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日子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减肥之后,我的人生就走入“吃”的迷宫,再也出不来了。一方面每天在日历上给自己下残忍的指令:“从今天起吃一周黄瓜。”“吃淀粉你就死定了。”“从明天起连苹果都不能吃了,只能喝水。”每天嘴里淡出鸟来。另一方面,又狂热地四处寻觅描写食物的文章段落,任何一点关于滋味的形容对我来说都刺激强烈,就连看到《红楼梦》里描写迎春“鼻腻鹅脂”都忍不住流口水。
  食物描写到了极致,是能让饥饿的人觉得胃部受到猛烈击打的。我总是捂着空荡疼痛的大胃袋入睡。睡前,吧嗒着嘴怀念着童年的食物,希望能梦回那一段百无忌吃的時候。
  所有目睹我成长的亲人都说,我最爱吃的菜是粉蒸肉。每年过节,全部的亲戚都会到我的一个伯伯家里聚餐。伯伯善于做肉,一桌的食物里一般只有几道素菜是专供忆苦思甜的,其他全是各种他们小时候垂涎而不得的大鱼大肉。每当吃到中场,主厨的伯伯就端出一锅用豆腐乳的汁儿蒸得玫红粉白的粉蒸肉,放到我面前,并且向全桌人宣布这是我最爱吃的菜。
  我被鼓励着多吃肥肉,为了显示自己的识相懂事,我索性夹掉所有的瘦肉,只吃大块大块白花花的大肥肉。众亲戚看到我完成了他们的童年梦想,总是发出一片惊叹和唏嘘的夸奖声,在“啧啧”声中,我越发头脑发热得意忘形,最后停嘴一般都是被我爸妈惊恐地强制把肉端走。其实,面对那一大搪瓷锅的粉蒸肥肉,吃到第六七块的时候,我自己也有发腻恶心的感觉。吃肥肉的表演带来的虚荣心满足感,远远大过味蕾上的致命吸引。
  而我吃过的真正好吃的肥肉,是在绍兴吃的梅菜扣肉。肥肉和梅干菜夹在小馒头里,一口下肚,身上每一根脉络就觉得瞬间得到温柔抚摸,我一个人可以吃一大盘,觉得食物顶到咽喉了,站起来跳跳脚再接着吃。我在绍兴的一个星期每顿一定要有这道菜,每次吃都有醍醐灌顶的幸福感,吃了二十几顿竟然没有生腻,临走时还对这道菜念念不忘。
  吃肥肉对我来说,已经是“知逝者之不可追”了。我减肥之后,总是在开饭前宣布“不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为了防止饭桌上被人劝肉。
  我忽然对这种每一口咀嚼都换算成糖分、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以及热量的日子觉得沮丧。大口吃肉的日子,它已经沦为年少轻狂的童年回忆了吗?我已经沦为只能羡慕嫉妒地怂恿饭桌上的孩子大口吃肥肉的中年亲戚们了吗?
  减肥满一个月的日子,我为了庆祝,去了一家眉州餐馆,直接点了东坡肉。盖子缓缓打开,我却觉得它没有我记忆中的肥肉那么震撼。肥肉最大的美感,就在于它刚刚上桌时颤颤巍巍的美姿美态,我欣赏了一会儿它娇羞的颤抖,然后两三大口把它吃掉。
  在经过了很多很多的岁月之后,我终于久违地再次吃得像个少年。我一边吃一边自我劝慰,恶狠狠地想:“吃是罪,但不吃是原罪。”
  (裴金超摘自“网易网”)
其他文献
前阵子收到一条告白短信,某君对我说:“我似乎已被你吸引。”  “不觉得你还不了解我?”  “可是,了解是了解,吸引是吸引。”  我微微一笑,关上手机时,心中突然有些莫名的怅意:你看,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泡面爱情,告白时绝不说“我爱你”,甚至也不说“我喜欢你”,而是“我似乎已被你吸引”——吸引嘛,即欣赏,即因冲动、朦胧美、自以为是而告白。更过分者,甚至在“吸引”前面再加一个模棱两可的“似乎”,于是乎,和
美剧《摩登家庭》中菲比和克莱尔一家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学业平平,尤其是大女儿,标准的美国女郎,时髦漂亮肤浅,同时又大脑空空,经常被学业刻苦、成绩优异的二女儿嘲笑。二女儿是全家的骄傲,她一丝不苟地学习,从无懈怠,假期还出去做义工,就是为了有一天能考上哈佛。结果哈佛拒绝了她,她完全崩溃了:“十年成绩全优,暑假去盖房子,每天拖着大提琴去上学,写完美的论文,都为了什么?”  她对姐姐说:“从小到大
