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阅读形式 提升阅读效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Fland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统编本教材对课文清楚地划分出精读、略读两个类别。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善于丰富阅读形式,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引导学生开展故事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与比较性阅读,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
  在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其载体即为教材内的课文。在教材中增添发挥辅助作用的教学提示,可以为教学提供便利。因此,教师需要依循课文开展教学,丰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故事性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大多喜欢故事性强、有可读性的课文,也容易会被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所吸引。统编本教材中收录了众多具有故事色彩的课文以供学生学习。针对此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创设有故事色彩的阅读情境。
  1.引导学生改编故事
  学生喜爱幻想,时常会幻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角。教师以此为契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可以不断想象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替换文章内容。此种教学形式既能够迅速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其想象力,又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的发展线索为蜘蛛开口罩店、围巾店以及袜子店这三个主要事件,趣味十足,使学生格外专注。在教学中,教师逐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对课文作出新的改变:蜘蛛以后还会开店吗?假设开店,它会开哪种类型的店?它又会在开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会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呢?
  上述教学模式令课堂变得趣味十足,还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想象力,能帮助學生进一步学习。
  2.激发学生创编故事
  统编本教材的课文大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内容丰富,有着一定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趣味十足。
  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讲的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破旧老屋马上就要倒下,但因为小猫、老母鸡、小蜘蛛需要帮助便一直坚持没有倒下,后来小蜘蛛在补网的过程中为老屋讲述故事,故事一直没有讲完,而老屋一直没有倒下的故事。本文塑造了老屋优秀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小组通过“皮影戏”的形式学习,也有些小组使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选择,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能够让他们联系自己的体会来学习本课,使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所选择的阅读形式把课文中的形象如实地表现出来,令故事变得具有趣味性。此种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均可以讲解且聆听故事,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的课文短小精悍,趣味十足。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设计具有故事性特征的课堂,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的方法进行学习,体会阅读的乐趣。
  二、探究性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探究性阅读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个体、小组协作等方式自主体会、感知且品味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最终得到创造性结论。
  1.促进自主探究阅读
  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阅读,进而迅速提高其阅读能力。
  如,一年级上册《对韵歌》节选自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在教学时,教师不能采用机械的教学形式,而需要依托如下的两个方面教学:先针对内容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对子”前后各个事物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语言的韵律、节奏,在多次诵读的进程中感受单个字对单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这种形式突出的节奏感,尤其是双行押韵的形式“风”“虫”“红”,读起来朗朗上口。跟着节拍诵读这首诗歌,如此才可以体现出节奏感、韵律感,并高效积累语言,产生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
  2.设计问题探究阅读
  问题探究阅读法体现出教师引导的作用。把设计的问题当作课堂的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中策划探究性阅读的组织方案,其中有三大进程,即导入质疑、思考探究、答疑解惑。
  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猜一猜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并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教师可以提问:“老屋总也倒不了,是不是被施了魔法呢?”此时,学生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展开自主预测:接下来的故事中会出现怎样的情节。虽然学生的年龄小,但是在他们的世界中充满了新奇的事物,每一次猜想都会有所不同,自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答案。实际上,猜想的对错并非是实施预测策略的关键之处,而是需要学生紧随教师的脉络梳理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边猜测,一边继续阅读,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持续推进,学生的想象也会逐渐深入,就会越渴望了解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应用探究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他们通过故事情境和两个角色产生共情,在无形当中实现了学习目标,迅速提升了自主阅读的技能。
  三、比较性阅读——培养阅读思维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基础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比较性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喜爱阅读,进而提高其活跃的思维。
  如,教师在对《小蝌蚪找妈妈》与《小松鼠找花生》展开对比阅读教学时,以这两篇文章在文体、内容方面上的共性为切入点,让学生剖析并比较这两篇课文在叙述故事的起始、经过、结果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对比的进程中掌握课文的叙事方法,体会课文中作者表露的情感,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一位学生在阅读过老舍先生的《猫》后,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猫的深深喜爱,阅读老舍先生的《养花》后,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持有的热情。经过对比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分析出老舍极为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即便在生活中碰到困难,却依旧积极乐观地面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究出别致且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空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热情,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老南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布局精巧,以小艇为主线,展现了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异域风光。该文语言节奏明快,笔触轻松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画卷,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那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异域风情迷人眼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因为它建造在人们普遍认为最不可能建造的水上,于是这座城市就有
统编本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些课文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一般课文相比,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思想教育性比较强,导致许多教师上成了思想教育政治课,学生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继承与发扬的精神,极力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的情感和教育价值,但由于其距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纲领性思想。核心素养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这说明教育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而且根据当前研究可以发现,尽管对核心素养这一发展目标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对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却没有明确,这就说明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究的。实际
统编本教材中部分精读课文后面设有一个“资料袋”小栏目,它“占地”面积不大,每册书中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统观教材中所有“资料袋”的内容,可以发现里面“装”的都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历史典故、补充材料等,呈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图文结合。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当然不能对这些内容熟视无睹,要巧妙使用这些“资料袋”,最大程度地
对于习作来说,写人记事是其主要内容,而教材则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写人情节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文本人物形象,还能从中习得表达技巧。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节选自《儒林外史》,讲述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因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才肯离世的故事。这一细节描写,主要是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片段如下:  师: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大侄子、二侄子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依据。制订具体、准确、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根据具体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提供保障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从而使目标与实际教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笔者将从教学目标制订的现状、目标制订的依据以及措施等方面对这一教学现象进行探讨。  一、制订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重点难点不突出  
与传统教材相比,“和大人一起讀”是统编本教材在《语文园地》中新增的内容,目的是将课外阅读有效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以便引导家长与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从内容来看,阅读素材富有童趣,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谁会飞》这首儿歌浅显易懂、轻松活泼,适合学生阅读。但这一栏目的核心在于“读”,读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儿歌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儿歌、儿
统编本教材中编有较多的叙事性课文,叙事可以说就是讲故事,叙事性课文的故事性都很强,以写实手法展开情节,具有鲜明的特征,给学生带来直观的阅读体验。教学叙事性课文需要我们教师去积极探究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叙事性课文的教学探究。  一、创设阅读情境,走进课文真实世界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热情与课文进行对话,触摸、体验文本,形成
小班游戏(3岁~4岁)    目标:  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上、下两种方位。    玩法:  1.宝宝和父母面对面蹲下。  2.爸爸或妈妈发出指令:“电梯下降了(电梯上升了)”。宝宝听指令做出身体下蹲或上升的动作。  3.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中班游戏(4岁~5岁)    目标:  通过游戏,感知电梯的上升、下降与楼层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数、倒数。    玩法:  1.宝宝与爸爸或妈妈面对面蹲下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的童话单元,其单元目标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本单元安排了四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习作“我来编童话”、综合练习《语文园地》以及“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其中的习作“我来编童话”,直指课标要求。为达单元目标,我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读、思、写,完成“我来编童话”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