生表达的不同路径,可以写人,《幽默的张老师》;可以记事,《大象穿针眼》;可以抒情说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快乐可以很简单》。习作体裁也可以宽松些,继续习作,书信、日记方式写也行。习作第二天交欢迎,过几天修改后交可以。空间大了,相信对学生的习作个性的形成会有帮助。
2.扶持习作的个性语言
习作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吸收适合儿童的成人语言,促进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习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表达儿童生活。用儿童语言表达学生生活和真实心声,无论是活泼灵巧的语言,还是淳朴稚拙的话语,都是自然美好的。我反对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和可能,以孩子说老人话为美,把“早熟”误以为“成熟”。以语言的老练、成语和固定四字词组运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辞手法,作为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其实儿童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當听到孩子问“大树一直站着,腿不酸吗?”“冬天鱼儿没穿衣服,不觉得冷吗?”“太阳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妈妈?”“天上的云有家吗?在哪里?”谁都会为孩子的童言稚语啧啧称赞。
对于学生习作中调侃我的文字,我常常会为他们的语言灵动、童言无忌而惊喜。他们会取《周伯通PK张老师》《老顽童》《谢顶的“怪”老头》的习作题,会把我比作“真像床头天天陪伴我的那只大熊猫”, 会对我的教学,作出调侃“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不破?那又不是铁蛋。除非鸡蛋落到一半,遇到热气球变成一只小乌飞走了!”
3.实施个性的评价
个性的评价是现实的。只要学生形成独立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就能将一般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情感记忆与生活认识。尽管还会提笔忘字、病句尚存,但表达的是真切的个体情绪与表象,不会抄袭,具有“當下”实时的感觉。我们可以触摸儿童心灵的纯真、语言的天真和表达的灵动。
徐: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与规律。追求践行“活动作文”.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尽情地游戏着,真实地体验着,快乐地表达着,享受习作的愉悦。我想与您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的教学理念是相得益彰的。请您谈谈您的习作教学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张:正确的理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花钱买来的舶来品,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习作教学的想法是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读书给了我提炼精华的本领,让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自己,观察复杂而有趣的习作教学世界。一读书学习既要诚心虚心,又要独立思考,有科学的分析批判精神。应當站着读书,不能趴着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应當保持自我,读出自己的个性,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创造。
搞教育研究,只读理论书籍是不够的,只虚心学习名家的东西也是不够的,必须认真读学生,真正读懂学生。就拿活动作文来说,1982年我创立了”玩玩说说写写”课。那是因为,我看到习作时孩子无助的眼神,这与孩子在游戏中那发亮的眼睛,欢乐跳跃的神情动作的天壤之别启发了我,带我走进活动作文。
近30年来的实践与读书反思,让我意识到小学活动作文教学,以学生课内外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在体验生活、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产生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倾吐情感、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个性化表达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一种开放性的习作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家列昂杰夫指出,活动是人的意识发展与个性养成的基础。他认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列昂杰夫1975年《活动?意识?个性》),巴拉诺夫更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作文教学以小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组织教学,无疑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表达的热情,为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创造适宜的教育教学背景。正因为此,活动作文才赢得千千万万教师的青睐和亿万学生由衷的欢迎。
徐: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取向。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目标、作文教学原则、作文教学策略等。那么请您结合习作教学案例.谈谈您的“个性化发展”作文教学取向的主要策略。
张:小学作文教学要促进每一个个体健康的发展,要关注人性本真,培植人性的真、善、美,不然立意愈高,人格愈低。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个性化习作教学要特别重视以下策略;
1.体验优先。尊重个性化感受
儿童生命发展的第一条规律,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不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受真实深刻的独特感觉,绝不会有个性化的作文。
教学之所以失败,常常是忽略学生真实的感觉,只强调统一,只会炒写作知识概念的冷饭。个性化作文教学强调的是感觉在前。在生命面前,“体验”应當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只是反射生活。只有建筑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才有真意义、真价值的个性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中年级教《吃西瓜》,传统状物习作教学是让学生细细地观察西瓜的外形、色彩、花纹,然后按不同的部分写作……而我强调的是学生在吃西瓜过程中,不同的、真实的、强烈的、多感官的整合的感觉。我让孩子们看瓜、说瓜、吃瓜、品瓜和“抢”瓜,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多种感官综合发生作用,所达到的观察和情感的变化是传统状物作文单一维度观察所无法企及的。它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感官感觉和情感体验,在孩子们的大脑皮层划下深深的印痕。课堂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学中,用录像重现学生吃瓜、抢瓜、品瓜的环节,以强化和彰显学生对吃瓜、抢瓜、品瓜这一过程的重新体验。这是一个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温体验。体验真切,表达个性就显得尤其独特。
就拿吃西瓜这介角度,有的写:“张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一个个如恶狼扑食,拼命地啃起西瓜来。我却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顿时一股香甜可口的汁水流入我的口中,使我感到清新舒畅。听到老师奖励吃得快的人,我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啃起西瓜来……”也有的写:“我也放开手脚,真想一下子把西瓜全部抢过来。你瞧,立新大叫着:‘给我一块,我要吃。’李军真是迅速,一下子就拿到了一块西瓜。可还没有来得及咬上一口,就被‘横行霸道’的立新一把抢过去了。立新毫不客气地拿着两块西瓜,真太不讲理了。我虽然没有抢到西瓜,可是回味刚才吃的那块红瓤黑籽的西瓜,味道跟平时不一样,真是吃到嘴上,甜在心里呀!”
