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户外游戏活动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幼儿体能、认知、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游戏空间,对任何一所幼儿园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设计与规划。
2014年,我园在教学楼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改造户外活动环境。我们以课题《通过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与利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研究》为驱动,支持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环境的改造,作为园所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园已初步完成幼儿园户外环境改造。在改建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不浪费任何一处空间,注重环境的整合性、互动性和灵活性。在整个改建过程中,我们亦有诸多思考与收获。
分析原有问题,作为改建依据
问题1: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与专业设计不足
第一,户外活动区域的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活动区域大部分集中于教学楼之间,缺乏整体规划。
第二,户外活动区域面积较少,有待丰富。原有户外环境的功能区域较为单一集中,主要包含大型玩具器械区、集体活动区、自然探索区和绿地,还有一些零散的玩具设备,缺乏必要的沙水区、钻爬平衡区、养殖区等。
第三,自然资源缺乏有效利用。无论是场地创设,还是户外设备多为人工材料,缺少对自然物的利用,生态性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2:活动场地、设施与材料安排有待进一步优化
原有地面以水泥地面和塑胶场地为主,材质单一,均为平地,没有起伏,无形当中缩小了幼儿的游戏范围,趣味性与安全性不足。
户外活动器械的数量与类型均较少。原有的活动器械大多能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大肌肉运动”。但是,设备多是固定的、独立的、高结构性的、不可移动的,如悬垂架、攀岩墙、大型玩具等等,功能过于单一,缺少童趣和探索性。幼儿自主探索、建构、创造和表达的需求较难得到满足(图2)。
问题3:户外活动的时空安排亟待进一步统筹
整体来看,全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
由于幼儿园规模大,幼儿人数多,虽然中、大班和小班进行错峰活动,但中、大班的集体活动均聚集在二号教学楼与三号教学楼之间,户外活动中相互干扰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幼儿的安全。
改建前,幼儿经常活动的区域为教学楼中间的大型玩具区、集体活动区和自然探索区。因此,教学楼之间的若干活动区利用率较高,而西面的水泥地面利用率较低,甚至出现闲置状态,户外活动环境的整体利用率有待提升。
形成改建思路,细化具体做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幼儿为本,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坚持安全性、因地制宜性、多样性、趣味性、可接近性、经济性等建设原则,逐渐形成了基本思路——创建安全的、生态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现代儿童运动游戏场,将户外环境建设与我园的健康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凸显园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办园理念。
思路与做法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改建过程中,我园对户外活动区域进行了整体规划,按照幼儿园已有的地形地貌、区域活动量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图3)。通过建筑物和绿化带分割出四个主要的活动区域:西面的自由探索区、一号教学楼与二号教学楼之间的组合器械区、二号教学楼与三号教学楼之间的集体活动区、西南角的沙水泥池区。
思路与做法2:进一步优化场地
1.合理创设软硬地面,科学开展多种活动
幼儿园非常重视户外地面的安全,创设了软硬兼有、不同质地的地面环境。为了防止地面积水,场地中的硬地面多为透水混凝土,软地面则为塑胶、绿草地和土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根据不同的游戏需求选择不同的游戏场地,如投掷、钻爬活动在硬地面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在软地面进行,自然探索活动在绿地开展等等。
2.巧用空间,提升趣味性、美观性、实用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不仅有平面的空间,还有垂直和立体的空间,如山坡和钻爬的隧道,富于变化,具有可探索性和挑战性、趣味性。
我们根据已有地形的特点,保留了高低起伏的小山坡,利用原生态的木桩、废旧建材、废旧玩具组合等,设计了孩子们的“童乐园”(图4)。孩子们在废旧组合玩具上自由探索,在废旧的岗亭上玩着“公主城堡”“小小哨兵”的游戏……这里是中大班孩子的探险乐园,也是小班孩子们尽情奔跑的场地。
幼儿园每一处的角落空间,都经过细致考虑和系统规划,不仅能够玩起来,而且精致美观。如楼梯转角的位置,创设了幼儿游戏的攀登架和滑梯(图5)。小马路上,幼儿进行车区游戏,不易受到其他区域幼儿穿行的干扰。电表箱在幼儿的画笔下美化成“笑脸家园”,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同时增强了环境的趣味性。(图6)
