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4-02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序言中提出:“我们呼吁成人能走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那种过去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由此可见,“儿童精神”的核心是从小就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活在儿童当下,有充分的生活体验促进成长,此递进的三个层次为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语言,也是培养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大胆的表现和自由的创造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崇尚和追随“儿童精神”,能赋予幼儿美术更多乐趣、意义和自主,能让幼儿更多体验、幻想和表达,也能让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表现、创作和想象。
一、目前幼儿美术活动中“儿童精神”缺失的现象分析
1.教师观念上的误区。首先,传统美术教学比较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而忽视幼儿的观察、思维和想象,造成幼儿表现模式固定,既无个性也缺乏心灵感受。其次,儿童观方面对幼儿缺乏尊重和理解,忽视了幼儿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再次,教学上方法也较单一,缺乏发展的课程观和生成课程的理念,缺乏创造性的探索。
2.师幼思维定式的呆板。定势思维在幼儿绘画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建立幼儿绘画常规,并促进其绘画技能的获得;另一方面,教师示范时的暗示性语言和模式性范例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复印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
3.高结构评价模式的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装饰线条除了折线还有什么线?这样高结构化的问题使得幼儿的发散思维空间缩小,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必然会受到阻碍。同时我们在讲评作品时往往向整洁美观、表现形象倾斜,而以“不认真”来评述与之有明显差异的作品,这就人为分层了教学对象和指导关注重点。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需要植根于“儿童精神”的发挥,它需要我们放低视线,从孩子的角度来适宜开展。只有适合孩子的美术活动,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创造性更自然地流露。
二、植根于“ 儿童精神”幼儿美术活动的策略探究
1.崇尚“儿童精神”,营造自由创造的环境
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前提是宽松的环境,因此,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首先应该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幼儿创设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环境,以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和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灵感。
(1)创设多元灵动的创意空间。艺术的空间、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欲望。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美术创意工作室,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感受艺术创造的乐趣,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如我园充分利用三楼廊道创设了“艺术创想”(美术主题区域),破旧的纸盒纸板、有趣的瓶瓶罐罐、自然的枯枝瓦片等诸多废旧材料在此摇身变成了一件件生动盎然的创意作品,让孩子们置身于充满艺术的情境中,充分感受着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创造乐趣。
当然,孩子更多生活在班级,我们应更多关注班级美术区角的创设。区角空间要相对大一些,凸显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要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美、创造美。我们可从幼儿生活入手,充分挖掘生活元素,与幼儿共同收集树叶、果壳、纸盒、瓶瓶罐罐等身边各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投放在区域内,引领幼儿发现和挖掘各种材料进行趣味创作,以这些新奇的工具材料和创意作品来唤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只要我们的美术区角创设得当,孩子们必定会还我们一个个惊喜:树叶、纽扣、管子、包装袋等最平常的生活元素,都巧妙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千变万化的奇思妙想在幼儿手中幻化成一件件鲜活生动、不同凡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幼儿陶醉在自己的创作中,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活,练就了他们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班级美术区角的设置,让孩子们尽情发挥着创造性思维,也激发着他们无尽的创造潜能。
(2)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可见,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前提。美术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每一孩子都有创造潜能,尊重他们自发的、个性的美术表现和创造。其次教师要减少规定,过于细致规划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活动中教师还要放手,鼓励幼儿选择材料、自主表现,并用欣赏的态度赏识孩子的创造,让孩子们在感受老师尊重肯定的同时,收获满满的成功感。
2.追随“儿童精神”,激发自由创造的激情
“儿童精神”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毕加索曾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大师一生都在找寻失落的“儿童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以“儿童精神”来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幼儿美术创作就像一扇打通孩子与外界的窗户,孩子们在其中宣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追随“儿童精神”,让我们从儿童立场出发,挖掘儿童潜在的艺术创作能力并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激发儿童自由创造的激情。
