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华裔作家谭恩美以其描写跨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而备受批评界关注。她用敏感而巧妙的笔触文学性地再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困惑,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处于中美两种文化交汇地带的无奈与失落。她通过文学书写传达出自己应对多元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即各种文化群体能够和谐交汇、平等相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
异质文化背景中母女间的冲突
《接骨师之女》(以下简称《接》)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依旧讲述一个美籍华裔家庭中别样的母女关系。故事主人公露丝在美国主流文化中长大,耳濡目染,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美国强势文化(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已经占据她主要的文化价值取向。母亲茹灵在美国已有几十年但仍固守在美国社会里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母女间的交流自然就成为两种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对话。在跨文化对话过程中,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受到各自文化价值观的支配。人们会无意识地拿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准则。很显然,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处事原则和感情表达方式。文化误读使交流双方沟通不畅、交际失误甚至产生文化冲突。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与含蓄,感情不外露。中国人常把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以及个人态度等当作隐私,而对隐私则采取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方式,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例如,亲友间爱的拥抱在美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了,但在这对母女身上却无法实现。露丝几乎从不跟母亲拥抱,因为每当她尝试要拥抱茹灵,茹灵都如遭电击一般浑身不自在。美国文化中属于个人隐私不可侵犯的东西或空间,比如子女的日记、个人的房间等,在中国父母看来是不应该对家人特别是父母有所隐瞒的。美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物品,即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扰和触摸。这其实是美国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自强和个体主义意识的方法。中国父母则把自己的子女当成私有财产来看待,认为子女不该对父母保有什么秘密,有秘密就意味着不能相互信任,不信任也就违背了集体主义原则。所以茹灵一直偷看女儿露丝的日记,并且每次都不敲门就径直进入露丝的房间。
露丝与母亲之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在小说行文中还有很多体现。归根结底,双方交流中闹出的不愉快源于中美两国的文化模式有很大差异。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沟通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将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如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行动取向和高低语境倾向等。这些文化维度帮助人们研究和认识一种文化中主要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准则。中国与美国在很多维度上有着巨大差别。这些巨大的差异使得不谙熟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美国女儿未能成功地游走于两种文化间。
跨越冲突的亲情与理念
谭恩美的母亲也曾是位老年痴呆症患者,跟小说中的母亲茹灵的性格不乏相似之处。她在患病期间曾经拿刀威胁女儿谭恩美。母女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但毕竟血浓于水。谭恩美的母亲在谭写作《接》期间去世。母亲去世后谭恩美把已经完成的《接》的稿件从出版商那里要了回来,仔细修改,几易其稿。小说里,露丝在得知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后亦是恐慌于将要与母亲离别,倍加珍惜能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时光,悔于从前充满矛盾与隔阂的日子。冲突与愧疚促使作者探索消费文化冲突达到和谐的途径。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内容与文本结构中看到作者的这种愿望。
首先,在小说关于美国现实生活的章节中,作者把重点放在已经年过不惑,对生活有深刻感触的中年露丝身上,刻画了她由于在过去的岁月里未能用心照顾年迈的母亲而心存内疚和悔恨,并决定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传译母亲的心声。露丝对母亲和梦魇似的母爱的容纳和理解并不等同于她参悟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但足以说明她已具有一种跨文化交流意识,即容忍和尊重异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平等相处。或许作者在写作时并未想过“跨文化交流意识”这个概念,但却无意识地让其笔下的人物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露丝以前总觉得中文音节有限,容易产生歧义,可是在她和家人一起追寻母亲家族姓氏的过程中,在咀嚼了母亲的苦难历史后,却“觉得这种同音多义使得语言非常丰富”。这正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例子。
其次,从小说文本结构来看,作者的精心安排也体现了她希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愿望。小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成年露丝在美国的日常生活故事。在了解母亲的病情后希冀通过探寻母亲的过去帮助母亲寻找记忆。故事第二部分是茹灵记忆尚好时写下的一本回忆录,叙述自己的身世以及逃往美国前在抗战期间经历的种种磨难。第三部分又回到露丝的视角。露丝读完母亲的回忆录,总算明白母亲性格中的怪异。母亲也奇迹般地恢复了一些已经被疾病破坏的记忆,想起了自己家族的姓氏和小时候让露丝受的委屈。母女两人终于原谅对方,宽恕自己。