另外,利用教学楼的外墙,我们设置了活动雨棚,既节省了雨棚的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下雨天玩具存放的问题。
思路与做法3:根据区域功能,优化设施材料
对于四个主要的活动区域,我们进一步优化其内部设施。
1.自由探索区
在自由探索区,我们提供的主要器械设备有吊绳爬网、滑索、山丘滑梯、秋千、梅花桩、木头山等。
①吊绳爬网和滑索:发展臂力和悬垂能力
空中器材有助于幼儿发展上肢力量、协调力、悬垂能力和视觉感知力。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这类器材非常重要。
我园在山坡的一面设置了吊绳爬网,一方面为幼儿提供攀爬的器材,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形成了保护屏障,区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图7)
此外,我们利用山坡的坡度,设置了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滑索,通过引导幼儿手抓吊环由高到低滑行,充分发展幼儿的悬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 ②秋千: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中,秋千是比较常见的设施,让幼儿在有节奏的运动中得到放松,并且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在改建中,我园增加了秋千的数量,设置了不同材料(轮胎、塑料板等)、不同高度的秋千,增加轮胎、木板、网兜等多样性材料制成的秋千座椅,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索需求。(图8)
③山丘滑梯和梅花桩:安全性与挑战性并存
我们根据山丘的不同坡度,放置了不同高度的滑梯,较高的滑梯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梅花桩则主要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腿部力量和胆量,其高度和横截面积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保证其安全。
2.组合运动器械区
组合运动器械区主要包括“勇士乐园”和“毛毛虫隧道”,活动区材料有木桩、荡桥、悬垂架、攀爬架、秋千、吊环、拳击袋、钻网、平衡木和滑梯等。
在新建的户外活动场地中,我园充分利用活动空间定制了全长15米的钻网“毛毛虫隧道”(图9)。幼儿可以在高处进行钻、爬等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同时还可以在低处体验滚筒、平衡木等玩具设施。这样架高的两层装备,不仅让幼儿在游戏时可以与周边环境有所互动,同时有了更多的游戏选择。
在一号楼前的大型组合玩具“勇士乐园”(图10)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直接购买大型塑料组合玩具的做法,而是根据幼儿园的健康特色,定制了有攀岩墙、软梯、吊球、平衡木和转椅等玩具设施。相比之前的成品玩具,此类大型设施更能够全方位地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力量、耐力和平衡感。
3.集体活动区(低结构材料区)
在集体活动区中,我园投放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车轮、木板、牛奶箱、绳索等,也鼓励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运动需求,灵活投放不同材料,帮助幼儿发展身体运动能力。因此,我们也称此区域为低结构材料区。相对大型玩具器械区等高结构材料区域,低结构材料区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更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
4.涂鸦区和沙水泥池区
这两个区域相对来说活动量较小,较安静,需要水源,因此我们将这两个区域安排在整个户外游戏场地的一个角落,接近水源且与其他活动量较大、较嘈杂的区域分隔开来。
涂鸦区主要为“魔术画廊”,在这个画廊中,幼儿可以独立体验绘画和大色块涂抹的乐趣,探索色彩和创作的奥秘(图11)。画廊中的墙壁可以重复擦洗使用,同时,我们也为幼儿提供了石头、树叶等多种绘画材料,供幼儿选择。
沙水泥池区包含沙水泥池等材料,也包含了清洗区。幼儿在此区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建构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完成后可以在旁边的水井清洗身体(图12)。
思路与做法4:提高户外活动环境的利用率
许多幼儿园,尤其是位于特大城市的幼儿园,受建筑规划、幼儿人数、周边建筑等因素的影响,户外活动场地很有限。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户外活动环境,最大化发挥户外活动环境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我园原有户外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幼儿活动区域的利用率。
1.合理分配户外活动时间和各班活动区域,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根据不同季节和空间条件,合理安排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并划分每个班级的集体活动区。如,冬夏季,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进行错峰安排,中、大班和小班幼儿错开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幼儿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时间都能得到保障。
扩建二号教学楼,使二号教学楼成为天然的屏障,既巧妙隔离了集体活动区域,又隔离了声音。早操时,二号教学楼前后播放不同的早操歌曲,但隔音效果很好,彻底解决了中大班集体活动相互干扰的问题。
2.合理设计活动内容,支持幼儿自主活动