(1)从传统的教学走向多维度的支持。幼儿美术教育不是美术技能教学,它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面向全体幼儿艺术素养的基本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它使幼儿在探索和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个性的张扬,为幼儿的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改变重技能教学、轻感受表现的传统观念,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引领幼儿进行表现与创造。
支持一:注重欣赏。《指南》在艺术上规划了“感受与欣赏”的子领域。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带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感受生活的美;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融入美术元素。在美术区展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用色彩造型等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定期开展专题欣赏活动,让幼儿感知欣赏美的创意,与幼儿交流分享体验感受;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和赞赏,让幼儿在尊重和陶冶中感知和发现艺术的美,在欣赏和体验中懵懂艺术创作的童真。 支持二:教而无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还规划了“表现与创造”的子领域。建立在“感受与欣赏”基础之上的“表现与创造”,其艺术四个目标中有三个涉及“喜欢”,旨在暗示美术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关注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美术活动是他们的游戏,材料和工具是他们的玩具,教师的任务是教幼儿喜欢画画,而不是教幼儿如何画画。教学活动不只局限于课堂,还能和其他领域相结合,在科学探索、故事欣赏、社会活动等其他领域学习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感知对象和体验自由表现;可以美术工作室、美术活动区等,以丰富的材料和多元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和体验……例如在美术创意活动“纽扣”中,我用各种各样的纽扣创作了30多幅作品,布置“纽扣DIY”画展,引导孩子感受纽扣创意的魅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活动中教师还要“因地制宜”的指导幼儿创作,引发孩子自主创造(例如:画小鸡:两个圆加一个小尖角,简笔画的临摹智慧反而制约了幼儿的创造力)。同时我们要陈列和展示幼儿自发表现的作品,我们要追求“教而无痕” 的境界,让孩子在趣味生动中欣赏、探索,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尝试、提升。
支持三:倾听孩子。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是一个有生长力和生命力的自动的小孩……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天真烂漫。”“儿童精神”要求我们要从教育者、指挥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表现,教师则要更多地去倾听孩子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鼓励。美术创意活动“纽扣”中,我在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了解纽扣、讲讲纽扣的用处,引发孩子思考“纽扣除了在衣服上的用处外,还有哪些用处?”活动中,一位幼儿选了一张黑色的底板,并用黑色纽扣装饰海洋里的鱼。我没有阻止孩子,只是笑着问他“你画了什么?我怎么看不到呢?怎样让我们可以看到呢?什么颜色在黑底板上能跳出来?”因为没有过多的限制,孩子们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纽扣DIY作品:五彩小青虫在田野里散步、秋风中的小树沙沙响、美丽的娃娃等,孩子们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也张扬着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支持四:有效评价。我们要凸显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我们要了解幼儿创作的所思、所想,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我们要让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焕发创作的乐趣。在“纽扣”创意制作讲评中,我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说说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对于孩子没有提到的作品,则我做点评者。教师始终诚恳邀请其他孩子一起来做专注的倾听者。倾听幼儿,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给予孩子的是支持,调动孩子的是自信和探索。
(2)从单一的绘画走向多元化的制作。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创作”,“儿童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幼儿在活动中不只习得绘画技能,更重在表现与创造。《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了“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的教育建议。一团棉花、一张纸片、一片树叶等,生活中每件随手可捡的物品都会引起幼儿摆弄的兴趣,比起单一的绘画材料,幼儿更喜欢沉浸在这些物质的材料中,乐此不彼地“占为己有”,并努力设法堆砌它们。基于不同材料可以创造出不同艺术作品形式,幼儿美术活动应从传统单一的绘画中走出来,让孩子们更多浸润于丰富多元的工具材料、选择使用各类物质、自主探索进行艺术创作。例如纽扣创意活动所提供的底板都是不同大小、色彩和材质的;有卡纸、盒子、罐子、纸盘等;作画工具也是多样化的,有毛笔、颜料、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等多种工具交替使用;材料就更多元化了,除各种纽扣外,还有各色纸张、吸管、毛线、树枝、树叶等。突破了材料的单一限制,也自然引发了幼儿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和探索;表现方式的多种尝试更拓宽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只有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才能呵护儿童最纯真的天性,释放儿童“灵性”的内心世界; 只有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才能让儿童在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中收获真正的自由欢愉!