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语录50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年前的5月1日,《毛主席语录》正式出版,因大多采用红色塑料封皮,被人们称为“红宝书”。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毛主席语录》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人人都会高举一本《毛主席语录》,男女老少都会背诵其中段落。人们唱的是语录歌,做的是语录操,跳的是语录舞。《毛主席语录》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
  50年来,“红宝书”经历了从内部发行到风靡全球,从走上神坛到走进拍卖会的历史巨变。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现实和未来。史学家范文澜说:“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问世
  最初编纂《毛主席语录》的是《解放军报》,直接参与选编工作的是当年解放军报社的编辑田晓光,如今她已离世。她的女儿韦梅雅也曾在《解放军报》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讨《毛主席语录》现象。5月12日,韦梅雅在家里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讲述了《毛主席语录》编发的始末。
  韦梅雅说,《毛主席语录》的问世,要从林彪说起。1961年4月,林彪在部队视察时,明确指示:为了使战士在各个时期、各种情况下都能及时得到毛主席思想指导,《解放军报》应当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
  当时,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和著作是党内的共识,但至于怎么学习,有不同的观点。“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就主张应该系统地学习,但林彪提出了精选语录的方式。”韦梅雅说,“林彪主张在报纸上选登语录,是将他的学习方法推广到全军。林彪做事喜欢‘一竿子插到底’,他希望毛泽东的指示、中央的精神能够通过报纸直接与部队官兵见面。当时基层官兵的文化水平有限,采取语录的方式学习毛泽东思想易于被基层接受。”
  当年,田晓光在《解放军报》资料室负责马、恩、列、斯、毛语录资料的整理工作。在报社里每天下午的编前会上,田晓光根据第二天报纸的宣传重点,负责提供有针对性的毛主席语录。
  1961年劳动节当天,《解放军报》首次在报眼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
  此后,《解放军报》每天配发一条从毛主席的著作、讲话、文件里面挑选出来的语录。因为通俗易懂,这些单独的一条条语录深受官兵们欢迎。韦梅雅告诉记者,当时军队基层常组织班会学习这些语录,不少战士把报纸上的语录剪下来,有的单位把语录抄到黑板上,放在活动室或显眼处供大家做笔记。
  但这样还是不方便,部队很多人给报社写信反映,希望将《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毛主席语录集成小册子下发以便学习。于是,田晓光就向报社领导提出,想为部队编一本《毛主席语录》。1963年12月20日,《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唐平铸去参加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把报社想编一本《毛主席语录》的意见带到了会上。总政领导同意了,并提出这本册子必须在会议结束前编出来,作为会议文件下发,以便征求会议代表的意见。
  “时间非常紧迫。我母亲那时候已经有了我们4个孩子,我当时在上小学。后来听母亲说,他们在新年到来的那个晚上工作了一个通宵,终于在新年第一天,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毛主席语录》印张,心里感到无限的快慰。”
  1964年1月5日,征求意见本出版,16开本,共设23个专题,名为《毛主席语录200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认为毛主席的语录不只200条,以后还会增加,所以书名就去掉了‘200条’,定为《毛主席语录》。这个版本的前言,是由我母亲起草的,经过唐平铸审定,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发表。”
  后来根据代表们的意见,田晓光又花了5天的时间进行增补,设了25个专题,收入267条语录。1月10日,《毛主席语录》重新印发给与会代表,并同时下发给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和先进单位征求意见。
  1964年5月1日,《毛主席语录》正式出版,印成52开本下发部队,这种小开本是为了方便战士携带,可以随时学习。刚开始发放范围是干部每人一本,战士每班一本,但部队强烈要求发到每一个战士。1964年12月29日,林彪明确指示:“毛主席语录本在部队很受欢迎,现在每班一本太少,大家抢着看不够用,要多印一些,一定要发给每人一本。毛主席著作是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毛主席著作选读本和语录本,要像发武器一样发给每个战士。”这样就实现了全军人手一本。
  1965年8月1日,《毛主席语录》再版发行,内容再次增加,设立33个专题,定为427条,共8.8万字。这个版本的前言由唐平铸重新撰写,增加了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一段论述,并经过总政和总参谋长罗瑞卿的修改,署名仍是“总政治部”。在这版《毛主席语录》出版前,解放军报社曾建议林彪为《毛主席语录》题词,并建议他最好写雷锋自勉用的几句话:“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结果林彪少写了最后一句。