学生写的是“我的体验”,而不是别人的体验。因而感情是那样真挚、感受是那样真切、感悟是那样真诚,语言是那么灵动。
2.思维优先,鼓励个性化思考
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是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条规律。要实现个性化表达,先得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作文只有用“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只有“我思”,学生在活动作文中经过的那些游戏、实验和其他活动,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经历。
我执教《摔鸡蛋的学问》,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把鸡蛋从四楼摔下去,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壳不破。乍一看,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任务。其实正是这个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打开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闸门。于是,一个个新颖别致、充满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喷涌而出。研究命题的确立、探究方法的选择、结果的介绍,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关注的是儿童投入研究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研究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的个性化思考,让学生真切而自然地感悟到了“我在”的境界。我的想法、我的念头、我的设想、我的创意,无不深深地浸润着“我在”这一个性化色彩。 于是,有的学生用妈妈漂亮的花围巾做降落伞,让鸡蛋安全地从四楼的窗口落地;有的学生别出心裁用几十根塑料吸管扎成一个奇特的三角形,将包着泡沫塑料的鸡蛋固定在三角形的中心,靠几十根吸管抵挡大地对鸡蛋的撞击;有的学生将鸡蛋用胶带纸固定在充气不倒翁的头顶上,依靠充气不倒翁的气囊化解高空坠落的鸡蛋遭遇的致命碰撞;还有的学生用棉线牢牢地绑住鸡蛋,从窗口缓缓地放下,请爸爸在楼下观看鸡蛋“吊下”,着地后才轻轻放手……
3.情感优先.引导个性化表达
赞可夫说,按照传统方法写作文,也许看起来是“严谨”而“有条理”。但这种“严谨”和“有条理”是教师预先安排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个性化表达的核心是儿童的语言。我们要宽松善意地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成长。我们应當把儿童的世界、儿童的语言还给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也生活在儿童世界里,要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言语是个体基于自身生命体验之后,在表达过程中所取用的适合抒发内在激情和想象的语言,它的个性化色彩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努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角度和语言提炼眼睛发现的东西,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依然让人兴奋。我执教的《摔不破的鸡蛋》,當课堂上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拟写习作题目时,自拟的作文题目就有147个,个性纷呈,五花八门;《鸡蛋历险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有趣的张老师》《有趣的实验》《“铁”鸡蛋》《鸡蛋里飞出了“小乌”》《不可能的任务》《到底难不难》《大胆的实验》《啊!成功了》《鸡蛋的故事》《鸡蛋要有安全感》《我和我的鸡蛋》《我——“天才”》《鸡蛋的末日?》……
4.尊重差异,实施弹性的差异作业与评价
(1)针对学生不同起点,提出不同训练要求。每学期开学,把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要求、训练题、评分要求、各类学生的训练量打印发给每个学生和家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由选择,弹性训练。(2)增大命题的选择性、完成时间的伸缩性。當学生遇到个别命题实在不感兴趣时,不强迫硬做,允许学生换题习作。(3)对个性表达学会鼓励和宽容,因人而异实施个性化评价。绝不吝啬分数和笑脸。只要不是考核,评价和分数应是促进学生自信和个性形成的动力,而不是误伤学生锋利的刀子。
徐:有人认为,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也有人认为生活为作文服务。请谈谈您的理解。
张:小学生习作记录昨天,写好今天,描绘明天,本身就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借助习作记录五彩童年生活,倾吐生活的收获与遇到的苦恼。在成长中经受酸甜苦辣成,慢慢认识自己、社会、时代和生活,不断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习的价值。
1987年《小学教学》第七期《寻求小学作文训练的最优化》中,我对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第一,学校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景。学习是生命生长的重要方式,学校就是学生每天成长的主要生活场地。
第二.首先是学习生活,然后才是获取习作素材。作文不是急功近利的,它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过程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习作不仅记录生活,还可以用笔积极干预生活。习作是练笔,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字游戏。我们
要引导学生用手中之笔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学做主人)提高习作质量。
在课程改革深入研究活动作文的过程中,我又增加“第四,活动‘经过’不等于‘经历’。我们要把活动‘经过’尽可能地转化为生活认识,变成学生的‘经历”’。
作文,只是儿童在学校学习的一种途径,习作是为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而存在的。为了孩子今天和明天的生活而学习作文,应當是快乐的。生活只是为了作文,有意义吗?我都不能接受,更何况小学生
徐:回头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恩?您能给一线教师一些忠告吗?
