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思想武器。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这一活的灵魂。我们党90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证明,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结束一个教条主义的时代,就不可能真正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也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但是,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并不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有时候,“知”并不等于“行”,认识到了也不等于实践得好,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的局面。比如,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对于指导理论发展、制度创新、工作进步的重大意义没有人怀疑。可是,一旦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往往又会走到遵循惯性的老路上来。可见,解放思想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自由,更不是一个非理性的运作过程,而是一个指向实践的自觉过程。下面,笔者尝试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就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谈几点看法。
解放思想,应变革陈旧的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改革创新,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只破不立。其中,应包含着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只有将这些方法论原则运用于学校的实际建设发展,解放思想才算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解放思想所需要的方法论原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重于预设的实践原则
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其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总是用本本、教条或者某些预设的原则去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群体实践,而忽视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现实客观的矛盾。这不仅极大的挫伤了人们的探索精神,而且还犯了“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错误。从历史上看,大凡解放思想的人,都是尊重实践、注重现实、勇于探索的人;相反,那些思想桎梏的人,多是闭门造车、光说不练、头脑漂浮的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根本上就在于我们尊重了扎根于实践的探索精神。
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坚持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外”和“怎么建设北外”这两个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学校自身的定位。是片面地追求大而全,将北外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还是立足自身实际,将北外建设成为一所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学校?关于这个问题,北外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在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近来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学校认真总结了70年来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外语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办学理念上不断形成了新的共识。广大师生员工一致认为,要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在适当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2.求异重于求同的思维原则
同和异是辩证统一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反映在人的思维中,则表现为求同和求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求同,是一种收敛型思维;求异,则属于发散型思维。应当说,二者对于人的思维健康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不同的时代,还是应当有所侧重。过去,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的是一种求同思维,极端地追求整齐划一,盲目地求大、求全、求豪华,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被削弱,甚至被放弃,以至于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的精神。
在今天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解放思想,就需要培养发散型的思维,即在同中求异,求多样性。北外的特色就是语种全、非通用语种数量多。目前,学校的外语语种已达到了49个,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地区的语种群,是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数量最多、非通用语种最集中的高校。我们坚持“特色立校”,就需要在这些语种上面做足文章。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两个“国家非通用语种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规划开设所有欧盟国家官方语言,建立“欧盟国家官方语言整体教学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复合型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非外语学科上,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路,培养国内具有最强外语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发展战略。
3.横向重于纵向的方法原则
过去,我们在工作方法上总是面向过去,过于依赖经验,甚至将历史经验当作最高权威来评判未来,上纲上线,不敢越雷池半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工作方法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全球的一体化,需要我们以外在参照为坐标,面向现在进行选择。如果固步自封,忽视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势必会自足、自满、自大,不思进取,游离于世界主流之外。而信息社会的到来,则需要我们以未来为参照,来确定当下的选择。这就更需要我们把横向的比较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确定下来,培养宽阔的事业和宽广的胸怀,增强紧迫感和进取心。否则,谈不上真正的解放思想。
对北外这样一所以“外”为本的大学来说,在办学过程中更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走国际化和开放式办学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外语语言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平台,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化育人机制。在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学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开放式办学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觉,在继续承担“将世界介绍给中国”传统使命的同时,努力肩负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把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向世界推广。这是学校在新时代适应国家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转型。目前,学校已在世界各地先后创建了17所孔子学院,成为国内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且运行良好的高校之一。下一阶段,学校将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在文化传播和图书出版方面积极倡导“东学西渐”,让世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解放思想,应培养适应于时代的主体意识
思想的解放是头脑中的革命。这种革命是否能够完成,有赖于社会实践主体是否树立起了适应于时代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机遇意识
机遇由“机”和“遇”两个字组成。“机”可以理解为机会、机缘;“遇”则意味着人们是否可以遇到机会,风云际会中是否能够抓住机缘。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一旦丧失,就无法追回。从这一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提高抓住、把握机遇的能力。
