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景观多样性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景观空间规划的实例,探讨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可能,以及世界各国规划实例。
  【关键词】景观生态;翡翠项链计划;协调性;可持续发展
  
  一、 景观生态的含义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在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把陆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理性圈(noosphere)都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家研究生态区域内功能关系的“纵向”方法相结合,研究自然界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将景观与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景观生态学的目的与任务。
  不同的文化、时代,会有不同的景观。从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式园林到日本禅林寺院中的枯山水、德国莱因河畔的丛林古堡。现代景观设计,深刻反映出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生存状态,对自然的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景观的产生,也使得中华民族产生迥异于西方文化的居住理念及自然观。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北方的四合院;从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到福建客家的圆楼,以及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居住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魅力。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住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设计,这种设计与自然如此和谐共生。
  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我们毁掉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景观和自然原生景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展现出改天换地的豪情:“高山出平湖”。中国的经济发生奇迹的同时,也让自然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网络及城市极度扩张的同时,山脉被无情地切割,失去了天然屏障的城市村庄在台风的施虐下显得如此脆弱;河流被任意截断,水里生物的食物链出现断裂,直接威胁物种的安全如此等等,据此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这一切都造成了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二、 奥姆斯特德和他的翡翠项圈计划
  
  奥姆斯特德和他的翡翠项圈计划。该实例中对于绿色空间的探索即将绿地系统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景观规划有借鉴意义。
  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被誉为“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他首先倡导了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波士顿的“翡翠项圈(1880)”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国家公园运动乃至整个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在着手“翡翠项圈”之前,奥姆斯特德和他的搭档Calvert Vaux合作设计了波士顿的几个重要的公园,如将Back Bay的沼泽地改建为一个城市公园、富兰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等。在这两个公园设计的基础上,奥姆斯特德开始构思一个宏伟的计划,即用一些连续不断的绿色空间-公园道(parkway)将其设计的两个公园和其它几个公园,以及Mudd河(该河最终汇入Charles河)连接起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翡翠项圈”(下图,1886年发表)的规划。
  
  
  翡翠项圈”所体现的公园道的规划思想针对当时美国大多数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许多问题,如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交通混乱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奥姆斯特德就开始尝试用公园道或其它线形方式来连接城市公园,或者将公园延伸到附近的社区中,从而增加附近居民进入公园的机会。比如在芝加哥的河滨庄园规划(River Side)中,奥姆斯特德将河流及其两侧的土地规划为公园,并用步行道将其和各个组团中心的绿地连接起来。在波士顿的“翡翠项圈”中,奥姆斯特德采用的方法基本上相类似,并把这种思想总结成一个全新的概念-公园道。
  奥姆斯特德所说的公园道,主要是指两侧树木郁郁葱葱的线性通道。这些通道连接着各个公园和周边的社区,宽度也不大,仅能够容纳马车道和步行道。用奥姆斯特德的话说:“在公路上,行车的舒适与方便已经变得比快捷更为重要。并且由于城镇道路系统中常见的直线道路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整平面会使人们在行车时目不斜视,产生向前挤压的紧迫感。我们在设计道路的时候,应该普遍采取优美的曲线、宽敞的空间、避免出现尖锐的街角这种理念,它暗示着景观是适于人们游憩、思考,且令人们愉快而宁静的环境。
  
  三、 荷兰贝壳工程
   1953年洪水过后,荷兰推行堰堤和筑坝方案,以保护斯海尔德河河口。拟在三角洲工厂建成后遗留下来的岛屿、码头和乱沙堆中创造人工沙丘。
  一条大道穿行于堰堤之上,西8园林建筑事务所的构思是让人在高速驱车之时,仍可领略其设计风采;开拓望向北海的视野,并籍此景观加强地区的生态效应。
  乱沙堆被平整成一块高地,上面辅以附近耶萨克渔业废置的贝壳,海鸟以此为巢栖息。因其伪装的优势,深色的鸟类偏爱深色的贝壳,浅色的鸟类偏爱浅色的贝壳。3厘米厚的深浅色贝壳层构成了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白色鸟蛤壳吸引着白色的鲱鱼海鸥,深蓝色鸟贻壳招来了黑色的捕牦鸟类。呈花格状的贝壳覆盖着岛屿。在堰堤的南端,斜纹伸向大道,一瞥之中,交替的图案即映入眼帘。
  有秩序的安排是这项工程的重要因素。它仅仅是过渡而已:5年后,这薄薄的贝壳层即将消失,这片区域终将成为沙丘地。此设计以生态原则为基础,大胆地创造出与自然进化一致的人为图案。其效果是深刻且丝毫不与自然相违的。这种精确而明智的方法,基于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自然形态的呈现,极尽了典型的荷兰景观设计的诱人之处。
  该设计的可贵之处是所有的建筑材料完全是生态的,即当地渔业生产剩下的贝壳,而设计的结果也是回归自然。非常生态化的一个设计,这是国外的例子。在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即设计往往要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联系起来,但如果设计得当,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是闸北区澎越浦河湿地公园概念规划。该设计虽然是公园规划,但从经济、环境、产业等各方面整体考虑,很好的促进生态系统的优化,达到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再现自然的效果。
  
  四、 景观与生态相协调的原则
  
  1、 保护原生建筑的可持续性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原住民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機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区物种也是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因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至少从汉武帝造上林苑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热衷于到大江南北引种奇花异木,并成为各地进献朝廷的贡品。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鄙视乡土物种;其二,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了解当地植物名录,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因地制宜,贴近自然,再现自然,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 合 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总之,景观规划应考虑如何使景观更加生态化。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展现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创造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当地树种、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滿足居民对景观的需求,又要维护大地景观的连续性,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是我们设计师的任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铁路机车车辆振动试验台,由于其运行时振动荷载大,台面尺寸较一般振动台大很多,所以厂房的地面承载及内部装修相较于一般厂房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某机车振动试验台对厂房地面承载及内部装修要求。  关键词:厂房地面承载装修    铁路机车车辆振动试验台,由于其运行时振动荷载大,台面尺寸较一般振动台大很多,所以厂房的地面承载及内部装修相较于一般厂房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司机车振动试验台对厂房地面
摘 要: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随着城市绿地面积的逐渐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怎样科学的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质量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摸索,寻找适合的措施和方法,为城市绿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对如何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质量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升城市
摘要:文章分析现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制度根源,以地区进行的规划管理改革实践为实例来总结经验,对规划编制的思路、内容和实施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镇统筹 集体用地 规划管理  Overall strengthening of the collective land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 r
【摘要】企业研发项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文章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理论探讨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中所运用的方法,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研发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的方法,为项目目标增加实现机会,减少失败威胁而制定方案。文章对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识别   
摘要:加福煤矿辅助采区在复采之前所有生产系统已全部报废,由于部分巷道冒落,造成该采区通风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矿井安全生产要求。为了完善该采区通风系统,改善该采区各作业点的通风质量,为现场员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有且必要对该采区的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关键词:矿井通风安全 优化改造   1、矿井生产、布局现状  加福煤矿自1971年建矿、73年投产以来,经过30余年的生产、建设,煤炭资源日益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结合郑州市实际问题,剖析郑州市交通体系,探讨了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影响,反思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规划层面审视城市交通,应结合城市规划解决交通问题的主张。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郑州市的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居民日均出行次数和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