张: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教师要在“解套、降压、帮扶”上下工夫。孙悟空头上套着紧箍咒,唐僧一念疼痛难忍。老师头上陈旧的教学理念,什么“习作教学思想要健康、中心要明确、材料要典型”,什么写人要高大全之类的套套,一定要解除。这样才能焕发创造性,习作教学才会有春天。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走,吃准不同年段的目标。不要按习作大赛、刊物发表的作品做标准,中段要学生写400字,要写好细节等等。必须把超越儿童实际、课标的要求降下来。对于学生的习作一定要指导到位,切实给学生的习作做好针对性分层次的帮助和扶持。
处在今天的时代,习作教学必须教出时代的特点,走向新的天地。习作教学很难,成熟的东西不多。正好,空间很大,更便于我们潇洒地大胆行走。小学习作教学“知不易行更难,知其难偏要干,终究难会不难”。为孩子,为教师人生的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能闯出一条成功的习作新路!
徐良英(以下简称“徐”):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老师们常常望而生畏,而您却用毕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来研究作文教学。对您来说,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
张化万(以下简称“张”):是我对习作教学的兴,趣,对孩子的一份热爱。这48年来,我所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和成果都源于我的学生。是学生课堂内外的喜怒哀乐、眼神话语给我研究的灵感。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只有孩子们学习快乐,家庭才有幸福。给予小学生习作的快乐,让他们作文成功,是我们教师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作文教学是小学生精力、时间投入最多,最复杂的智力活动,而效果却最不理想,是让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不断诟病的事。我认为小学生的习作应當是儿童天真烂漫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习作教学应當是教师顺其成长的开放的教学,理所當然应當收获成功,获得快乐与幸福。
我不是一个人在干,我是和千千万万有志于此的老师们一起在做。我算不上智者,但我是行者。骏马任何时候都比骆驼跑得快,但是骆驼一生走的路程是骏马的两倍。我愿意做骆驼。
徐:作文教学的任务是要解决“为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即思想、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这无可厚非。但绝大多数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写作文有什么用?因此,习作变成了一件苦差事。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将“为何写”渗透于习作教学中。使学生乐于表达,使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张:“为何写”要让孩子在习作的实践中慢慢明白。为什么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个枯燥的理论问题,而是十分具体鲜活的情感问题、兴趣问题、观察表达的欲望问题。要写的习作触动儿童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他们感兴趣、很想告诉别人的东西。只有他们真的动情想写,觉得写出来有意思、解气、有味,写什么与怎么写才会有实际的内容和效果。我觉得:
第一,习作要有读者意识,习作不仅仅是给老师看的。不少习作要从作文本上走下来。书信写给谁就寄给谁,让书信真正交际沟通;自己满意的习作修改后张贴到班级墙报、年级走廊、学校宣传栏,让更多的同伴、老师欣赏:习作写谁,就给那人瞧瞧,让他也高兴,记事作文,让當事人看看,重温体验;有条件的把习作挂在校园网、博客、微博上,让交流的人气更旺。目子久了,学生就知道习作不只是作业,它是自己的生活,它有许多欣赏的朋友;写作是快乐的。
第二,学生习作是要用的,不只是老师给个好分数。学校评选小海燕奖项,要上台演讲,争得伙伴们投票;跳蚤市场的广告、海报,运动会的广播新闻,科技节的闭幕讲话,是动真格的要写要说;《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的读书笔记》是会在家长会上、在读书会上交流的;创作了寓言、童话、科幻小说,会被低年级和兄弟班邀请去做嘉宾;发现大街小巷的错别字可以发整改信,督促大人们改正,并能拿到盖着大红印章的政府部门的感谢信和纪念品……这些,都会让学生相信习作是有用的,作文要文责自负。习作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當了一回小主人。
第三,习作评改要多元,习作不是只靠教师一人批改。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自改、互评,家长参与,社会欣赏。学生习作既是练笔的作业,又是思想、情感沟通交际的“物品”,作为他们心仪的成功的展品。让习作从任务驱动开始,在实际运用中,在多元碰撞评价中,逐步懂得习作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成长。
徐:作文教学包罗万象。每次写作之前怎样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令许多教师伤脑筋。若过于规范,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个性可言;若放任自由,大多学生的习作不着边际,不知所云。如何实现让学生的习作在规范的指导之下又保持其童真童趣?
