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有效的“刺激”。
关键词:阅读; 语文素养;语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下面,我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
1.重情感熏陶,培养阅读能力
“艺术作品首先是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首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学生的阅读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情感的熏陶。再者,文学作品会触发人的情绪体验和联想,感发人的内心的激情、向往等心理活动。所以,阅读教学必然会伴随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情抒发等进行。可见,情感的熏陶既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途径。而“情”之萌生离不开“境”。
例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对高原环境描写的段落,引导学生与一株柳的生存环境对话,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音乐的渲染,借助课文的语言和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一株柳生长的恶劣环境中——寸草不生,青石嶙峋,弥漫着悲壮和苍凉。从而体会柳树苦苦“撑立”的不易,感受它“伫立”恶劣环境的神奇,感悟其以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凉的青海高原带来一方独立的风景,更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同时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
落叶归根,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深深根植于情感的肥沃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2.注重品词析句,培养阅读语感
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绿”字等都说明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字、一个词来体现。词语之理解既能丰富语汇、理解句意、感悟中心,又是服务运用的基础、朗读感悟的前提。无论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还是语文的工具性角度,都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品味,甚至是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温暖,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巧妙所在。王尚文先生曾强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重锤敲打关键词句”,说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撑立”一词,写出了柳树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撑立”的不易,几乎是苦苦撑下来,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个看似平常却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去品析。首先问学生:“你们看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接着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想象这株柳生长的情况。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第三、六、七、八自然段,抓住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反复揣摩,再抓住“虐杀”“熬过”“摧毁”“起死回生”“艰苦卓绝”等词语反复品味,想象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柳树的内心世界:“尽管有不知多少次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曾有多少回的‘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但我要顽强地‘撑’下去!”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柳树在恶劣环境中撑立之不易;在频遭摧残时撑立之不易;在忍受命运不公时苦苦撑立的不易,还从柳树的形象层面渐渐进入柳树的精神层面,使得高原一株柳的形象丰满起来。
3.重谋篇布局,训练语感
写文章时,在下笔之前要先构思文章的主旨,即“神思”,这是谋篇。然后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即想清楚文章的结构,这是布局。从阅读中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日积月累,学生渐渐地也会照着一些名家名篇去谋篇布局,而形成这样的本领。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还要注意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这也是一项基本功的训练。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作者在构思上,特地安排了一段对家乡灞河的柳树的描写,目的是以那充满人文气息、名贯古今的灞河柳作比较,感受高原柳的“生命道路和命运”与灞河柳截然不同,从而让读者体会到高原柳不畏怯命运的不公、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在引导学生与高原环境、高原柳对话之后,结合课后练习4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通过探究,从而领会作者写家乡灞河的柳,是为了衬托、对比高原的柳,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4.重阅读拓展,习得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根据课文所习得的知识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王国维曾说:“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习得方法、收到启迪、获得教益。如:学完《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宇宙之王——霍金》《轮椅上的张海迪》等,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内涵;也可以在“柳”上做文章,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贺知章的《咏柳》,山西民歌《杨柳青》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柳”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依据作品表达的中心,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表现人坚强的名言警句等,日积月累,扎实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关键词:阅读; 语文素养;语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那么,究竟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下面,我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
1.重情感熏陶,培养阅读能力
“艺术作品首先是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首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学生的阅读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情感的熏陶。再者,文学作品会触发人的情绪体验和联想,感发人的内心的激情、向往等心理活动。所以,阅读教学必然会伴随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情抒发等进行。可见,情感的熏陶既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途径。而“情”之萌生离不开“境”。
例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对高原环境描写的段落,引导学生与一株柳的生存环境对话,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音乐的渲染,借助课文的语言和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一株柳生长的恶劣环境中——寸草不生,青石嶙峋,弥漫着悲壮和苍凉。从而体会柳树苦苦“撑立”的不易,感受它“伫立”恶劣环境的神奇,感悟其以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凉的青海高原带来一方独立的风景,更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同时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
落叶归根,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深深根植于情感的肥沃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2.注重品词析句,培养阅读语感
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绿”字等都说明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字、一个词来体现。词语之理解既能丰富语汇、理解句意、感悟中心,又是服务运用的基础、朗读感悟的前提。无论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还是语文的工具性角度,都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品味,甚至是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温暖,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巧妙所在。王尚文先生曾强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重锤敲打关键词句”,说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析。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撑立”一词,写出了柳树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撑立”的不易,几乎是苦苦撑下来,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个看似平常却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去品析。首先问学生:“你们看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接着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想象这株柳生长的情况。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第三、六、七、八自然段,抓住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反复揣摩,再抓住“虐杀”“熬过”“摧毁”“起死回生”“艰苦卓绝”等词语反复品味,想象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柳树的内心世界:“尽管有不知多少次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曾有多少回的‘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但我要顽强地‘撑’下去!”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柳树在恶劣环境中撑立之不易;在频遭摧残时撑立之不易;在忍受命运不公时苦苦撑立的不易,还从柳树的形象层面渐渐进入柳树的精神层面,使得高原一株柳的形象丰满起来。
3.重谋篇布局,训练语感
写文章时,在下笔之前要先构思文章的主旨,即“神思”,这是谋篇。然后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即想清楚文章的结构,这是布局。从阅读中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日积月累,学生渐渐地也会照着一些名家名篇去谋篇布局,而形成这样的本领。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还要注意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这也是一项基本功的训练。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作者在构思上,特地安排了一段对家乡灞河的柳树的描写,目的是以那充满人文气息、名贯古今的灞河柳作比较,感受高原柳的“生命道路和命运”与灞河柳截然不同,从而让读者体会到高原柳不畏怯命运的不公、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在引导学生与高原环境、高原柳对话之后,结合课后练习4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通过探究,从而领会作者写家乡灞河的柳,是为了衬托、对比高原的柳,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4.重阅读拓展,习得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根据课文所习得的知识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王国维曾说:“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习得方法、收到启迪、获得教益。如:学完《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宇宙之王——霍金》《轮椅上的张海迪》等,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内涵;也可以在“柳”上做文章,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贺知章的《咏柳》,山西民歌《杨柳青》等,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柳”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依据作品表达的中心,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表现人坚强的名言警句等,日积月累,扎实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