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我园教师以幼儿为本,通过不断观察幼儿户外活动时的表现,挖掘活动材料的本体价值和可能价值,创设多样性的户外活动。
一方面,教师基于户外游戏活动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科学、艺术、社会、语言五大领域的多样性户外活动。例如,利用涂鸦墙,邀请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压水井,引导幼儿思考“水是从哪里来的”;利用集体活动区域,组织各班的各种集体活动,促进幼儿骑行、跳跃、投掷等动作技能的发展。
另一方面,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与幼儿共同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户外游戏。我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各种低结构的材料更是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促进了幼儿自主户外活动的多样性。例如,牛奶箱,有的教师和幼儿将其当做建构材料,积极搭建各种城堡、大桥;有的教师引导幼儿把牛奶箱当做障碍物,练习跳跃;而另一些则用牛奶箱做成了平衡木……
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园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规划园所环境,细致考虑每一处的环境布置,整合区域功能,打造自然的、现代的、探索性的户外活动环境。改建后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为2934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685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0%以上。户外活动场地生均7.6平方米,绿地面积生均3平方米,远超出北京市规定的最高标准生均2.5平方米。大范围的活动空间为我园开展多样的健康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需要和多样化的游戏需求,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图13)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园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们愈发关注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幼儿在进行户外游戏时的兴趣与需要。我们也将继续积极思考怎样在改造后的户外场地中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本文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成果之一,本文作者韩梅为北京市昌平区工业幼儿园园长。韩梅系“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一期学员,指导教师:刘焱、柳茹。)
2014年,我园在教学楼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改造户外活动环境。我们以课题《通过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与利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研究》为驱动,支持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环境的改造,作为园所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园已初步完成幼儿园户外环境改造。在改建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不浪费任何一处空间,注重环境的整合性、互动性和灵活性。在整个改建过程中,我们亦有诸多思考与收获。
分析原有问题,作为改建依据
问题1: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与专业设计不足
第一,户外活动区域的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活动区域大部分集中于教学楼之间,缺乏整体规划。
第二,户外活动区域面积较少,有待丰富。原有户外环境的功能区域较为单一集中,主要包含大型玩具器械区、集体活动区、自然探索区和绿地,还有一些零散的玩具设备,缺乏必要的沙水区、钻爬平衡区、养殖区等。
第三,自然资源缺乏有效利用。无论是场地创设,还是户外设备多为人工材料,缺少对自然物的利用,生态性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2:活动场地、设施与材料安排有待进一步优化
原有地面以水泥地面和塑胶场地为主,材质单一,均为平地,没有起伏,无形当中缩小了幼儿的游戏范围,趣味性与安全性不足。
户外活动器械的数量与类型均较少。原有的活动器械大多能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大肌肉运动”。但是,设备多是固定的、独立的、高结构性的、不可移动的,如悬垂架、攀岩墙、大型玩具等等,功能过于单一,缺少童趣和探索性。幼儿自主探索、建构、创造和表达的需求较难得到满足(图2)。
问题3:户外活动的时空安排亟待进一步统筹
整体来看,全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
由于幼儿园规模大,幼儿人数多,虽然中、大班和小班进行错峰活动,但中、大班的集体活动均聚集在二号教学楼与三号教学楼之间,户外活动中相互干扰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幼儿的安全。
改建前,幼儿经常活动的区域为教学楼中间的大型玩具区、集体活动区和自然探索区。因此,教学楼之间的若干活动区利用率较高,而西面的水泥地面利用率较低,甚至出现闲置状态,户外活动环境的整体利用率有待提升。
