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温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患者188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银质针疗法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疼痛缓解程度,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对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疼痛的缓解,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l(0.05);结论:改良温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软组织损害 颈肩腰腿痛 温针疗法 银质针疗法
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笔者对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诊疗研究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本研究对188例患者分别进行改良温针疗法和传统温针疗法、银质针疗法进行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发现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8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骨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組93例,男43例,女50例;年龄23-43岁,平均35.8岁;首次发病54例,反复发作39例;病程0.3-21个月,平均7.5个月。对照组95例,男56例,女39例;年龄22-48岁,平均36.2岁;首次发病55例,反复发作40例;病程0.1-19个月,平均36.2岁。
1.2纳入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中有关临床症状和诊断依据,制定如下标准:
1.2.1有慢性劳损病史,多为晨起和气候变化或受凉时疼痛加重,活动后或遇暖则疼痛减轻。
1.2.2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组织弹性减弱、发硬、变厚、有条索状物或结节点,有明显局部压痛点。

1.2.3无皮肤感觉障碍,肌腱反射异常等神经压迫症状。
1.2.4X光片检查无明显异常,常规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血沉或CRP结果或为阳性。
1.3排除标准排除以下情况:①治疗前患处行药物封闭或其它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②同时有合并其他相关症状疾病,如颈椎病(脊髓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等;③施术部位皮肤有感染、皮疹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其它严重疾病处于急性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病患者;⑤不能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银质针疗法。
2.1.1对照1组:传统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步骤: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cm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④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⑤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2.1.2对照2组:采用银质针治疗: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针刺前询问病史及做常规辅助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银质针系86%纯银制成,针端尖而不锐,针身直径1mm,针身长度分为8、10、12、15与18cm五种规格,使用前高温消毒。
操作步骤:(1)病人采取俯卧位,在解剖安全范围区域,依据患者软组织痛病区域的压痛点群,正确选准进针范围及针数,用龙胆紫作好标识。(2)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带无菌手套,在每个进针点作0.2%利多卡因皮下注射,皮丘直径约1cm。(3)选择合适长度的银质针分别刺入皮丘,对准深层病变方向作直刺或斜刺,经过软组织病变区,有时可有强烈的针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脏器等重要组织。(4)在每一枚针尾上装一个艾球点燃,艾球直径约2cm,长约2cm,燃烧时患者自觉来自深层组织的温热感,正常情况不觉疼痛。燃烧艾球时注意勿使艾球脱落灼伤患者皮肤;(5)艾火熄灭后待针身余热冷却后方可起针,起针后的针眼盖无菌敷料,病变治疗区仅作1次针刺治疗。

2.2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疗法:
操作步骤:针刺部位选择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解剖安全范围区域,依据患者软组织痛病区域的压痛点群,局部消毒,无需麻醉,避开神经血管或脏器,选择环球牌0.5×75mm一次性针灸针,将针刺入直至有病变的痛点,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选择部针的间距一般在2cm左右。针柄带针身要求外留5cm,将艾条剪成2~3cm长的段,插入已刺入痛点的针柄内,用撕口的纸皮在针身与皮肤部位做一阻隔,避免艾柱过热灼伤皮肤,等艾球燃烧完全后起针,局部消毒以防感染,6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3.1评定标准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就是用0-10这个数字表示疼痛的强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分数超高疼痛越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外科学会腰痛疗效评价标准(JOh score)29点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
3.2评定方法以1个疗程为限,对两组共188例患者在治疗前、后用NRS评分并对比。对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程度用JOA量表进行评分。
3.3统计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4 结果
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见表2,临床症状评定结果见表3。
