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输血治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病例100例,按照随机划分方式,分配为50例研究组与50例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叶酸与波尼松结合治疗,研究组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好,血生化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0.05)。結论:针对溶血性贫血病例,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能够促进治疗疗效提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输血治疗;利妥昔单抗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082-01
溶血性贫血是临床上一种异质性病症,临床发生例数较少,由于患者的免疫学特点存在差异,采取输血治疗时,也会发生配血失败状况,不能有效保障安全性。因此,在临床治疗该疾病时,需配合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进而确保治疗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笔者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病例100例,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治疗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病例100例,按照随机划分方式,分配为50例研究组与50例对照组。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3岁- 58岁,平均年龄41.6±4.0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4岁- 60岁,平均年龄40.3±3.9岁。排除标准:肝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三个月内手术病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叶酸与波尼松结合治疗。叶酸一片5mg,泼尼松为0.8mg/kg,经过两周持续治疗后,剂量降低为0.4mg。
研究组: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mg/ml,一次剂量为380mg,每个星期给予一次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一共治疗四个星期。同时,每日进行一次输血治疗,每日输血140ml -145ml,一共治疗四周。
1.3 判断标准
治愈: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完全恢复,网织红细胞水平小于5%。
有效: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处于90g/L - llOdL。
好转: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处于80g/L - 90g/L。
无效:经过四周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病例治疗之后,研究组32例治愈、10例显效、6例好转和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96.0%,对照组20例治愈、12例显效、3例好转和15例无效,治疗有效率70.0%,因此,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两组病例的血生化指标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后,研究组Hb水平值92.4±15.8g/L,Rt水平值10.4±1.3%,TBIL水平值41.4±8.3mmol/L,LDH水平值402.6±32.7U/L,CD19水平值3.1±0.6%,对照组Hh水平值73.4±11.8g/L,Rt水平值14.0±1.8%.TBIL水平值66.8±10.4mmol/L.LDH水平值467.3±41.6U/L,CD19水平值4.4±1.O%,研究组血生化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两组病例不良反应比较分析: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仅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出现2例皮疹、2例呕吐、3例乏力、2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因红细胞的破坏速度急剧增加,比骨髓造血正常代偿能力明显要大,继而引发贫血。一般来说,骨髓有7倍左右造血代偿功能,若红细胞破坏速度处于骨髓正常代谢范围,则会发生溶血,但不会发生贫血,即溶血性状态,红细胞的正常寿命一般为120d左右,如果红细胞寿命缩短了18d左右,就会引起贫血。溶血性贫血具有较多的致病因素,由于共同作用,导致继发性B淋巴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结合以后,使得机体的抗体FC端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与单核巨噬Fe受体的结合,对红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使得红细胞破坏速度不断加快,进而增加了治疗难度。
CD20作为B细胞分化的关键表达抗原,如果B细胞m现分化,并表达为成熟浆细胞,则CD20表达消失。对于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提升免疫功能为主。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主要具有CD20抵抗作用,属于人鼠嵌合型,与大不多B细胞能够特异性结合,提高CD20抗原性,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作用,结合补体依赖细胞作用,可有效诱导细胞,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清除B细胞,对自身抗体的破坏性具有抑制作用,促进免疫环境的改善。另外,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中,可降低血小板的减少速度。
在本组实验中,50例研究组病例,经过利妥昔单抗与输血治疗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96.0%,比对照组的70.0%明显更高,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比对照组的18.0%明显更低,血生化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显著要低。这说明,针对溶血性贫血病例,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能够促进治疗疗效提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洋,郑炜,孙莹,余笑梅,刘登辉,练诗梅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 36): 71 [2]陈苗,庄俊玲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系统评价[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 10):1444-1448 [3]麻冬梅利妥昔单抗对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的作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 11( 07): 567-569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输血治疗;利妥昔单抗
【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082-01
溶血性贫血是临床上一种异质性病症,临床发生例数较少,由于患者的免疫学特点存在差异,采取输血治疗时,也会发生配血失败状况,不能有效保障安全性。因此,在临床治疗该疾病时,需配合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进而确保治疗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笔者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病例100例,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治疗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病例100例,按照随机划分方式,分配为50例研究组与50例对照组。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3岁- 58岁,平均年龄41.6±4.0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4岁- 60岁,平均年龄40.3±3.9岁。排除标准:肝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三个月内手术病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叶酸与波尼松结合治疗。叶酸一片5mg,泼尼松为0.8mg/kg,经过两周持续治疗后,剂量降低为0.4mg。
研究组: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mg/ml,一次剂量为380mg,每个星期给予一次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一共治疗四个星期。同时,每日进行一次输血治疗,每日输血140ml -145ml,一共治疗四周。
1.3 判断标准
治愈: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完全恢复,网织红细胞水平小于5%。
有效: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处于90g/L - llOdL。
好转:经过四周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处于80g/L - 90g/L。
无效:经过四周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病例治疗之后,研究组32例治愈、10例显效、6例好转和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96.0%,对照组20例治愈、12例显效、3例好转和15例无效,治疗有效率70.0%,因此,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两组病例的血生化指标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后,研究组Hb水平值92.4±15.8g/L,Rt水平值10.4±1.3%,TBIL水平值41.4±8.3mmol/L,LDH水平值402.6±32.7U/L,CD19水平值3.1±0.6%,对照组Hh水平值73.4±11.8g/L,Rt水平值14.0±1.8%.TBIL水平值66.8±10.4mmol/L.LDH水平值467.3±41.6U/L,CD19水平值4.4±1.O%,研究组血生化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两组病例不良反应比较分析: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仅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出现2例皮疹、2例呕吐、3例乏力、2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因红细胞的破坏速度急剧增加,比骨髓造血正常代偿能力明显要大,继而引发贫血。一般来说,骨髓有7倍左右造血代偿功能,若红细胞破坏速度处于骨髓正常代谢范围,则会发生溶血,但不会发生贫血,即溶血性状态,红细胞的正常寿命一般为120d左右,如果红细胞寿命缩短了18d左右,就会引起贫血。溶血性贫血具有较多的致病因素,由于共同作用,导致继发性B淋巴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结合以后,使得机体的抗体FC端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与单核巨噬Fe受体的结合,对红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使得红细胞破坏速度不断加快,进而增加了治疗难度。
CD20作为B细胞分化的关键表达抗原,如果B细胞m现分化,并表达为成熟浆细胞,则CD20表达消失。对于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提升免疫功能为主。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主要具有CD20抵抗作用,属于人鼠嵌合型,与大不多B细胞能够特异性结合,提高CD20抗原性,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作用,结合补体依赖细胞作用,可有效诱导细胞,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清除B细胞,对自身抗体的破坏性具有抑制作用,促进免疫环境的改善。另外,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中,可降低血小板的减少速度。
在本组实验中,50例研究组病例,经过利妥昔单抗与输血治疗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96.0%,比对照组的70.0%明显更高,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比对照组的18.0%明显更低,血生化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显著要低。这说明,针对溶血性贫血病例,选择输血治疗与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能够促进治疗疗效提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洋,郑炜,孙莹,余笑梅,刘登辉,练诗梅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 36): 71 [2]陈苗,庄俊玲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系统评价[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 10):1444-1448 [3]麻冬梅利妥昔单抗对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的作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 11( 07): 56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