张:小学生习作常常需要千篇一律语言规范的阶段。只是语言规范与个性表达是学习习作相伴相生的两面。低中年级儿童语言规范的任务重些,学习句式、段式,写人、记事、状物、书信的第一次都会比较关注规范,似乎会觉得千篇一律。
,_、学生写作需要语言规则和技巧。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是个性的,也是讲究语言规规则的,不然沟通无法进行。这种沟通,不是规则学完,再沟通,而是在沟通表达中学习、学会。语言规则是儿童个性化表达与他人沟通的扶手和阶梯,但绝不应成为学生个性化沟通的障碍。
就说活动作文,突出的问题是学生面对同一活动会出现的表达同质化。不少人以为这是活动作文无法解决的。不对。学生是独特的,每个人观察的角度,看的景色,涌起的情感,选择的语汇,表达的方式都会不一样。活动作文依然可以个性表达,千姿百态。
需要做的是:
1.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问
我上高年级活动作文《办法总比困难多》,训练要求是把细节和场面写具体。但要开放学生表达的不同路径,可以写人,《幽默的张老师》;可以记事,《大象穿针眼》;可以抒情说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快乐可以很简单》。习作体裁也可以宽松些,继续习作,书信、日记方式写也行。习作第二天交欢迎,过几天修改后交可以。空间大了,相信对学生的习作个性的形成会有帮助。
2.扶持习作的个性语言
习作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吸收适合儿童的成人语言,促进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习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表达儿童生活。用儿童语言表达学生生活和真实心声,无论是活泼灵巧的语言,还是淳朴稚拙的话语,都是自然美好的。我反对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和可能,以孩子说老人话为美,把“早熟”误以为“成熟”。以语言的老练、成语和固定四字词组运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辞手法,作为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其实儿童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當听到孩子问“大树一直站着,腿不酸吗?”“冬天鱼儿没穿衣服,不觉得冷吗?”“太阳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妈妈?”“天上的云有家吗?在哪里?”谁都会为孩子的童言稚语啧啧称赞。
对于学生习作中调侃我的文字,我常常会为他们的语言灵动、童言无忌而惊喜。他们会取《周伯通PK张老师》《老顽童》《谢顶的“怪”老头》的习作题,会把我比作“真像床头天天陪伴我的那只大熊猫”, 会对我的教学,作出调侃“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不破?那又不是铁蛋。除非鸡蛋落到一半,遇到热气球变成一只小乌飞走了!”