5 讨论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是由中国软组织外科学奠基人宣蛰人教授提出,多发生于颈肩腰腿部,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所有软组织病的共同表现中,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代表性特征,尤以疼痛为基本症状。其发病原因不外乎急性损伤、慢性劳损、不良气候刺激及自行退行性改变。宣蛰人认为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化学性刺激可引起疼痛,并继发反射性肌痉挛,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并使肌肉本身的血供不足,产生新陈代谢障碍和营养障碍,从而出现因痛致痉、因痉增痛的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缓解或减轻疼痛对原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温针疗法是将亳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穴位,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脉的作用,使凝滞、闭阻的筋脉得以温通舒畅,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由于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用温针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 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并可促进慢性炎症物质的吸收,进而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传统的温针疗法是以穴位为进针点,局限针灸专业人员操作,使用毫针或使用艾条熏烤方式温针,存在温热作用有限,同时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笔者已有多年使用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疗法在治疗软组织损害疼痛具有良好疗效。但存在银质针粗大(1mm×10~18cm),需局麻下进行穿刺;由80%白银制成,价格较贵;需高压高温消毒后,在严格外科无菌局部麻醉下操作使用;并要求布针密集,术后往往留下瘢痕,病人恐惧第二次治疗,影响了该技术的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结合银质针疗法和传统温针疗法特点,以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传统温针疗法为基础,进行温针疗法改良。其理论核心是软组织损害特定部位均有敏感的规律性压痛“点”,他们由点成“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构成一个立体的致痛区域。通过针刺镇痛和热能的传导消除或减轻软组织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后促使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减轻症状。即采用传统一次性无菌,规格在0.5×75mm,比一般针灸针稍粗,而比银质针小一半的针灸针进行针刺,但不是采用穴位作为针刺点,而是,根据软组织损害特定部位敏感的规律性压痛“点”进行穿刺,保留传统艾灸的方法,在每一枚针尾上装一个艾条点燃,艾条长约2cm。改良后的温针疗法不但是传统针灸学中创新,而且把针灸的镇痛效应提高到治疗效果的水平。
临床收集188例常见颈肩腰腿痛病例作为观察治疗对象,分组设计,建立观察指标,疗效情况、功能恢复、症状、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安全性观测,总结性评估改良温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水平。通过测定实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的改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做出评价,证明改良温针疗法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临床操作方便、快捷,无需麻醉、不留瘢痕,病人疼痛小,可反复多次进行针刺;见效快、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对丰富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治疗手段有着重要意义,符合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但因研究病例较少,时间较短,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总结。
关键词 软组织损害 颈肩腰腿痛 温针疗法 银质针疗法
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笔者对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腰腿痛诊疗研究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本研究对188例患者分别进行改良温针疗法和传统温针疗法、银质针疗法进行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发现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8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骨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組93例,男43例,女50例;年龄23-43岁,平均35.8岁;首次发病54例,反复发作39例;病程0.3-21个月,平均7.5个月。对照组95例,男56例,女39例;年龄22-48岁,平均36.2岁;首次发病55例,反复发作40例;病程0.1-19个月,平均36.2岁。
1.2纳入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中有关临床症状和诊断依据,制定如下标准:
1.2.1有慢性劳损病史,多为晨起和气候变化或受凉时疼痛加重,活动后或遇暖则疼痛减轻。
1.2.2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组织弹性减弱、发硬、变厚、有条索状物或结节点,有明显局部压痛点。

1.2.3无皮肤感觉障碍,肌腱反射异常等神经压迫症状。
1.2.4X光片检查无明显异常,常规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血沉或CRP结果或为阳性。
1.3排除标准排除以下情况:①治疗前患处行药物封闭或其它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②同时有合并其他相关症状疾病,如颈椎病(脊髓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等;③施术部位皮肤有感染、皮疹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其它严重疾病处于急性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病患者;⑤不能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传统温针疗法、银质针疗法。
2.1.1对照1组:传统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步骤: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cm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④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⑤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2.1.2对照2组:采用银质针治疗:采用宣氏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针刺前询问病史及做常规辅助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银质针系86%纯银制成,针端尖而不锐,针身直径1mm,针身长度分为8、10、12、15与18cm五种规格,使用前高温消毒。
