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肠道菌群推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以期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肠道菌群、消化系统肿瘤、胃肠道疾病、免疫治疗”为主要中文检索词,以“intestinal flora, microbiota, digestive system tumo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mmunity therapy”为主要英文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发表于2017-01-01-2021-05-01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目标文献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结果发现,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其可通过免疫、基因毒副作用、有毒代谢产物、脑-肠轴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推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某些肠道细菌可抑制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介导炎症反应,增加定植部位的炎性因子。或者产生基因毒素,引起胃肠道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死亡。一些由肠道细菌合成分泌的有毒代谢产物则可以通过损伤定植部位细胞的DNA来诱发细胞癌变。脑-肠轴途径则是通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此同时,肠道中的有益菌群比如双歧杆菌,又可以通过辅助化学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增强这些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或是通过饮食疗法,通过构建科学健康的饮食结构,辅助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肠道菌群参与构成人体内复杂的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这些细菌和其人类宿主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充分利用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其对人体的损伤更小,值得更多的研究。合理膳食下的肠道菌群不仅可以提高某些化学药物对恶性细胞的抑制杀伤作用,还可以辅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杀灭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