形成改建思路,细化具体做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幼儿为本,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坚持安全性、因地制宜性、多样性、趣味性、可接近性、经济性等建设原则,逐渐形成了基本思路——创建安全的、生态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现代儿童运动游戏场,将户外环境建设与我园的健康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凸显园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办园理念。
思路与做法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改建过程中,我园对户外活动区域进行了整体规划,按照幼儿园已有的地形地貌、区域活动量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图3)。通过建筑物和绿化带分割出四个主要的活动区域:西面的自由探索区、一号教学楼与二号教学楼之间的组合器械区、二号教学楼与三号教学楼之间的集体活动区、西南角的沙水泥池区。
思路与做法2:进一步优化场地
1.合理创设软硬地面,科学开展多种活动
幼儿园非常重视户外地面的安全,创设了软硬兼有、不同质地的地面环境。为了防止地面积水,场地中的硬地面多为透水混凝土,软地面则为塑胶、绿草地和土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根据不同的游戏需求选择不同的游戏场地,如投掷、钻爬活动在硬地面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在软地面进行,自然探索活动在绿地开展等等。
2.巧用空间,提升趣味性、美观性、实用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不仅有平面的空间,还有垂直和立体的空间,如山坡和钻爬的隧道,富于变化,具有可探索性和挑战性、趣味性。
我们根据已有地形的特点,保留了高低起伏的小山坡,利用原生态的木桩、废旧建材、废旧玩具组合等,设计了孩子们的“童乐园”(图4)。孩子们在废旧组合玩具上自由探索,在废旧的岗亭上玩着“公主城堡”“小小哨兵”的游戏……这里是中大班孩子的探险乐园,也是小班孩子们尽情奔跑的场地。
幼儿园每一处的角落空间,都经过细致考虑和系统规划,不仅能够玩起来,而且精致美观。如楼梯转角的位置,创设了幼儿游戏的攀登架和滑梯(图5)。小马路上,幼儿进行车区游戏,不易受到其他区域幼儿穿行的干扰。电表箱在幼儿的画笔下美化成“笑脸家园”,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同时增强了环境的趣味性。(图6)
另外,利用教学楼的外墙,我们设置了活动雨棚,既节省了雨棚的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下雨天玩具存放的问题。
思路与做法3:根据区域功能,优化设施材料
对于四个主要的活动区域,我们进一步优化其内部设施。
1.自由探索区
在自由探索区,我们提供的主要器械设备有吊绳爬网、滑索、山丘滑梯、秋千、梅花桩、木头山等。
①吊绳爬网和滑索:发展臂力和悬垂能力
空中器材有助于幼儿发展上肢力量、协调力、悬垂能力和视觉感知力。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这类器材非常重要。
我园在山坡的一面设置了吊绳爬网,一方面为幼儿提供攀爬的器材,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形成了保护屏障,区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图7)
此外,我们利用山坡的坡度,设置了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滑索,通过引导幼儿手抓吊环由高到低滑行,充分发展幼儿的悬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 ②秋千: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中,秋千是比较常见的设施,让幼儿在有节奏的运动中得到放松,并且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在改建中,我园增加了秋千的数量,设置了不同材料(轮胎、塑料板等)、不同高度的秋千,增加轮胎、木板、网兜等多样性材料制成的秋千座椅,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索需求。(图8)
③山丘滑梯和梅花桩:安全性与挑战性并存
我们根据山丘的不同坡度,放置了不同高度的滑梯,较高的滑梯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梅花桩则主要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腿部力量和胆量,其高度和横截面积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保证其安全。
2.组合运动器械区
组合运动器械区主要包括“勇士乐园”和“毛毛虫隧道”,活动区材料有木桩、荡桥、悬垂架、攀爬架、秋千、吊环、拳击袋、钻网、平衡木和滑梯等。
在新建的户外活动场地中,我园充分利用活动空间定制了全长15米的钻网“毛毛虫隧道”(图9)。幼儿可以在高处进行钻、爬等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同时还可以在低处体验滚筒、平衡木等玩具设施。这样架高的两层装备,不仅让幼儿在游戏时可以与周边环境有所互动,同时有了更多的游戏选择。
在一号楼前的大型组合玩具“勇士乐园”(图10)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直接购买大型塑料组合玩具的做法,而是根据幼儿园的健康特色,定制了有攀岩墙、软梯、吊球、平衡木和转椅等玩具设施。相比之前的成品玩具,此类大型设施更能够全方位地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力量、耐力和平衡感。
3.集体活动区(低结构材料区)