3.实施个性的评价
个性的评价是现实的。只要学生形成独立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就能将一般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情感记忆与生活认识。尽管还会提笔忘字、病句尚存,但表达的是真切的个体情绪与表象,不会抄袭,具有“當下”实时的感觉。我们可以触摸儿童心灵的纯真、语言的天真和表达的灵动。
徐: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与规律。追求践行“活动作文”.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尽情地游戏着,真实地体验着,快乐地表达着,享受习作的愉悦。我想与您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张扬儿童的个性”的教学理念是相得益彰的。请您谈谈您的习作教学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张:正确的理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花钱买来的舶来品,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习作教学的想法是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读书给了我提炼精华的本领,让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自己,观察复杂而有趣的习作教学世界。一读书学习既要诚心虚心,又要独立思考,有科学的分析批判精神。应當站着读书,不能趴着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应當保持自我,读出自己的个性,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创造。
搞教育研究,只读理论书籍是不够的,只虚心学习名家的东西也是不够的,必须认真读学生,真正读懂学生。就拿活动作文来说,1982年我创立了”玩玩说说写写”课。那是因为,我看到习作时孩子无助的眼神,这与孩子在游戏中那发亮的眼睛,欢乐跳跃的神情动作的天壤之别启发了我,带我走进活动作文。
近30年来的实践与读书反思,让我意识到小学活动作文教学,以学生课内外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在体验生活、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产生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倾吐情感、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个性化表达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一种开放性的习作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家列昂杰夫指出,活动是人的意识发展与个性养成的基础。他认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列昂杰夫1975年《活动?意识?个性》),巴拉诺夫更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作文教学以小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组织教学,无疑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表达的热情,为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创造适宜的教育教学背景。正因为此,活动作文才赢得千千万万教师的青睐和亿万学生由衷的欢迎。
徐: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取向。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目标、作文教学原则、作文教学策略等。那么请您结合习作教学案例.谈谈您的“个性化发展”作文教学取向的主要策略。
张:小学作文教学要促进每一个个体健康的发展,要关注人性本真,培植人性的真、善、美,不然立意愈高,人格愈低。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个性化习作教学要特别重视以下策略;
1.体验优先。尊重个性化感受
儿童生命发展的第一条规律,是感觉系统的发展先于词语系统发展。不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受真实深刻的独特感觉,绝不会有个性化的作文。
教学之所以失败,常常是忽略学生真实的感觉,只强调统一,只会炒写作知识概念的冷饭。个性化作文教学强调的是感觉在前。在生命面前,“体验”应當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穿透生活而不只是反射生活。只有建筑在真实感觉和独特体验基础上,才有真意义、真价值的个性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中年级教《吃西瓜》,传统状物习作教学是让学生细细地观察西瓜的外形、色彩、花纹,然后按不同的部分写作……而我强调的是学生在吃西瓜过程中,不同的、真实的、强烈的、多感官的整合的感觉。我让孩子们看瓜、说瓜、吃瓜、品瓜和“抢”瓜,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多种感官综合发生作用,所达到的观察和情感的变化是传统状物作文单一维度观察所无法企及的。它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感官感觉和情感体验,在孩子们的大脑皮层划下深深的印痕。课堂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学中,用录像重现学生吃瓜、抢瓜、品瓜的环节,以强化和彰显学生对吃瓜、抢瓜、品瓜这一过程的重新体验。这是一个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温体验。体验真切,表达个性就显得尤其独特。
就拿吃西瓜这介角度,有的写:“张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一个个如恶狼扑食,拼命地啃起西瓜来。我却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顿时一股香甜可口的汁水流入我的口中,使我感到清新舒畅。听到老师奖励吃得快的人,我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啃起西瓜来……”也有的写:“我也放开手脚,真想一下子把西瓜全部抢过来。你瞧,立新大叫着:‘给我一块,我要吃。’李军真是迅速,一下子就拿到了一块西瓜。可还没有来得及咬上一口,就被‘横行霸道’的立新一把抢过去了。立新毫不客气地拿着两块西瓜,真太不讲理了。我虽然没有抢到西瓜,可是回味刚才吃的那块红瓤黑籽的西瓜,味道跟平时不一样,真是吃到嘴上,甜在心里呀!”