当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出台,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突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1]这就为高校,特别是专业类院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特色鲜明的专业院校,外语类院校更应该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身定位,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此外,《人才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家对高端外语类及复合型拔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也为外语类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忧患意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强调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3]在这里,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机遇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机遇所在;忧患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抓住机遇的关键就是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自身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过去,我们对外语的实用功能考虑过多,偏重于语言、外语的工具性,对其人文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外语不仅仅是一门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世界观。语言的运用是与思想的形成和表达同步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塑造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因此,语言载体的背后是更重要的思想,是精神武器和文化的力量。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办学中就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战略转型,把重点转移到外语学科的辐射功能上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发展,建设和打造与外语相关联的特色学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坦诚地说,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与外语的结合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专业 外语”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树立起忧患意识,拿出改革的魄力,加大改革的力度。
3.风险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没有具体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照。邓小平同志曾经用“摸着石头过河”[5]来形容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和风险意识。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而开创性的事业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敢冒风险,敢于试错,更要宽容失败。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都把宽容失败看作是解放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他说:“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并把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并提并大力倡导。” [4]由此可见,离开了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解放思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它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战略转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试错—调整”这一模式推进改革。因此,我们更需要冒险精神,敢于试错,宽容失败。比如, 北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到1990年把学校建成一所高质量、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世界第一流的外国语大学,成为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的中心。现在看来,这个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趋同、层次攀高、规模求大等缺点。既没有将外语院校的特色突出出来,也没有对学校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发扬。到了90年代,学校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及时调整了目标和任务:从现在起到2010年,经过15年的努力,将以教授外国语言为主的单科型大学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外国语大学。可以说,这个目标切合了学校几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实际,也保持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个落实了科学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正是北外人不断摸索、不断冒险、不断试错的结果,是北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5]对高校来说,我们在自己的岗位和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自觉地完成角色转换,将解放思想的过程落实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将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28页。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7页。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页。
[4]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2007年6月25日。“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20日。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0页。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但是,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并不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有时候,“知”并不等于“行”,认识到了也不等于实践得好,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的局面。比如,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对于指导理论发展、制度创新、工作进步的重大意义没有人怀疑。可是,一旦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往往又会走到遵循惯性的老路上来。可见,解放思想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自由,更不是一个非理性的运作过程,而是一个指向实践的自觉过程。下面,笔者尝试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就增强解放思想的自觉性谈几点看法。
解放思想,应变革陈旧的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改革创新,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只破不立。其中,应包含着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只有将这些方法论原则运用于学校的实际建设发展,解放思想才算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解放思想所需要的方法论原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重于预设的实践原则
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其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总是用本本、教条或者某些预设的原则去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群体实践,而忽视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现实客观的矛盾。这不仅极大的挫伤了人们的探索精神,而且还犯了“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错误。从历史上看,大凡解放思想的人,都是尊重实践、注重现实、勇于探索的人;相反,那些思想桎梏的人,多是闭门造车、光说不练、头脑漂浮的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根本上就在于我们尊重了扎根于实践的探索精神。
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坚持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外”和“怎么建设北外”这两个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学校自身的定位。是片面地追求大而全,将北外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还是立足自身实际,将北外建设成为一所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学校?关于这个问题,北外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在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近来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学校认真总结了70年来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外语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办学理念上不断形成了新的共识。广大师生员工一致认为,要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在适当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作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2.求异重于求同的思维原则
同和异是辩证统一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反映在人的思维中,则表现为求同和求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求同,是一种收敛型思维;求异,则属于发散型思维。应当说,二者对于人的思维健康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不同的时代,还是应当有所侧重。过去,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的是一种求同思维,极端地追求整齐划一,盲目地求大、求全、求豪华,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被削弱,甚至被放弃,以至于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的精神。
