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观念的演变及研究方法之反省

来源 :哲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ngjie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秦时期,“礼”是逐渐展开、呈现的一个过程.所谓“殷礼”,多表现为祭祀,基本没有人文精神,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器以藏礼”.只有到了西周,“礼”才在具体历史情境的刺激下,发展为一种以威仪观为表现形式的统治策略与政治行为.春秋时,随着王权的崩坏,“礼”又在孔子等先哲的阐释下,和“仪”分离,并与“仁”的观念相结合,呈现出更具有德性的含义.那种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国时期“绝不言礼与信”的观点,只是以西周之礼作为标准来衡量东周.如果将先秦时“礼”的发展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春秋战国为后世的“礼”论,在实践个人德性、建立社会秩序、重建礼法关系、归纳制礼原则、与经济基础相配合等方面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支援意识”,是礼观念发展演变最为丰富的时代.
其他文献
《道德经》中“天下皆知”一段并不是最难解的一章,但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不少当代学者认为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本文引证了八位古今学者的相关阐释,并通过对简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