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序言中提出:“我们呼吁成人能走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那种过去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由此可见,“儿童精神”的核心是从小就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力,活在儿童当下,有充分的生活体验促进成长,此递进的三个层次为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语言,也是培养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大胆的表现和自由的创造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崇尚和追随“儿童精神”,能赋予幼儿美术更多乐趣、意义和自主,能让幼儿更多体验、幻想和表达,也能让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表现、创作和想象。
一、目前幼儿美术活动中“儿童精神”缺失的现象分析
1.教师观念上的误区。首先,传统美术教学比较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而忽视幼儿的观察、思维和想象,造成幼儿表现模式固定,既无个性也缺乏心灵感受。其次,儿童观方面对幼儿缺乏尊重和理解,忽视了幼儿情感需要与主观体验。再次,教学上方法也较单一,缺乏发展的课程观和生成课程的理念,缺乏创造性的探索。
2.师幼思维定式的呆板。定势思维在幼儿绘画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建立幼儿绘画常规,并促进其绘画技能的获得;另一方面,教师示范时的暗示性语言和模式性范例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复印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
3.高结构评价模式的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装饰线条除了折线还有什么线?这样高结构化的问题使得幼儿的发散思维空间缩小,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必然会受到阻碍。同时我们在讲评作品时往往向整洁美观、表现形象倾斜,而以“不认真”来评述与之有明显差异的作品,这就人为分层了教学对象和指导关注重点。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需要植根于“儿童精神”的发挥,它需要我们放低视线,从孩子的角度来适宜开展。只有适合孩子的美术活动,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创造性更自然地流露。
二、植根于“ 儿童精神”幼儿美术活动的策略探究
1.崇尚“儿童精神”,营造自由创造的环境
幼儿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前提是宽松的环境,因此,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首先应该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幼儿创设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环境,以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和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灵感。
(1)创设多元灵动的创意空间。艺术的空间、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欲望。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美术创意工作室,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感受艺术创造的乐趣,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如我园充分利用三楼廊道创设了“艺术创想”(美术主题区域),破旧的纸盒纸板、有趣的瓶瓶罐罐、自然的枯枝瓦片等诸多废旧材料在此摇身变成了一件件生动盎然的创意作品,让孩子们置身于充满艺术的情境中,充分感受着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创造乐趣。
当然,孩子更多生活在班级,我们应更多关注班级美术区角的创设。区角空间要相对大一些,凸显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要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美、创造美。我们可从幼儿生活入手,充分挖掘生活元素,与幼儿共同收集树叶、果壳、纸盒、瓶瓶罐罐等身边各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投放在区域内,引领幼儿发现和挖掘各种材料进行趣味创作,以这些新奇的工具材料和创意作品来唤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只要我们的美术区角创设得当,孩子们必定会还我们一个个惊喜:树叶、纽扣、管子、包装袋等最平常的生活元素,都巧妙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千变万化的奇思妙想在幼儿手中幻化成一件件鲜活生动、不同凡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幼儿陶醉在自己的创作中,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活,练就了他们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班级美术区角的设置,让孩子们尽情发挥着创造性思维,也激发着他们无尽的创造潜能。
(2)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可见,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发挥创造性的前提。美术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每一孩子都有创造潜能,尊重他们自发的、个性的美术表现和创造。其次教师要减少规定,过于细致规划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活动中教师还要放手,鼓励幼儿选择材料、自主表现,并用欣赏的态度赏识孩子的创造,让孩子们在感受老师尊重肯定的同时,收获满满的成功感。
2.追随“儿童精神”,激发自由创造的激情
“儿童精神”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毕加索曾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大师一生都在找寻失落的“儿童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以“儿童精神”来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幼儿美术创作就像一扇打通孩子与外界的窗户,孩子们在其中宣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追随“儿童精神”,让我们从儿童立场出发,挖掘儿童潜在的艺术创作能力并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激发儿童自由创造的激情。
