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合作意识成为必然;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新语文课堂;三、以合作的态度进行语文评价;四、以合作精神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 合作意识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俣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其实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合作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贡献,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的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意识不仅变成了可能和现实,而且是一种工作的必然。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相悄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文将从课程开发、课堂构建、语文评价、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师的合作需求。
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和要求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教学不需要合作。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民主和尊重是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正如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写作更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没有合作又如何做到最好呢?
综合性学习本身就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三、以合作的态度进行语文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评价中,他们總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根本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整个学期由始至终的出测验考试题、阅卷评分、质量分析等,全是教师作单向的评价活动。还有其他的诸如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评定,也均是如此。学生由于不能主动参与评价,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评价中应该得到的激励,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世界很多国家注意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管理者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和家长也是评价主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民主。比如英美等国,学生和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申诉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要求评价主体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态度。这样可以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沟通协商,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一种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成长记录袋是语文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所有资料的搜集、编排、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教师定期主持评议,采用阶段式,专题式,具体技能式。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助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合作。
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构建新型课堂;合作更能激发冒险、创新精神,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因为创新和冒险精神取决于教师从其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如果教师成员感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如果得到同伴的支持,则会使他更有勇气去脱离现状的安全,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可以这样说:新课程,从合作开始。
【关键词】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 合作意识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俣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其实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合作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贡献,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的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意识不仅变成了可能和现实,而且是一种工作的必然。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相悄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文将从课程开发、课堂构建、语文评价、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师的合作需求。
一、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和要求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教学不需要合作。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民主和尊重是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正如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写作更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没有合作又如何做到最好呢?
综合性学习本身就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三、以合作的态度进行语文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评价中,他们總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根本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整个学期由始至终的出测验考试题、阅卷评分、质量分析等,全是教师作单向的评价活动。还有其他的诸如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评定,也均是如此。学生由于不能主动参与评价,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评价中应该得到的激励,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世界很多国家注意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管理者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和家长也是评价主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民主。比如英美等国,学生和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申诉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要求评价主体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态度。这样可以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沟通协商,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一种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成长记录袋是语文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所有资料的搜集、编排、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教师定期主持评议,采用阶段式,专题式,具体技能式。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助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合作。
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构建新型课堂;合作更能激发冒险、创新精神,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因为创新和冒险精神取决于教师从其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如果教师成员感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如果得到同伴的支持,则会使他更有勇气去脱离现状的安全,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可以这样说:新课程,从合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