在集体活动区中,我园投放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车轮、木板、牛奶箱、绳索等,也鼓励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运动需求,灵活投放不同材料,帮助幼儿发展身体运动能力。因此,我们也称此区域为低结构材料区。相对大型玩具器械区等高结构材料区域,低结构材料区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更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
4.涂鸦区和沙水泥池区
这两个区域相对来说活动量较小,较安静,需要水源,因此我们将这两个区域安排在整个户外游戏场地的一个角落,接近水源且与其他活动量较大、较嘈杂的区域分隔开来。
涂鸦区主要为“魔术画廊”,在这个画廊中,幼儿可以独立体验绘画和大色块涂抹的乐趣,探索色彩和创作的奥秘(图11)。画廊中的墙壁可以重复擦洗使用,同时,我们也为幼儿提供了石头、树叶等多种绘画材料,供幼儿选择。
沙水泥池区包含沙水泥池等材料,也包含了清洗区。幼儿在此区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建构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完成后可以在旁边的水井清洗身体(图12)。
思路与做法4:提高户外活动环境的利用率
许多幼儿园,尤其是位于特大城市的幼儿园,受建筑规划、幼儿人数、周边建筑等因素的影响,户外活动场地很有限。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户外活动环境,最大化发挥户外活动环境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我园原有户外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幼儿活动区域的利用率。
1.合理分配户外活动时间和各班活动区域,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根据不同季节和空间条件,合理安排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并划分每个班级的集体活动区。如,冬夏季,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进行错峰安排,中、大班和小班幼儿错开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幼儿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时间都能得到保障。
扩建二号教学楼,使二号教学楼成为天然的屏障,既巧妙隔离了集体活动区域,又隔离了声音。早操时,二号教学楼前后播放不同的早操歌曲,但隔音效果很好,彻底解决了中大班集体活动相互干扰的问题。
2.合理设计活动内容,支持幼儿自主活动
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我园教师以幼儿为本,通过不断观察幼儿户外活动时的表现,挖掘活动材料的本体价值和可能价值,创设多样性的户外活动。
一方面,教师基于户外游戏活动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科学、艺术、社会、语言五大领域的多样性户外活动。例如,利用涂鸦墙,邀请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压水井,引导幼儿思考“水是从哪里来的”;利用集体活动区域,组织各班的各种集体活动,促进幼儿骑行、跳跃、投掷等动作技能的发展。
另一方面,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材料,与幼儿共同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户外游戏。我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各种低结构的材料更是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促进了幼儿自主户外活动的多样性。例如,牛奶箱,有的教师和幼儿将其当做建构材料,积极搭建各种城堡、大桥;有的教师引导幼儿把牛奶箱当做障碍物,练习跳跃;而另一些则用牛奶箱做成了平衡木……
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园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规划园所环境,细致考虑每一处的环境布置,整合区域功能,打造自然的、现代的、探索性的户外活动环境。改建后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为2934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685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0%以上。户外活动场地生均7.6平方米,绿地面积生均3平方米,远超出北京市规定的最高标准生均2.5平方米。大范围的活动空间为我园开展多样的健康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需要和多样化的游戏需求,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图13)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园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们愈发关注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幼儿在进行户外游戏时的兴趣与需要。我们也将继续积极思考怎样在改造后的户外场地中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本文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成果之一,本文作者韩梅为北京市昌平区工业幼儿园园长。韩梅系“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一期学员,指导教师:刘焱、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