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教学科目,物理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物理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完成了某一物理章节或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应当关注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这两个因素对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以物理教学的三部曲——“想、议、做”,具体阐述了物理教学的过程,以达到提升学生物理水平的目的.
1培养学生物理联想意识
1.1通过因果关系进行联想
物理是一门具备规律性的科目,物理的概念之间一般都会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力学》的有关内容时,会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以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一般会选择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而当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时,又会研究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前后因果关系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对于物理这种规律性非常强的科目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物理题目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给出的条件,推导最终的结果,而给出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因,最终的推导结果就是果.在这样一种形式的例题讲解当中,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够被逐步的培养出来,慢慢形成一种推导演绎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通过对立事物进行比较联想
有关研究表明,相互对立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也是逆向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例如,法拉第的“电生磁”最终的实验结论就是通过对立方向的思考之后,提出相关的质疑“磁到底能否产生电流?”带着这样的疑问,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根据这个实验不难看出,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物理的学习.当然反向的思维应当同正向的思维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的受力状况时,学生难免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力的维持.而实际上,光滑的平面是没有摩擦存在的,也就是说物体是不受力的.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是否依然还能够按照匀速直线的形式运动?
1.3通过设置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联想
物理学科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理性思维的中学生来讲,在理解上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障碍.要想让这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变成简单易懂的实际问题,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设置物理情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到一起,这对于帮助他们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物理问题情景化.例如,在学习水的变化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变化过程.首先,冬天草原上的大雾、屋顶上以及山顶上的冰雪等等,而在进入春天之后,这些冰雪开始融化,并出现了冰和水相混合的场景.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火炉上烧开水的水蒸气以及壶盖上凝结的水滴等等.这些水的状态的变化也正是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汽化、液化和凝固这三个概念.而且,这种情景的转换,还能够让学生对其形成的过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由老师指导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讨论活动
讨论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述教学,它能够带给物理教学以更好的效果.首先,讨论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的物理课堂当中,学生一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应用讨论教学法之后,学生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应用讨论教学法之后,师生之间不再是具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而是成为一个共同的讨论体,这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及其问题所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具备更高的社会实践能力.而讨论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并寻找答案,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积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应用讨论教学法.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章节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又具体包括小组成员分配、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制定具体的规则等等;其次,做好讨论时的引导工作.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首次接受能量守恒这一概念,即便教师在讨论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奠基工作.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讨论时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最后,完成讨论后的总结工作.讨论教学法只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手段,更为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讨论之后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完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之后,还应当做好讨论总结.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
3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实验是支撑物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发现物理定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理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当中,必须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身边的教材,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材中是通过变换不同导体比较电流的大小(如图1),从而得出导体在导电的同时也会产生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时,教师可以在这个恰当的时机,引出电阻的含义,并且对导体的电流阻碍越大也就是导体的电阻越大.但是,在这样的实验之后,学生依然很难理解这种抽象的电阻含义.所以,教师应当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实验主要是将绳子作为完成实验的主要道具,具体进行如下操作:首先将绳子的两端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如图2).然后,让几个同学围着绳子而坐.其中的一个同学,选择一段捏住(AB段),扮演电源的角色,然后其他同学再将绳子的其他部分捏住(BC、CD、DE段)扮演电阻.最后,转动绳子以模拟电流的流动.在转动绳子时,首先让所有的同学用相同的作用力捏住绳子,之后再改变学生之间的作用力来体会绳子转动的难易程度,以说明电阻的作用效果.经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之后,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导体对于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也就越大.
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科目,为了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应当寻找到正确的物理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想、议、做”这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物理的教学过程.想,就是联想,既可以从对立的事物,或者是因果关系,又或者是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一起;议,就是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做,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当中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价值,能够体会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真正的含义,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物理专业素养的目的.
1培养学生物理联想意识
1.1通过因果关系进行联想
物理是一门具备规律性的科目,物理的概念之间一般都会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力学》的有关内容时,会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以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一般会选择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而当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时,又会研究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前后因果关系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对于物理这种规律性非常强的科目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物理题目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给出的条件,推导最终的结果,而给出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因,最终的推导结果就是果.在这样一种形式的例题讲解当中,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够被逐步的培养出来,慢慢形成一种推导演绎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通过对立事物进行比较联想
有关研究表明,相互对立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也是逆向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例如,法拉第的“电生磁”最终的实验结论就是通过对立方向的思考之后,提出相关的质疑“磁到底能否产生电流?”带着这样的疑问,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根据这个实验不难看出,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物理的学习.当然反向的思维应当同正向的思维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的受力状况时,学生难免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力的维持.而实际上,光滑的平面是没有摩擦存在的,也就是说物体是不受力的.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是否依然还能够按照匀速直线的形式运动?
1.3通过设置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联想
物理学科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理性思维的中学生来讲,在理解上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障碍.要想让这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变成简单易懂的实际问题,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设置物理情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到一起,这对于帮助他们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物理问题情景化.例如,在学习水的变化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变化过程.首先,冬天草原上的大雾、屋顶上以及山顶上的冰雪等等,而在进入春天之后,这些冰雪开始融化,并出现了冰和水相混合的场景.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火炉上烧开水的水蒸气以及壶盖上凝结的水滴等等.这些水的状态的变化也正是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汽化、液化和凝固这三个概念.而且,这种情景的转换,还能够让学生对其形成的过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由老师指导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讨论活动
讨论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述教学,它能够带给物理教学以更好的效果.首先,讨论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的物理课堂当中,学生一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应用讨论教学法之后,学生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应用讨论教学法之后,师生之间不再是具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而是成为一个共同的讨论体,这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及其问题所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具备更高的社会实践能力.而讨论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并寻找答案,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积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应用讨论教学法.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章节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又具体包括小组成员分配、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制定具体的规则等等;其次,做好讨论时的引导工作.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首次接受能量守恒这一概念,即便教师在讨论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奠基工作.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讨论时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最后,完成讨论后的总结工作.讨论教学法只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手段,更为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讨论之后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完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之后,还应当做好讨论总结.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
3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实验是支撑物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发现物理定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理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当中,必须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身边的教材,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材中是通过变换不同导体比较电流的大小(如图1),从而得出导体在导电的同时也会产生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时,教师可以在这个恰当的时机,引出电阻的含义,并且对导体的电流阻碍越大也就是导体的电阻越大.但是,在这样的实验之后,学生依然很难理解这种抽象的电阻含义.所以,教师应当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实验主要是将绳子作为完成实验的主要道具,具体进行如下操作:首先将绳子的两端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如图2).然后,让几个同学围着绳子而坐.其中的一个同学,选择一段捏住(AB段),扮演电源的角色,然后其他同学再将绳子的其他部分捏住(BC、CD、DE段)扮演电阻.最后,转动绳子以模拟电流的流动.在转动绳子时,首先让所有的同学用相同的作用力捏住绳子,之后再改变学生之间的作用力来体会绳子转动的难易程度,以说明电阻的作用效果.经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之后,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导体对于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也就越大.
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科目,为了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应当寻找到正确的物理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想、议、做”这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物理的教学过程.想,就是联想,既可以从对立的事物,或者是因果关系,又或者是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一起;议,就是讨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对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做,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当中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价值,能够体会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真正的含义,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物理专业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