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模糊性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集作者个性、才华、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语文教学,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看,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模糊性教学”艺术,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探讨、阐述了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模糊性教学的现实存在,并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试图为阅读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糊性
  “含不尽之义,见于言外。”这是许多写作者苦心追求的艺术境界。作者觉得“言内”有许多话不能说尽,也没法说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玩味,而这一追求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正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才使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多年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因循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无视于教材中作品本身具备的多义性,更无视于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观照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突出的是,阅读教学更凸显了与文学作品和阅读过程相应的含蓄性与模糊性,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一、模糊性课程目标,注重能力建构
  全国著名教师吉春亚在《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课文中的词句赞美桂林其他美丽的景象;拓展积累,给收集的自然风光图片写说明。
  此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在“拓展积累”中实践,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以“感受——领悟——积累—— 运用”的正确途径,让学生不断地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在具体的操作中都是不能预设,不易分解,不便于操纵的。它们有的直接记录在目标中,而有的,则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只有当学生在反复的品读时才能形成一定的感受。而感受则是有具体差异性的,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许多教师会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遵循课程预设目标进行教学,而忽视了教学动态中知识的迁移、转化、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只有在不断生成的课程目标中,在不确定的课程目标下,在充满着模糊性艺术美的课程目标里,我们的新课程才能自由有序地发展。
  二、模糊性课程内容,拓展思维空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在对课程内容的不断假设与推翻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答案可以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只要在合理的范畴之内,我们想让学生们大胆地说,需要学生们大胆地说。只有说出了,才是实践了,才是真正参与进教育教学中来。因此,教学内容是一定的但不是确定的。它有时需要大胆的修改,有时需要及时的拓宽,它也具有自身的模糊性。
  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新课程理念,正是需要我们在理解掌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在不断的质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课堂气氛。课程内容的这种模糊性才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模糊性课程实施,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程实施的多元性,是指其不确定性与多种可能性,它不仅体现在作业答案的千姿百态中,更体现在教师对待这些答案的态度上,体现在课堂中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间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它不仅体现在课后作业的高度弹性: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任选几题解答,更体现在教师在设计这样的题型时所展露的课程理念上。
  苏教版三年级《揠苗助长》的一堂上,发生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
  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
  (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气力岂不白费了?”
  师:“能结合課文取名字,真不错!看来老农要好好谢谢你。”
  生:“按理说,老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我觉得他连苦劳都没有,辛辛苦苦种下的禾苗就这样白白被糟蹋了,徒劳无功,所以我给他取名叫‘吴功’。”
  师:“有道理,说得不错。”
  生:“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
  师:“谐音双关,真不错。”
  生:“老师,我觉得他还挺可怜的,忙活了半天,反而害死了庄稼。他自己是不希望这样的,但是他平时又懒,又想有好收成,哪有这样的好事?他真是可恶又可怜,就叫他糊涂虫吧。”
  师:“你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真不错。”
  ……
  正是在这样模糊性的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理解了课文的意蕴,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从文中获得了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并且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情感态度进行表达。充分发挥了发散与创新的思维特点。
  四、模糊性课程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在新课结束时教师这样问道。
  生:“我想雪化后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雪化后就是送给他们的甘露,所以世界才绚丽多彩!”
  师:“嗯!好精彩,讲得真好还有谁来讲讲?”
  生:“我想,雪化后变成了……快乐!”
  (众学生都愣住了)
  师:(笑眯眯地)“哦——,你能说说理由给大家听吗?”
  生:“因为雪化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美丽又可爱的世界!我最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了,还可以春游呢!所以每到春天,我最快乐!”
  (大家忍不住开心地大笑)
  师:“很有道理啊!雪化了给大家带来了春天,大家不快乐吗?”
  生:(齐声)“快乐——”
  师:“大家说得都很精彩,有科学性,有文学性,有知识性,还有的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是不是?”
  生:“是——”
  ……
  教师的评价充满了鼓励性和指导性,答问的过程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眼睛就在其中次第打开,师生更在对雪化后结果的评议与欣赏中增强了对生活的赞美与热爱。这才是真正的心灵陶冶的过程,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教师开放式的答案,鼓励性的评价,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现出一种模糊性的艺术美。在这样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是一件乐事吗?
  阅读不是一种求证,而是一种生成。章熊先生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的艺术美。接受理论提出的史无前例的“读者中心说”认为,作品与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无论从课程目标的生成上,从课程内容的无定上,从课程实施的平等互动上,从课程评价的鼓励指导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任重道远。那么,只要每一位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们都不断努力地改进学法、教法,相信在这种共同努力下,多方协助下,八面关注中,独具民族特色的语文以及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以崭新而卓有成效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六一诗话》.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章熊.《谈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4] 吉春亚.《〈桂林山水〉教案设计》,《小学教学参考》,2003年(7、8)上旬刊.
  [5] 凌海.《一堂有争议的课》,《小学教学参考》,2003年(10)上旬刊.
  [6] 李美亚.《老题新做》,《小学教学参考》,2003年(11)上旬刊.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茗岭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儿科急诊抢救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儿科急诊抢救的80例患儿,并对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种类、临床表现等进
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本文主要是对服务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查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学习完“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化学电源”相关知识后,我们何不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物品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贝”呢?在这一思想的萌发下,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原电池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现阶段,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许多部门在干部的选拔、管理和使用上都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健全而系统的体制,正处于日渐完善化的阶段.可是在干部的管理退出这个环节上,现行的体制依
目的:探讨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
灵感原本是个舶来词,源于古希腊文,英语音译为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其弟子柏拉图
期刊
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应注重哪些方面,才能使企业长期有生命力、竞争力? W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