(1)从传统的教学走向多维度的支持。幼儿美术教育不是美术技能教学,它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面向全体幼儿艺术素养的基本教育,是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它使幼儿在探索和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个性的张扬,为幼儿的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改变重技能教学、轻感受表现的传统观念,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引领幼儿进行表现与创造。
支持一:注重欣赏。《指南》在艺术上规划了“感受与欣赏”的子领域。研究表明,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带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感受生活的美;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融入美术元素。在美术区展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用色彩造型等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定期开展专题欣赏活动,让幼儿感知欣赏美的创意,与幼儿交流分享体验感受;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和赞赏,让幼儿在尊重和陶冶中感知和发现艺术的美,在欣赏和体验中懵懂艺术创作的童真。 支持二:教而无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还规划了“表现与创造”的子领域。建立在“感受与欣赏”基础之上的“表现与创造”,其艺术四个目标中有三个涉及“喜欢”,旨在暗示美术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关注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美术活动是他们的游戏,材料和工具是他们的玩具,教师的任务是教幼儿喜欢画画,而不是教幼儿如何画画。教学活动不只局限于课堂,还能和其他领域相结合,在科学探索、故事欣赏、社会活动等其他领域学习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感知对象和体验自由表现;可以美术工作室、美术活动区等,以丰富的材料和多元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和体验……例如在美术创意活动“纽扣”中,我用各种各样的纽扣创作了30多幅作品,布置“纽扣DIY”画展,引导孩子感受纽扣创意的魅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活动中教师还要“因地制宜”的指导幼儿创作,引发孩子自主创造(例如:画小鸡:两个圆加一个小尖角,简笔画的临摹智慧反而制约了幼儿的创造力)。同时我们要陈列和展示幼儿自发表现的作品,我们要追求“教而无痕” 的境界,让孩子在趣味生动中欣赏、探索,让孩子在自然快乐中尝试、提升。
支持三:倾听孩子。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是一个有生长力和生命力的自动的小孩……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天真烂漫。”“儿童精神”要求我们要从教育者、指挥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表现,教师则要更多地去倾听孩子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鼓励。美术创意活动“纽扣”中,我在活动前让幼儿观察了解纽扣、讲讲纽扣的用处,引发孩子思考“纽扣除了在衣服上的用处外,还有哪些用处?”活动中,一位幼儿选了一张黑色的底板,并用黑色纽扣装饰海洋里的鱼。我没有阻止孩子,只是笑着问他“你画了什么?我怎么看不到呢?怎样让我们可以看到呢?什么颜色在黑底板上能跳出来?”因为没有过多的限制,孩子们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纽扣DIY作品:五彩小青虫在田野里散步、秋风中的小树沙沙响、美丽的娃娃等,孩子们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也张扬着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支持四:有效评价。我们要凸显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我们要了解幼儿创作的所思、所想,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我们要让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焕发创作的乐趣。在“纽扣”创意制作讲评中,我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说说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对于孩子没有提到的作品,则我做点评者。教师始终诚恳邀请其他孩子一起来做专注的倾听者。倾听幼儿,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给予孩子的是支持,调动孩子的是自信和探索。
(2)从单一的绘画走向多元化的制作。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创作”,“儿童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幼儿在活动中不只习得绘画技能,更重在表现与创造。《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了“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的教育建议。一团棉花、一张纸片、一片树叶等,生活中每件随手可捡的物品都会引起幼儿摆弄的兴趣,比起单一的绘画材料,幼儿更喜欢沉浸在这些物质的材料中,乐此不彼地“占为己有”,并努力设法堆砌它们。基于不同材料可以创造出不同艺术作品形式,幼儿美术活动应从传统单一的绘画中走出来,让孩子们更多浸润于丰富多元的工具材料、选择使用各类物质、自主探索进行艺术创作。例如纽扣创意活动所提供的底板都是不同大小、色彩和材质的;有卡纸、盒子、罐子、纸盘等;作画工具也是多样化的,有毛笔、颜料、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等多种工具交替使用;材料就更多元化了,除各种纽扣外,还有各色纸张、吸管、毛线、树枝、树叶等。突破了材料的单一限制,也自然引发了幼儿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和探索;表现方式的多种尝试更拓宽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只有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才能呵护儿童最纯真的天性,释放儿童“灵性”的内心世界; 只有植根于“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才能让儿童在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中收获真正的自由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