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源于疑,疑发于思”,思维和质疑是互为因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其思维品质必然优秀,因为质疑问难是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多变性、直觉性、辨证性的外在显现。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培养学生的各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善于质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为他们提供质疑的土壤,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质疑的信心 质疑的能动性 质疑的技巧
我国宋代教育学家程颐曾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语文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责无旁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当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被激活后,他们就不会盲目相信书本与老师。学生懂得质疑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因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来保护。
如果学生的质疑不仅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教师的讽刺、挖苦,甚至惩罚,那么,学生质疑的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学生质疑了。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人文性,应允许学生“乱插嘴”,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来读,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结果,一个学生对课文“折腰”这一注释提出质疑,他认为“‘折腰’应理解为‘倾倒’,不应解释为‘鞠躬’”。当时许多同学都嗤之以鼻,认为“教材上说的会有错吗?你真是胆大包天!”作为语文老师,笔者首先表扬了那位同学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告诉学生:书本是我们学习的依据,虽然有科学性,但书本的知识未必全对。后来要求全班同学回去查资料,不仅解决了疑点,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尝到了质疑的甜头。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的内在动力。质疑作為一种需要独立思维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持。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应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看着画面预习课文,感觉很新奇。课文相应的文言语句为何用这种画面表示呢?作者为何在开头“恒惴悚”?作者为何被贬不忧?于是质疑顿时产生。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前,笔者先给学生念了几篇关于“生命、环保”主题的文章,再预习课文,学生就提出了“人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必要性”“人类比动物更残忍”等尖锐的话题。所以,经常变更教学形式,并承认学生的成果,更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在学习中质疑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授予学生质疑技巧
学习有窍门,质疑有技巧。如何授学生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习与思考结合,记忆与理解结合;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就某些观点进行争辩;三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捕捉新的信息。每一堂课,我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作品内容、主旨、结构、写法、语句、修辞、注释等,鼓励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思考、争辩。有时我还采取“热点评论”“时事探讨”“课前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增强对社会的敏感度和思辨能力。
在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我问学生:课文中的蔡老师是否符合你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呢?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课文后又提出许多质疑点。如:现在的教师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呢?老师可以化妆、戴首饰吗?课余他们可以泡吧、蹦迪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尊敬老师呢?等等。魏巍写过一篇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他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人们把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称为“时代最可爱的人”;“非典”时期,人们又把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称为“最可爱的人”。于是有学生问,“最可爱的人”的标准是什么?……长期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层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培养质疑的信心 质疑的能动性 质疑的技巧
我国宋代教育学家程颐曾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语文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责无旁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当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被激活后,他们就不会盲目相信书本与老师。学生懂得质疑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因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来保护。
如果学生的质疑不仅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教师的讽刺、挖苦,甚至惩罚,那么,学生质疑的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会有学生质疑了。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人文性,应允许学生“乱插嘴”,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来读,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结果,一个学生对课文“折腰”这一注释提出质疑,他认为“‘折腰’应理解为‘倾倒’,不应解释为‘鞠躬’”。当时许多同学都嗤之以鼻,认为“教材上说的会有错吗?你真是胆大包天!”作为语文老师,笔者首先表扬了那位同学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告诉学生:书本是我们学习的依据,虽然有科学性,但书本的知识未必全对。后来要求全班同学回去查资料,不仅解决了疑点,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尝到了质疑的甜头。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的内在动力。质疑作為一种需要独立思维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持。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应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看着画面预习课文,感觉很新奇。课文相应的文言语句为何用这种画面表示呢?作者为何在开头“恒惴悚”?作者为何被贬不忧?于是质疑顿时产生。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前,笔者先给学生念了几篇关于“生命、环保”主题的文章,再预习课文,学生就提出了“人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必要性”“人类比动物更残忍”等尖锐的话题。所以,经常变更教学形式,并承认学生的成果,更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在学习中质疑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授予学生质疑技巧
学习有窍门,质疑有技巧。如何授学生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习与思考结合,记忆与理解结合;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就某些观点进行争辩;三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捕捉新的信息。每一堂课,我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作品内容、主旨、结构、写法、语句、修辞、注释等,鼓励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思考、争辩。有时我还采取“热点评论”“时事探讨”“课前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增强对社会的敏感度和思辨能力。
在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我问学生:课文中的蔡老师是否符合你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呢?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课文后又提出许多质疑点。如:现在的教师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呢?老师可以化妆、戴首饰吗?课余他们可以泡吧、蹦迪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尊敬老师呢?等等。魏巍写过一篇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他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人们把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称为“时代最可爱的人”;“非典”时期,人们又把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称为“最可爱的人”。于是有学生问,“最可爱的人”的标准是什么?……长期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层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