  1966年“文革”开始后,需要根据对毛泽东思想新的评价改写《毛主席语录》。这版前言仍由唐平铸改写,增加了新的评价和林彪“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言论,署名改为林彪。这一版本也成为后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推广
  《毛主席语录》一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最初,出版《毛主席语录》是为了在军内学习使用,书中都注明了内部发行。但当时各界都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的干部被派到地方指导工作,也把这些语录带到了地方,所以形成了全社会都向军队要《毛主席语录》的盛况。各地、各部门纷纷通过电话、电报、书信来要,后来派人来联系购买,最后干脆要求代印。”韦梅雅说。
  田晓光在世时曾回忆:“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也派人来要。最先是朱德,书出第五天,即1964年5月5日,就派人到军报来要。其他领导同志也都先后来要。当时有很多地方干部到军队交流,就悄悄带回工作单位去。安徽省委还希望能够获得纸型,可以自己印发。”   《毛主席语录》的大量印制,一度造成了国内纸张和塑料(制作语录封皮用)等物资的紧张。1966年至1970年,全国用于印制毛泽东著作的纸张就达到65万吨,比1950年至1965年的用纸总量还多5.66万吨。这仅仅是正式出版的用纸量统计,不包括全国各地私自编印和翻印用纸。一件广为人知的事情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连印刷考卷的纸张都没有,邓小平下令紧急调来印刷《毛主席语录》的纸张。
  停印
  大量印刷《毛主席语录》本身就与书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相悖,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此有些担忧。1967年6月18日,毛泽东对出国人员谈话时说到:“有些外国人对我们《北京周报》和新华社的对外宣传有意见,宣传毛泽东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过去不错,现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大搞特搞,吹得太厉害,人家也接受不了……”1968年,毛泽东对有关对外宣传工作做了多次批示,提出“对外(对内也如此)宣传应当坚决地有步骤地予以改革”的意见。
  1969年3月,周恩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做报告时说:“已经印出来的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语录》,我看是城市多于农村,高级干部多于一般干部,一般干部多于群众……城市的干部家里有《毛主席语录》十几本,这不是浪费吗?……现在讲究哪个厂出的,哪个地方出的,净从形式上去挑。还有拿语录送礼。”1970年9月2日,周恩来接见中央外事、新闻单位的负责人,提出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8月27日下午版上刊有林彪的一句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周恩来对新华社军管组组长说:“这句话主席不让用,1967年、1968年还发过文件……以后《参考资料》上语录不要用了。这件事中央常委曾商讨过,并且请示过主席。”当得知这条语录是从《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一书中摘抄时,周恩来说:“中央已经三令五申,不许乱编毛主席著作,不许随便编印没有公布的主席指示,这本子未经中央批准,是私货,要收回。还有那些未经中央批准随便乱印的本本也要收回。”
  此后,军委办事组很快从解放军三总部和在京的各军兵种中抽调人员,负责调查和回收未经中央批准、非法出版的毛泽东著作。
  1971年9月,林彪乘飞机外逃,途中机毁人亡。人们开始陆续撕去1966年版《毛主席语录》中林彪写的前言。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获得一本128开的《毛主席语录》,发现林彪的题词和两页前言已经被撕掉。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一本完整的《毛主席语录》。
  197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通知》:“林彪为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毛主席语录》本,断章取义,割裂毛泽东思想,自发行以来,危害很大,流毒甚广。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自即日起,新华书店、国际书店现存的中文版、民族版和外文版《毛主席语录》本一律停止发行。”
  停发《通知》就像一把时间的切刀,干脆利落地切割出两个时代。《毛主席语录》在新华书店门市部消失,在官方活动中消失,从教科书扉页上消失,从人们口头上、手掌上消失,以至渐渐成为民间收藏品。2002年,一本《毛主席语录》在苏富比拍卖行卖出了15535美元的高价。这种“千金难求”的情形仿佛在提醒人们,那个人手一本“红宝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
  烙印
  1979年,29岁的姜昆和52岁的李文华创作出了对口相声《如此照相》。其中一段对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革”期间人们开口便提毛主席语录的无奈:
  “为人民服务,同志,我问点事。”
  “要斗私批修,问什么事啊?”
  “灭资兴无,我照个相。”
  “破私立公,照几寸?”
  “革命无罪,3寸的。”
  “造反有理,您拿钱吧。”
  “突出政治,多少钱?”
  “立竿见影,6毛3。”
  “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谢谢!”