操作步骤:(1)病人采取俯卧位,在解剖安全范围区域,依据患者软组织痛病区域的压痛点群,正确选准进针范围及针数,用龙胆紫作好标识。(2)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带无菌手套,在每个进针点作0.2%利多卡因皮下注射,皮丘直径约1cm。(3)选择合适长度的银质针分别刺入皮丘,对准深层病变方向作直刺或斜刺,经过软组织病变区,有时可有强烈的针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脏器等重要组织。(4)在每一枚针尾上装一个艾球点燃,艾球直径约2cm,长约2cm,燃烧时患者自觉来自深层组织的温热感,正常情况不觉疼痛。燃烧艾球时注意勿使艾球脱落灼伤患者皮肤;(5)艾火熄灭后待针身余热冷却后方可起针,起针后的针眼盖无菌敷料,病变治疗区仅作1次针刺治疗。

2.2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疗法:
操作步骤:针刺部位选择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解剖安全范围区域,依据患者软组织痛病区域的压痛点群,局部消毒,无需麻醉,避开神经血管或脏器,选择环球牌0.5×75mm一次性针灸针,将针刺入直至有病变的痛点,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选择部针的间距一般在2cm左右。针柄带针身要求外留5cm,将艾条剪成2~3cm长的段,插入已刺入痛点的针柄内,用撕口的纸皮在针身与皮肤部位做一阻隔,避免艾柱过热灼伤皮肤,等艾球燃烧完全后起针,局部消毒以防感染,6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3.1评定标准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就是用0-10这个数字表示疼痛的强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分数超高疼痛越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外科学会腰痛疗效评价标准(JOh score)29点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
3.2评定方法以1个疗程为限,对两组共188例患者在治疗前、后用NRS评分并对比。对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程度用JOA量表进行评分。
3.3统计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4 结果
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见表2,临床症状评定结果见表3。
5 讨论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是由中国软组织外科学奠基人宣蛰人教授提出,多发生于颈肩腰腿部,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所有软组织病的共同表现中,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代表性特征,尤以疼痛为基本症状。其发病原因不外乎急性损伤、慢性劳损、不良气候刺激及自行退行性改变。宣蛰人认为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化学性刺激可引起疼痛,并继发反射性肌痉挛,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并使肌肉本身的血供不足,产生新陈代谢障碍和营养障碍,从而出现因痛致痉、因痉增痛的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缓解或减轻疼痛对原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温针疗法是将亳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穴位,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脉的作用,使凝滞、闭阻的筋脉得以温通舒畅,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由于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用温针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 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并可促进慢性炎症物质的吸收,进而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传统的温针疗法是以穴位为进针点,局限针灸专业人员操作,使用毫针或使用艾条熏烤方式温针,存在温热作用有限,同时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笔者已有多年使用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疗法在治疗软组织损害疼痛具有良好疗效。但存在银质针粗大(1mm×10~18cm),需局麻下进行穿刺;由80%白银制成,价格较贵;需高压高温消毒后,在严格外科无菌局部麻醉下操作使用;并要求布针密集,术后往往留下瘢痕,病人恐惧第二次治疗,影响了该技术的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结合银质针疗法和传统温针疗法特点,以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传统温针疗法为基础,进行温针疗法改良。其理论核心是软组织损害特定部位均有敏感的规律性压痛“点”,他们由点成“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构成一个立体的致痛区域。通过针刺镇痛和热能的传导消除或减轻软组织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后促使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减轻症状。即采用传统一次性无菌,规格在0.5×75mm,比一般针灸针稍粗,而比银质针小一半的针灸针进行针刺,但不是采用穴位作为针刺点,而是,根据软组织损害特定部位敏感的规律性压痛“点”进行穿刺,保留传统艾灸的方法,在每一枚针尾上装一个艾条点燃,艾条长约2cm。改良后的温针疗法不但是传统针灸学中创新,而且把针灸的镇痛效应提高到治疗效果的水平。
临床收集188例常见颈肩腰腿痛病例作为观察治疗对象,分组设计,建立观察指标,疗效情况、功能恢复、症状、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安全性观测,总结性评估改良温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水平。通过测定实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的改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做出评价,证明改良温针疗法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临床操作方便、快捷,无需麻醉、不留瘢痕,病人疼痛小,可反复多次进行针刺;见效快、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对丰富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治疗手段有着重要意义,符合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但因研究病例较少,时间较短,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