不难看出,作者把母女关系的发展变化这条主线放在了从矛盾到主动了解历史(沟通)再到谅解的过程中。母女两人以自我文化为标准判断对方的行为举止,解读到的只是对方文化中的陋习和怪异。母亲在中国的历史由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串联书写而成。露丝对这段历史的主动了解意味着对母亲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消除文化误读的第一步。尽管了解一种文化的特质与价值观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许在短时间内母女两人之间的沟通不会十分顺畅,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行文中倾注的宽容文化差异,实现和谐交流的美好愿望。这同样也是在多元文化共处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要达到的目标,创造人类伟大文化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寻求多元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多元文化观无疑是符合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新近的移民都提高了其作为国内少数族裔(或移民)的文化身份意识、族裔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通过合法的途径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消除边缘化地位以及谋求正当的利益,从而把多元文化主义推向了潮流前端。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倡导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在小说《接》中,露丝能够静下心去探究母亲和她家族的历史,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解码母亲向她传达的信息,就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主义者应有的心境。
在美国,尽管边缘文化(或少数族裔文化)一再冲击着主流文化,日渐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视,但这只能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容纳与认同,主流文化不会改变自身去适应外来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白人文化视少数族裔文化为“他者”。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想象建构东方世界,以把自己与东方区别开来,在文化差异上继续自己对东方世界的霸权。他们不可能改变自身文化的结构和价值观以吸取异质文化的特质。同时,非主流文化为了对抗主流文化的蔑视与压制,方法之一就是彰显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维护自己的传统与价值观,以求在整个社会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建立一个基于自己文化传统的话语环境以维护自尊。所以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聚多个民族和种族的国家,“大熔炉”显然不再是应对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多种文化的状态。“色拉拼盘”式的多元文化共存才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
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穿梭,在母女关系的改善中探索,谭恩美对跨文化交流的思索映照在其跨文化语境下的文本叙事中。这种思索渐渐跨出了当初面临双重文化时的困惑,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多元文化观。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宽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流变得有效畅通;各文化团体共同描绘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景观。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作品本身,超出作者的自身经历,向读者提供了处于多元文化中如何保持平衡的信息。這对于在由于民族矛盾而冲突不断的世界里营造和谐,促进全球跨文化交流进程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想和范例。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异质文化背景中母女间的冲突
《接骨师之女》(以下简称《接》)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依旧讲述一个美籍华裔家庭中别样的母女关系。故事主人公露丝在美国主流文化中长大,耳濡目染,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美国强势文化(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已经占据她主要的文化价值取向。母亲茹灵在美国已有几十年但仍固守在美国社会里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母女间的交流自然就成为两种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对话。在跨文化对话过程中,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受到各自文化价值观的支配。人们会无意识地拿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准则。很显然,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处事原则和感情表达方式。文化误读使交流双方沟通不畅、交际失误甚至产生文化冲突。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与含蓄,感情不外露。中国人常把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以及个人态度等当作隐私,而对隐私则采取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方式,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例如,亲友间爱的拥抱在美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了,但在这对母女身上却无法实现。露丝几乎从不跟母亲拥抱,因为每当她尝试要拥抱茹灵,茹灵都如遭电击一般浑身不自在。美国文化中属于个人隐私不可侵犯的东西或空间,比如子女的日记、个人的房间等,在中国父母看来是不应该对家人特别是父母有所隐瞒的。美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物品,即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扰和触摸。这其实是美国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自强和个体主义意识的方法。中国父母则把自己的子女当成私有财产来看待,认为子女不该对父母保有什么秘密,有秘密就意味着不能相互信任,不信任也就违背了集体主义原则。所以茹灵一直偷看女儿露丝的日记,并且每次都不敲门就径直进入露丝的房间。
露丝与母亲之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在小说行文中还有很多体现。归根结底,双方交流中闹出的不愉快源于中美两国的文化模式有很大差异。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沟通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将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如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行动取向和高低语境倾向等。这些文化维度帮助人们研究和认识一种文化中主要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准则。中国与美国在很多维度上有着巨大差别。这些巨大的差异使得不谙熟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美国女儿未能成功地游走于两种文化间。
