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摩根大通低头的女法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摩根大通胜出,成绩最大、损失最小。许多人将此成绩归功于摩根大通第一把手杰米·戴蒙,戴蒙本人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仅对资本市场指点江山,还猛烈批评奥巴马,大有“击鼓骂曹”的意思。为了竞选连任,奥巴马对华尔街非常克制,忍气吞声、退避三舍。但竞选连任成功之后,奥巴马终于腾出手来,对戴蒙下手了。司法部长是奥巴马的人,一马当先,指挥司法部对摩根大通进行各种调查,逼其就范。联邦住房融资局(Federal Hosing Finance Agency)(下称“住房融资局”)也杀过来,说是要代表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下称“两房公司”)讨回公道。
  摩根大通起初不愿向住房融资局服输,被告到了法院。一般来说,华尔街银行不肯轻易就范——如果政府开出罚单就轻易投降,那就有可能助长政府罚款的做法。而逼着政府机构起诉,则可以消耗政府资源,至少能牵制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使其无法再在其他方面下手。当然,也不能说走法律流程都是出于战略战术的考虑,有时候纯属失策,不见棺材不掉泪。
  摩根大通与住房融资局较量,则并不完全是失策,主要是运气不好。美国法院法官审案不是由法院领导指定,而是通过摇号来决定,摩根大通不幸“摇”中了丹妮丝·科特法官。
  科特女士是由克林顿总统提名的联邦法官。克林顿是民主党,提名的法官大多都是民主党人或是民主党的同类人,而此类背景的人与华尔街并不十分亲热。摩根大通更背时的是,科特法官当过美国曼哈顿办公室的联邦检察官,担任过该办公室的刑事部主任,调查过华尔街的证券犯罪。美国有一种说法,如果法官是辩护律师出身,法庭上会有两位辩护律师,一位是代理被告的刑辩律师,另一位是审案的法官;如果法官是检察官出身,那么法庭上会有两位检察官,一位是担任公诉人的检察官,另一位是审案的法官。住房融资局诉摩根大通案并非刑事诉讼,但仍然是政府诉歹徒——至少一部分人是这样看的,而科特法官似乎也是如此,在程序问题上很是为难摩根大通。
  2005年至2007年,摩根大通、贝尔斯登和华盛顿共同公司共向两房公司出售了价值338亿美元的以房地产抵押作担保的证券。金融危机中,两房公司损失惨重,多亏联邦政府援手,提供巨额资金,才度过难关。住房融资局要摩根大通赔偿损失。摩根大通的抗辩理由是,当初两房公司明知以房地产抵押作担保的证券有诈,但还是买下这些债券,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其他人。为了找到证据,摩根大通的律师要求向两房公司取证。但科特法官严格限制取证的范围,令摩根大通一方深感引挚肘。
  摩根大通不服,就此程序问题提出上诉,但美国第二巡回法院驳回了其请求。民主党背景的法官在第二巡回法院的势力很大,其中一位名叫丹尼·陈的华裔法官就很是让华尔街胆寒。陈法官当年审理了麦道夫的庞氏欺诈案,将麦道夫判了100多年,等于是不仅把他打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在美国,程序问题通常由审判法院和上诉法院决定,美国最高法院通常不会接受此类上诉。摩根大通的律师上诉失败,此案仍然由科特审理,摩根大通及其律师的郁闷可想而知——在注重程序的美国,程序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庭审程序掌握在法官手中。摩根大通权衡再三,终于选择与住房融资局达成和解,割肉50亿美元了结此事。
  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与反监管的斗争中,法官的作用举足轻重。科特这样的联邦法官是终身制,可以活到老,干到老,德高望重者甚多,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威望,利用程序问题方面的裁决,让当事方就范。当然,就像一只手的另一面,联邦法官中也从来不缺有共和党背景的法官。他们则经常站在华尔街一边,让美国政府和投资者败走。
其他文献
那些曾经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以“求职难”身份登场的外来务工者,如今有更多理由和底气成为谈判桌上的“主角”。据悉,春节过后,各地用工荒再度来袭,“招工大战”硝烟四起。包括矿山、冶金、制造等很多企业都在用工方面存在着不小的缺口,特别是煤矿、建筑等一些高安全风险的企业更是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现状。  劳动力供求博弈的变局,正在倒逼用工方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然而事实表明,这些举措难以迎合新一代务工者融入
我们有很多“唯一”。唯一的长城;唯一的烹调;唯一的文字——它们都可以“申遗”。   但,真正举世“唯一”,且断无“申遗”之可能的却是一种黑恶现象:医闹。   狭义的医闹——“借医疗纠纷非法获利的第三方”;而广义的医闹则是:以医疗纠纷为由,采取各种极端手段冲击医疗秩序、扩大事态、给医院造成负面高压来从中牟利或取得补偿的组织或个人。   医闹凶猛。   职业医闹,大多无业,男女杂处,籍贯混搭。
