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如何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差异性发展,正是我们所要探索的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兴趣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生源层次不同。我校的学生来自江苏省各个地方,由于各个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招生过程中各个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入学分数线,使入学新生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而且由于职业学校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生源录取后才进行录取,使生源素质普遍下降,部分生源质量差距更大,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校的扩招对象。
其次,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兴趣爱好不同。学生虽处在同年龄层次,但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不同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各不一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也体现在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知识结构等方面。有时入学分数相同,也只能说明学生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总量,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的科目都具有相同的基础。而且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的爱好也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女学生,并不意味着比学习成绩差一些的男生更喜欢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最后,学习动机、职业目标不同。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职业目标也是不同的。有些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学习动机强,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希望掌握扎实的知识,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相反,有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自己能毕业,今后的就业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而是父母已经安排好的,因此学习的动力不足,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尝试实行“分层教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2.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情境的层次性,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原则。
4.把目标确立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充分发展学生的长处、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的原则。
二、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分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和方法、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认真调查和了解学生是使分层教学更加合理的前提。调查和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用交谈、家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智力因素,主要是用考查和测试、平时课堂上的表现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经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班里每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优秀层、中等层、普通层三个层次,并分别编排为A层、B层和C层。
各层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情况,详细分析、归纳如下:
A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体系构建完整,操作正确而熟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积极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课后能做好预习、复习、拓展训练。
B层:学生基础知识一般,知识系统构建不完整,操作正确但熟练程度不高;思维速度中等,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对待学习中的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互动比较被动,在督促下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基本能完成课后练习与操作。
C层:学生基础知识差,操作不能正确完成;思维速度慢,理解力差和动手能力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没有互动,在督促下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课后不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分层只是相对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分层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各层次间的学生进行升降的变动。把达到高一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及时地编入高一个层次去学习。把在本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调到下一个层次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群体中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这种动态分层管理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努力向高层次靠拢,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内容明晰化、能力要求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对C层的学生制定基础教学目标,以传授基础知识,立足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找回对学习的信心;对B层的学生制定一般教学目标,在C层的学生目标之上还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针对A层学生制定教学目标,重点在培养他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的分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对各层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可以唤起每个层次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成功感,激励他们向高层次奋进的动态效应。
(三)作业布置分层。
在学习新知识后,学生要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分层次,C层学生一般布置最基础的作业, 完成基本的操作,主要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对B层次学生则适当安排一些稍有难度的习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对A层次的学生可安排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和拓展训练,不仅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生学完《Word2003的使用》这一章节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作品,对于A层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份电子贺卡,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色彩搭配、图片等要求,并让他们上因特网查相关资料和素材。对于B层学生,提供素材库,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设计一份电子版的班级小报。对于C层学生, 提供一个编辑和排版好的Word文章电子模板和模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仿着做一份相识的作品。
结束语:分层教学主要是解决高职院校生源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而施行的。分层教学降低了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难度,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但每个人在学习策略、接受能力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要求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都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之上,真正在分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教育模式。■
首先,生源层次不同。我校的学生来自江苏省各个地方,由于各个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招生过程中各个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入学分数线,使入学新生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而且由于职业学校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生源录取后才进行录取,使生源素质普遍下降,部分生源质量差距更大,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校的扩招对象。
其次,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兴趣爱好不同。学生虽处在同年龄层次,但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不同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各不一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也体现在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知识结构等方面。有时入学分数相同,也只能说明学生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总量,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的科目都具有相同的基础。而且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的爱好也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女学生,并不意味着比学习成绩差一些的男生更喜欢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最后,学习动机、职业目标不同。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职业目标也是不同的。有些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学习动机强,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希望掌握扎实的知识,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相反,有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自己能毕业,今后的就业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而是父母已经安排好的,因此学习的动力不足,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尝试实行“分层教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2.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情境的层次性,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原则。
4.把目标确立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充分发展学生的长处、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的原则。
二、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分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和方法、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认真调查和了解学生是使分层教学更加合理的前提。调查和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用交谈、家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智力因素,主要是用考查和测试、平时课堂上的表现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经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班里每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优秀层、中等层、普通层三个层次,并分别编排为A层、B层和C层。
各层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情况,详细分析、归纳如下:
A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体系构建完整,操作正确而熟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积极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课后能做好预习、复习、拓展训练。
B层:学生基础知识一般,知识系统构建不完整,操作正确但熟练程度不高;思维速度中等,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对待学习中的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互动比较被动,在督促下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基本能完成课后练习与操作。
C层:学生基础知识差,操作不能正确完成;思维速度慢,理解力差和动手能力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没有互动,在督促下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当堂的练习与操作,课后不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分层只是相对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分层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各层次间的学生进行升降的变动。把达到高一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及时地编入高一个层次去学习。把在本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调到下一个层次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群体中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这种动态分层管理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努力向高层次靠拢,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内容明晰化、能力要求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对C层的学生制定基础教学目标,以传授基础知识,立足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找回对学习的信心;对B层的学生制定一般教学目标,在C层的学生目标之上还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针对A层学生制定教学目标,重点在培养他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的分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对各层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可以唤起每个层次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成功感,激励他们向高层次奋进的动态效应。
(三)作业布置分层。
在学习新知识后,学生要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分层次,C层学生一般布置最基础的作业, 完成基本的操作,主要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对B层次学生则适当安排一些稍有难度的习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对A层次的学生可安排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和拓展训练,不仅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生学完《Word2003的使用》这一章节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作品,对于A层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份电子贺卡,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色彩搭配、图片等要求,并让他们上因特网查相关资料和素材。对于B层学生,提供素材库,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设计一份电子版的班级小报。对于C层学生, 提供一个编辑和排版好的Word文章电子模板和模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仿着做一份相识的作品。
结束语:分层教学主要是解决高职院校生源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而施行的。分层教学降低了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难度,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但每个人在学习策略、接受能力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这要求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都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之上,真正在分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