跨越冲突的亲情与理念
谭恩美的母亲也曾是位老年痴呆症患者,跟小说中的母亲茹灵的性格不乏相似之处。她在患病期间曾经拿刀威胁女儿谭恩美。母女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但毕竟血浓于水。谭恩美的母亲在谭写作《接》期间去世。母亲去世后谭恩美把已经完成的《接》的稿件从出版商那里要了回来,仔细修改,几易其稿。小说里,露丝在得知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后亦是恐慌于将要与母亲离别,倍加珍惜能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时光,悔于从前充满矛盾与隔阂的日子。冲突与愧疚促使作者探索消费文化冲突达到和谐的途径。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内容与文本结构中看到作者的这种愿望。
首先,在小说关于美国现实生活的章节中,作者把重点放在已经年过不惑,对生活有深刻感触的中年露丝身上,刻画了她由于在过去的岁月里未能用心照顾年迈的母亲而心存内疚和悔恨,并决定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传译母亲的心声。露丝对母亲和梦魇似的母爱的容纳和理解并不等同于她参悟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但足以说明她已具有一种跨文化交流意识,即容忍和尊重异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平等相处。或许作者在写作时并未想过“跨文化交流意识”这个概念,但却无意识地让其笔下的人物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露丝以前总觉得中文音节有限,容易产生歧义,可是在她和家人一起追寻母亲家族姓氏的过程中,在咀嚼了母亲的苦难历史后,却“觉得这种同音多义使得语言非常丰富”。这正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例子。
其次,从小说文本结构来看,作者的精心安排也体现了她希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愿望。小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成年露丝在美国的日常生活故事。在了解母亲的病情后希冀通过探寻母亲的过去帮助母亲寻找记忆。故事第二部分是茹灵记忆尚好时写下的一本回忆录,叙述自己的身世以及逃往美国前在抗战期间经历的种种磨难。第三部分又回到露丝的视角。露丝读完母亲的回忆录,总算明白母亲性格中的怪异。母亲也奇迹般地恢复了一些已经被疾病破坏的记忆,想起了自己家族的姓氏和小时候让露丝受的委屈。母女两人终于原谅对方,宽恕自己。
不难看出,作者把母女关系的发展变化这条主线放在了从矛盾到主动了解历史(沟通)再到谅解的过程中。母女两人以自我文化为标准判断对方的行为举止,解读到的只是对方文化中的陋习和怪异。母亲在中国的历史由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串联书写而成。露丝对这段历史的主动了解意味着对母亲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消除文化误读的第一步。尽管了解一种文化的特质与价值观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许在短时间内母女两人之间的沟通不会十分顺畅,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行文中倾注的宽容文化差异,实现和谐交流的美好愿望。这同样也是在多元文化共处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要达到的目标,创造人类伟大文化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寻求多元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多元文化观无疑是符合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新近的移民都提高了其作为国内少数族裔(或移民)的文化身份意识、族裔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通过合法的途径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消除边缘化地位以及谋求正当的利益,从而把多元文化主义推向了潮流前端。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倡导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在小说《接》中,露丝能够静下心去探究母亲和她家族的历史,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解码母亲向她传达的信息,就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主义者应有的心境。
在美国,尽管边缘文化(或少数族裔文化)一再冲击着主流文化,日渐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视,但这只能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容纳与认同,主流文化不会改变自身去适应外来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白人文化视少数族裔文化为“他者”。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想象建构东方世界,以把自己与东方区别开来,在文化差异上继续自己对东方世界的霸权。他们不可能改变自身文化的结构和价值观以吸取异质文化的特质。同时,非主流文化为了对抗主流文化的蔑视与压制,方法之一就是彰显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维护自己的传统与价值观,以求在整个社会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建立一个基于自己文化传统的话语环境以维护自尊。所以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聚多个民族和种族的国家,“大熔炉”显然不再是应对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多种文化的状态。“色拉拼盘”式的多元文化共存才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
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穿梭,在母女关系的改善中探索,谭恩美对跨文化交流的思索映照在其跨文化语境下的文本叙事中。这种思索渐渐跨出了当初面临双重文化时的困惑,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多元文化观。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宽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流变得有效畅通;各文化团体共同描绘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景观。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作品本身,超出作者的自身经历,向读者提供了处于多元文化中如何保持平衡的信息。這对于在由于民族矛盾而冲突不断的世界里营造和谐,促进全球跨文化交流进程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想和范例。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