  “狠斗私字一闪念,不用了。”
  这种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可谓非常大胆,创作者的心头难免紧张,但结果正如姜昆说的那样:“没想到这个小相声竟赢得观众百姓的广泛共鸣……我们在各地演出,现场可以用‘爆炸’两个字来形容,人们在笑声中把10年‘文革’的怨气扫得烟消云散。”一位老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评价道:“这个相声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随着时光流逝,今天“50后”“60后”再回顾 《毛主席语录》时,不得不承认《毛主席语录》给他们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毛主席语录》中的某些话,在剥离了时代外衣、政治外衣后,本身包含着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这些话对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50后”“60后”来说,至今仍是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精神财富。
  一位部级干部曾在一次与青年代表的座谈中说:“青年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要多读书。我们青年时期书很少,能读到书的机会也很少。我们的‘童子功’是什么呢?就是《毛主席语录》,天天学,读得滚瓜烂熟。那时候我就认定,学《毛主席语录》也是学习。现在看起来,那确实是很重要的学习。”他在谈到对青年的寄望时,两次引述毛主席语录。一句是“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以此劝喻年轻人宽容待人,“虽然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背过这句话,但只有到了一定年龄后才深刻地理解它。”另一句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劝喻年轻人扎实肯干,“这句话是至理名言,现在当然不需要年轻人付出生命,但是你要读书学习,就得牺牲上网、上微信、看电视的享受;你要钻研业务,就要牺牲其他方面的个人爱好。不牺牲,就得不到。”
  “红宝书”也融入了第一代企业家的性格里。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娃哈哈的宗庆后……很多都是《毛主席语录》的“信徒”。史玉柱自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头号粉丝”,20世纪90年代,他经营巨人集团时,曾仿效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采用的军事体制,在深圳设总指挥部,各级经理都改称“方面军司令员”或“军长”“师长”。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与饱含激情的高调道德相适应的,是特有的“毛氏修辞和语体”。出身农村的毛泽东,对宣传鼓动来说,可谓行家里手,语出惊人。语言在他嘴中和笔下,从比喻到讥讽,从状物到拟人,自由潇洒,犹如出入无人之境。
  《毛主席语录》开篇第一个专题就是“共产党”,第一条则是毛泽东1954年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那句带有对仗性质的政治诗句: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再有,阐述革命的三大法宝时,他用了一组“一个,一个,一个”的排比句,以强有力的语音韵律,阐发自己的经验主张:“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在倡导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时,毛泽东再次运用这种“一个,一个,一个”的强调式修辞手段,给听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会说官话的毛泽东,对那种言之无物的套路厌恶至极。在他那些未经修饰的讲话记录中,其话语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和冲击力,经常令听众笑声四起。例如,同样是要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毛泽东的表达是“羊肉”“板鸭”和“火腿”:“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羊肉不一定照马克思主义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当更好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否则在羊肉面前就没有威信了。”
  也就是在这次讲话中,他还喊出了 “开除球籍”的“毛氏格言”,号称:“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什么样子?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有时,毛泽东这种讥讽笑骂的语言风格带有强大的攻击性,也会伤害他人的自尊。有文章回忆,在1938年下半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公开批评王明。会议闭幕那天,全体代表会餐。餐后,毛泽东指着身边工作人员执意询问:“我问你,你愿意不愿意去开一个牛皮公司,由你来当经理。”接着,他讽刺说:“开一个牛皮公司,要有好大的本领噢!第一,当牛皮公司的经理要厚脸皮;第二,当牛皮公司的经理,要会夸夸其谈,还要会阿谀奉承;第三,当牛皮公司的经理,还要会拉拢一帮人替他卖力;第四,当牛皮公司的经理,还要会作广告,会印小册子,扩大宣传……”自然,谁都明白,这个被讥讽的牛皮公司经理是指王明。
  纯粹从语言学上看,《毛主席语录》并不算毛泽东著作遗产中的珍品,可一旦将它置入具体历史语境,其中所保留下来的对称格言、排比警句、慷慨陈词乃至即兴亢奋,无论是谆谆教诲,还是嬉笑怒骂,就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符号,带着中国人的深沉体味与敏锐反思,汇入了当代中国政治记忆那并不平静的浩瀚长河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黄河原生态碾畔窑洞遗址博物馆设计过程的阐述,针对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资源,研究乡土景观设计中对于本源文化和人类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就这种回归本源的
活动最难的地方在于“邀约”。  这是一场预计在8月底举办的大型亲子嘉年华活动,眼下就开始着手活动预热并预售门票。  活动方案  1.存15元得20元全场抵用券+4次SPA卡——有门槛的邀约。  预存15元就可获得20元活动当天的抵用券,外加4次市值约合200多元的SPA卡,给消费者的感觉绝对是物超所值。  2.参加完嘉年华活动,送108元大礼包——消费者驻留。  完整来说,是指这场嘉年华有多个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