说来我好像从小就有离家出走的怪癖。  读小学二年级时,没有任何原因,只是一时异想天开,便策划了一次离家出走的行动。很多细节我都忘掉了,只记得那天我如常去上学,但书包里装的是两只我最爱的破布熊,还有一小块拼图——那是一幅台湾拼图中的“台中”那一块,上面只写了“合欢山”。  我还拉了我的一个喽啰一起“逃跑”。我记得他叫谢志道,糊里糊涂就被我这个玩伴拉了说:“我们去合欢山吧。”说来真是胡闹,我可能还偷了
最近和一个哈佛毕业的年轻人讨论,美国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辍学,辍学里的人不仅有终成大器的精英,更多是失去方向的孩子。  但为什么其中最有名的几个人有两个(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来自哈佛?  她说,哈佛录取的学生非常重要的一关是面试。考官挑的都是一帮“自命不凡”之徒,而辍学的一般又是其中最狂妄的。  哈佛选人的能力恐怕远远超过它的教育能力,选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在于申请人的志向。教育最难的是
马玲玲是我历史最悠久的朋友之一。  刚上初中的某一天,有个女孩子递给我一张卡片,上面认真地写满了字,大意是,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跟我做“最好的朋友”。没错,那个女孩就是当年的马玲玲同学。  十几岁的女孩子,对友谊的态度就跟后来对爱情的态度差不多,那时候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最好的朋友”,这个定位等于是给对方颁发一种身份认证,有这个认证之后,你对对方负有忠诚的责任。如果一边做着A的“最好的朋友”
朋友请去吃小龙虾,新开的店,有野生和家养两种,各要了一盆。我一边剥一边问朋友家养和野生区别在哪儿。他说:“家养的吃抗生素长大的,野生的有重金属沉淀污染,看你的承受能力了。”  恶意  同学聚会,聊起某个许久没联系的同学,闲谈时问:“他现在在什么单位?”一朋友回答:“应该还是噸。”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对胖子的恶意。
湾仔街道墙上有“寻犬启事”。失犬是松鼠狗。主人描述:“它浅啡色,十三岁,身上短毛,已没了两边大牙,所以舌头常向外伸出。名叫冬冬,五月廿四日走失,或被人偷走,后来有人发现它流浪街头。”  启事强调“冬冬很驯,不咬人。如有好心人收养了,请交回,定当重酬3000大元。好心有好报!”  为什么主人非要把它寻回?他/她写道:“本人已苦养十三年。”  一般人用“抚养”,指保护、教育、存养……手势温柔,满目情意
最近关于“年过45岁”就属于老年的话题上了热搜,编辑部也讨论热烈,贤编看了后感慨万千:“按这个标准,过不了几年我也属于老年了。”就在这时,星编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新规定”的图片发在了群里,并且說道:“恭喜贤编,你还属于青年。”星编接着说道:“按联合国划分的标准——18~65岁皆为青年,贤编你不仅属于青年,还属于小青年呢。”  贤编,我:……
最近看《欢乐颂2》,其他角色有点审美疲劳了,倒是觉得邱莹莹越来越有趣了。  最开始看杨紫,总觉得导演搞错了吧,明明她比王子文更像白富美啊。虽然不能说是什么超级大美女,但是放在生活中绝对算小女神级别啊。代入演员的颜值去看待邱莹莹这样一个“长相普通”的角色,是会有认知偏差的:长这么好看不是应该有大把男人追吗?  可是后来一路看下来,杨紫还真是把小蚯蚓身上那股二百五的傻劲给演活了,傻到你的确可以忽略她的
过敏是个很普通的人体现象,很少有人一生从未过敏过。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地过敏,不知何时何因,身上一阵难过,马上出现一片风疙瘩,医学名叫“荨麻疹”。风疙瘩奇痒,痒得连脚都想帮忙去挠,痒到写此文时还无端地挠挠身上。  “荨麻疹”的名称来自“荨麻”,荨麻是一种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人的皮肤只要接触到就会刺痛刺痒,后来不知哪年哪月被医学引用,对于皮肤局部红肿块,来去都莫名其妙还不留痕迹的皮肤病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