学生写的是“我的体验”,而不是别人的体验。因而感情是那样真挚、感受是那样真切、感悟是那样真诚,语言是那么灵动。
2.思维优先,鼓励个性化思考
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是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条规律。要实现个性化表达,先得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作文只有用“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只有“我思”,学生在活动作文中经过的那些游戏、实验和其他活动,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经历。
我执教《摔鸡蛋的学问》,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把鸡蛋从四楼摔下去,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壳不破。乍一看,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任务。其实正是这个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打开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闸门。于是,一个个新颖别致、充满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喷涌而出。研究命题的确立、探究方法的选择、结果的介绍,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关注的是儿童投入研究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研究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的个性化思考,让学生真切而自然地感悟到了“我在”的境界。我的想法、我的念头、我的设想、我的创意,无不深深地浸润着“我在”这一个性化色彩。 于是,有的学生用妈妈漂亮的花围巾做降落伞,让鸡蛋安全地从四楼的窗口落地;有的学生别出心裁用几十根塑料吸管扎成一个奇特的三角形,将包着泡沫塑料的鸡蛋固定在三角形的中心,靠几十根吸管抵挡大地对鸡蛋的撞击;有的学生将鸡蛋用胶带纸固定在充气不倒翁的头顶上,依靠充气不倒翁的气囊化解高空坠落的鸡蛋遭遇的致命碰撞;还有的学生用棉线牢牢地绑住鸡蛋,从窗口缓缓地放下,请爸爸在楼下观看鸡蛋“吊下”,着地后才轻轻放手……
3.情感优先.引导个性化表达
赞可夫说,按照传统方法写作文,也许看起来是“严谨”而“有条理”。但这种“严谨”和“有条理”是教师预先安排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个性化表达的核心是儿童的语言。我们要宽松善意地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成长。我们应當把儿童的世界、儿童的语言还给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里,也生活在儿童世界里,要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言语是个体基于自身生命体验之后,在表达过程中所取用的适合抒发内在激情和想象的语言,它的个性化色彩理应得到重视和关注。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努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角度和语言提炼眼睛发现的东西,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依然让人兴奋。我执教的《摔不破的鸡蛋》,當课堂上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拟写习作题目时,自拟的作文题目就有147个,个性纷呈,五花八门;《鸡蛋历险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有趣的张老师》《有趣的实验》《“铁”鸡蛋》《鸡蛋里飞出了“小乌”》《不可能的任务》《到底难不难》《大胆的实验》《啊!成功了》《鸡蛋的故事》《鸡蛋要有安全感》《我和我的鸡蛋》《我——“天才”》《鸡蛋的末日?》……
4.尊重差异,实施弹性的差异作业与评价
(1)针对学生不同起点,提出不同训练要求。每学期开学,把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要求、训练题、评分要求、各类学生的训练量打印发给每个学生和家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由选择,弹性训练。(2)增大命题的选择性、完成时间的伸缩性。當学生遇到个别命题实在不感兴趣时,不强迫硬做,允许学生换题习作。(3)对个性表达学会鼓励和宽容,因人而异实施个性化评价。绝不吝啬分数和笑脸。只要不是考核,评价和分数应是促进学生自信和个性形成的动力,而不是误伤学生锋利的刀子。
徐:有人认为,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也有人认为生活为作文服务。请谈谈您的理解。
张:小学生习作记录昨天,写好今天,描绘明天,本身就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借助习作记录五彩童年生活,倾吐生活的收获与遇到的苦恼。在成长中经受酸甜苦辣成,慢慢认识自己、社会、时代和生活,不断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习的价值。
1987年《小学教学》第七期《寻求小学作文训练的最优化》中,我对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第一,学校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景。学习是生命生长的重要方式,学校就是学生每天成长的主要生活场地。
第二.首先是学习生活,然后才是获取习作素材。作文不是急功近利的,它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过程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习作不仅记录生活,还可以用笔积极干预生活。习作是练笔,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字游戏。我们
要引导学生用手中之笔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学做主人)提高习作质量。
在课程改革深入研究活动作文的过程中,我又增加“第四,活动‘经过’不等于‘经历’。我们要把活动‘经过’尽可能地转化为生活认识,变成学生的‘经历”’。
作文,只是儿童在学校学习的一种途径,习作是为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而存在的。为了孩子今天和明天的生活而学习作文,应當是快乐的。生活只是为了作文,有意义吗?我都不能接受,更何况小学生
徐:回头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恩?您能给一线教师一些忠告吗?
张: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教师要在“解套、降压、帮扶”上下工夫。孙悟空头上套着紧箍咒,唐僧一念疼痛难忍。老师头上陈旧的教学理念,什么“习作教学思想要健康、中心要明确、材料要典型”,什么写人要高大全之类的套套,一定要解除。这样才能焕发创造性,习作教学才会有春天。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走,吃准不同年段的目标。不要按习作大赛、刊物发表的作品做标准,中段要学生写400字,要写好细节等等。必须把超越儿童实际、课标的要求降下来。对于学生的习作一定要指导到位,切实给学生的习作做好针对性分层次的帮助和扶持。
处在今天的时代,习作教学必须教出时代的特点,走向新的天地。习作教学很难,成熟的东西不多。正好,空间很大,更便于我们潇洒地大胆行走。小学习作教学“知不易行更难,知其难偏要干,终究难会不难”。为孩子,为教师人生的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能闯出一条成功的习作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