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恐怕是热度最高的关键词,甚至超过“房价”。同时,教育,也是背负骂名最多的关键词,人人提起都有一肚子抱怨。  在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减负”又是一个关键词,大家的耳朵听得磨出老茧,但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却依旧存在。  日前,《新民周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教委巡视员、著名教育专家尹后庆,作为曾经的中学老师、如今主管基础教育的官员,尹后庆对学业负担和“减负”都有切身而深刻的体会。  负担和“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成为全世界的谈论对象,也让长期被压在青春文学、网络类型文学下的传统文学扬眉吐气,从边缘回到中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莫言获奖是文学的胜利,那些从前很少读传统文学的读者发现,中国还有这么有想象力的小说;很多人看了《白鹿原》很惊讶,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有深度的小说。中国文学需要重新评价,重新认识,重新发现。”评论家雷达感慨说。  评论家白烨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由于采访泰国红衫军的关系,所以我对泰国的历史开始关心起来。朋友看到我在不少相关的文章里提到一些红衫军的领袖,把他们称为左派,很认真地提醒我,你是否也犯了你一直认为要避免的错误,就是简单地把人分成右派或者左派?  朋友的提醒有道理,因为最近这两年,我发现有很多争论,不是先辩论是非曲直,而是先分出立场,先决定把人划归为哪个阵营;划分完阵营之后,辩论似乎也就变得简单了:一致对外,是成为反对一方或者支持一
《云上的日子》,一部意大利名导安东尼奥尼拍摄于1995年的大师级作品。导演在云端之上,冷眼凝视着人间的爱恨与痛苦。  20年后,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评论,每一个视频点播,都已成为电脑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行为指纹”,所有我们潜在的、真实的需求都不再是秘密,天上的那朵“云”正在以我们无法察觉的独特视角俯瞰众生——它真的比我们还要了解自己。  云上的日子,電脑不再需要内存、硬盘和各种应用软件,只要给“
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及舒茨艺术典藏共同主办的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的作品画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1月19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出维尔纳·贝格创作的70多件油画及16件版画作品。  1904年维尔纳·贝格出生在莱茵山区爱伯菲尔德的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家中幼子。高中毕业后他即离开德国前往维也纳学习宏观经济学,读完博士后,分别在维也纳和慕尼黑艺术
因“正龙拍虎”名噪一时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最近因一起强制引产事件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6月2日,镇坪县曾家镇渔坪村三组怀孕7个月的妇女冯建梅被强行注射引产针,约36个小时后,冯建梅产下一名女婴,已成形的惨死胎儿躺在母亲身边的照片一周后被人发至网络。面对如潮的谴责,镇坪县计生部门却撒了一个“该孕妇自愿接受引产术”的弥天大谎。  如陕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冯月菊所说,镇坪县的这一案例,严重损害了群众合法
这是又一股拒绝内地、抗拒内地、排斥内地的阴风。  近期香港讨论长远房屋规划时,有一种舆论认为,香港建屋用地不足,政府应控制人口增长,以纾缓房屋短缺的问题,房屋政策问题变成了人口政策的问题。香港“环保触觉”创办人、主席谭凯邦更声称,政府应限制新来港人士的数目,每天150名的新移民配额超出香港的承受能力。  前不久,一份有超过300名“市民”参与联署的“换特首、抗融合”广告,同一天在香港两份报章和一份
1847年10月16日,一本作者署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的长篇小说,悄悄出现在英国街头的书店里。短短几个月内,这部作品连印三版,引发了整个英国文坛的强烈震动。《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称其为“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与萨克雷和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也为之“深深地陶醉”。同时,媒体和读者纷纷猜测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柯勒·贝尔”究竟是何方神圣,关于作者性别和身份的怀疑笼罩在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