在今天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解放思想,就需要培养发散型的思维,即在同中求异,求多样性。北外的特色就是语种全、非通用语种数量多。目前,学校的外语语种已达到了49个,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地区的语种群,是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数量最多、非通用语种最集中的高校。我们坚持“特色立校”,就需要在这些语种上面做足文章。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两个“国家非通用语种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规划开设所有欧盟国家官方语言,建立“欧盟国家官方语言整体教学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复合型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非外语学科上,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路,培养国内具有最强外语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发展战略。
3.横向重于纵向的方法原则
过去,我们在工作方法上总是面向过去,过于依赖经验,甚至将历史经验当作最高权威来评判未来,上纲上线,不敢越雷池半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工作方法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全球的一体化,需要我们以外在参照为坐标,面向现在进行选择。如果固步自封,忽视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势必会自足、自满、自大,不思进取,游离于世界主流之外。而信息社会的到来,则需要我们以未来为参照,来确定当下的选择。这就更需要我们把横向的比较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确定下来,培养宽阔的事业和宽广的胸怀,增强紧迫感和进取心。否则,谈不上真正的解放思想。
对北外这样一所以“外”为本的大学来说,在办学过程中更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走国际化和开放式办学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外语语言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平台,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化育人机制。在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学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开放式办学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觉,在继续承担“将世界介绍给中国”传统使命的同时,努力肩负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把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向世界推广。这是学校在新时代适应国家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转型。目前,学校已在世界各地先后创建了17所孔子学院,成为国内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且运行良好的高校之一。下一阶段,学校将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在文化传播和图书出版方面积极倡导“东学西渐”,让世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解放思想,应培养适应于时代的主体意识
思想的解放是头脑中的革命。这种革命是否能够完成,有赖于社会实践主体是否树立起了适应于时代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机遇意识
机遇由“机”和“遇”两个字组成。“机”可以理解为机会、机缘;“遇”则意味着人们是否可以遇到机会,风云际会中是否能够抓住机缘。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一旦丧失,就无法追回。从这一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提高抓住、把握机遇的能力。
当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出台,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突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1]这就为高校,特别是专业类院校未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特色鲜明的专业院校,外语类院校更应该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身定位,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此外,《人才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家对高端外语类及复合型拔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也为外语类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忧患意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强调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3]在这里,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机遇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机遇所在;忧患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抓住机遇的关键就是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自身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过去,我们对外语的实用功能考虑过多,偏重于语言、外语的工具性,对其人文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外语不仅仅是一门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世界观。语言的运用是与思想的形成和表达同步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塑造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因此,语言载体的背后是更重要的思想,是精神武器和文化的力量。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办学中就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战略转型,把重点转移到外语学科的辐射功能上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发展,建设和打造与外语相关联的特色学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坦诚地说,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与外语的结合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专业 外语”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树立起忧患意识,拿出改革的魄力,加大改革的力度。
3.风险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没有具体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照。邓小平同志曾经用“摸着石头过河”[5]来形容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和风险意识。风险就是不确定性,而开创性的事业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敢冒风险,敢于试错,更要宽容失败。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都把宽容失败看作是解放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他说:“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并把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并提并大力倡导。” [4]由此可见,离开了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解放思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它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战略转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试错—调整”这一模式推进改革。因此,我们更需要冒险精神,敢于试错,宽容失败。比如, 北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到1990年把学校建成一所高质量、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世界第一流的外国语大学,成为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的中心。现在看来,这个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趋同、层次攀高、规模求大等缺点。既没有将外语院校的特色突出出来,也没有对学校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发扬。到了90年代,学校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及时调整了目标和任务:从现在起到2010年,经过15年的努力,将以教授外国语言为主的单科型大学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外国语大学。可以说,这个目标切合了学校几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实际,也保持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个落实了科学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正是北外人不断摸索、不断冒险、不断试错的结果,是北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5]对高校来说,我们在自己的岗位和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自觉地完成角色转换,将解放思想的过程落实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将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28页。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7页。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页。
[4]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2007年6月25日。“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20日。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0页。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