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常态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QWSX1234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在深圳洗耳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行路难》和陈钟樑老师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节专家示范课,不禁为两位语文大师浓浓的“语文味”折服。回到学校笔者又进行了“推门听课”和观摩了“同课异构”展示课。前者粗糙却本真,后者精彩却失真,不免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离回归本色、崇尚自然的常态课有多遥远呢?可喜的是,众多的语文届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依然有些课堂丧失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变态”课、“失态”课太多。理想的常态课应该是博学的教师、好学的学生、适当的文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能力和素养,这是常态。教师知道,就是不说,让学生费力地“探究”,或者绕着圈子诱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其实就是一种变态。有些教师怕人说他上课“一言堂”、“满堂灌”,便牵着学生鼻子“满堂问”,并冠之以启发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几乎把整堂课让学生合作授课、表演,自己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上课内容庞杂、课件泛滥,面对文本却浅入深入,泛泛而谈,故弄玄虚,学生如坠雾里;评估专家听课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竟是异口同声的虚张声势、对答如流,殊不知此课经多次“课堂预演和彩排”。我们的课堂竟机械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和违心培养一批弄虚作假的“帮凶”。
  2.“病态”课、“静态”课太多。对于当前许多的常态课而言,存在着一些通病,比如:精彩的课难免哗众取宠,扎实的课不免枯燥乏味,灌输的课定会“独角戏”,互动的课又会“莫名其妙”。语文学习本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可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过于浮躁和肤浅,过于急功近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怕的“病态”。诸如:本应书生琅琅的早读课沦为“早练课”,结果“这里的早读静悄悄”;本应自由朗读的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演化成“滥竽充数”的全班齐读;本该深入文本细品慢悟的阅读课却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架空讨论”,呈现一派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本可“我手写我口”也变为“假大空”的“坑蒙拐骗”。这些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有病的课,是需要医治和动手术的课。当前,我们的诸多教师在教学手法、教学技巧选择和运用上依然纯在简单的模仿和粗糙的复制,这种不加分析的套用、借用、滥用势必迷失自己教学的方向和丧失自己教学的风格。
  3.“常规”课、“常设”课太多。如出一辙的常规课不仅让教师在“教学温室”中易滋生惰性、缺失创意,而且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诸如:高考复习课千篇一律的“以教代讲,以练代学”;高考作文指导课大同小异的“联系钱学森,学习孔繁森,批判王宝森,做个好学生”;文言文教学重“文”轻“言”,重“析”轻“读”;高考选考指导课的“首选实用类文本阅读、优选议论文写作”。很多自认为“高考老江湖”教师在无形中形成了常规模式的永恒定律,对新课标不理不睬,不知不觉走向了纯功利的应试泥淖。殊不知,单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多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受力,语文也就背离了语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名目繁多的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语文课堂教学却在无形中榨干了原汁,抹去了本色。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上好每节常态课才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优化常态课,使常态课优质高效呢?
  1.避虚就实,弃假从真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手段,排斥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粉饰,使语文更显厚度、深度和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课堂的活动设计,比如小组讨论,人物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都要精心设计,不能纯粹为了体现“与时俱进”搞一种热闹的形式而浪费学生的时间。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做戏而做戏的虚假秀其实就是浪费学生时间,其实就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常态课就是应该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教师适当点拨、适量对话,师生互相启发、大胆质疑、有效对话、有效交流。课堂上的有效对话和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形中活跃了思维、增值了知识,常态课堂在真实的互动中孕育灵性、增长智慧,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实实在在,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教学相长。
  2.删繁就简,舍末逐本
  我们每一堂课的时间容量有限,要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的所有目标是异想天开的,急于求大求全,有时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删去无关痛痒的环节,回归简约的课堂,提倡“一课一得”。每一节课只要设定一个主体目标,学生能有所获得,就可以称之为一节成功的常态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构建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的条分缕析不仅乏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就是鼓励我们教师课堂教学要讲究节约艺术,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品悟、理解和消化,从而实现课堂优质高效。在信息化的今天,如果还不相信我们的学生,教师喋喋不休、唾沫横飞,我认为老师简直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和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帮助他们指点迷津,解答本堂课学生不懂的内容,节约时间,学生已经自己弄懂了的内容,教师无需再啰嗦,抓住教学中的本原,舍弃细枝末节。
  3.由静到动,由冷入热
  教学设计一般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某些教师只见教案不见人,很少考虑课堂上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情况,而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授课,这就是一种静态设计。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活力、张力和生命力的课堂都是按照动态教学设计授课,先有学生安静的自主学习思考再逐步进入到动态发言。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我们要培养学生先自主冷静思考再善于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当然,质疑、探究能力决不是教师被动地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更不是纯粹地只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性教学最直接地体现出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是一种弹性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但绝不是杂乱无章、漫不经心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主体地位,教师引导他们自主自觉地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他们甚至能自发性地处于辩论的对立位置,在辩论中分析,在辩论中反思,在辩论中收获。
  4.由外到内,由浅入深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土壤。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让他们好好读出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咀嚼生命的喜怒哀乐。成功的常态课应该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再由课外充实丰富课内,使课堂达到生态的和谐。同时,文本的解读也应该从外层向内层深化,使课堂充满着多样性和厚实感。脱离生活,漠视生活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最大悲哀,教师和学生过早过多把宝贵的时间精力消耗在无休无止的应试操练。为此,我每周雷打不动坚持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进行阅读交流分享会,同时坚持把课前五分钟让给学生演讲。另外,我还坚持让学生自由写作,让学生边阅读边圈点勾划写好读后感。这种内外结合,由浅入深的做法备受学生欢迎,学生期待着语文课。
  同时我们设计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年龄、心理特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讲究深入浅出,既有一定思维价值,又有一定思维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是实在而又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我相信坚持让学生从课内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善教乐学的春天一定会来临。
  
  黄卫华,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其他文献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
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学生主体认识并深切体悟到作文这一客观系统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着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剂。如果我们抓住培养作文成就感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职高学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够逐步养成,作文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阅读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回想我们当年上小学时受到的教育,教师往往是“人云亦云”,完全在思维上主宰了我们,学生所担当的是“知识接收器”,学生想法不能得到有效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
写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去往你的伤心地  你若不曾体验过,就去一回吧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怀春的少年  去福音花园吧  看杏花纷飞如雨,鸽群飞过教堂尖顶  空间的暗门已经开启  你却浑然不知  此去路途遥遥,凶多吉少  爱情是场霍乱,让人痉挛、肝肠寸断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你戴着镣铐舞蹈,喝着香水疗伤  从拿撒勒的寡妇到美少女阿美利加·维库尼亚  从代笔人门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中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我认为,诗歌鉴赏必须从意象入手,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独立准确地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里专门谈谈杨柳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用杨柳意象抒发离情别绪    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几千年来就成了诗人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读”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