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形上看,普美村基本上是孤岛,出入很不方便,与外界相当隔绝。如此远离都市的一个孤岛,但是世界闻名,因为这里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字——女书。
女书的发现缘自一个偶然
从长沙出发,向西南方向 直扎下去,就到了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江永上圩镇。从这里翻过一座小山就是桂林了,比去长沙都近。
在山谷深处,几股清凉的溪水汇成了潇江源头。在源头上方,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小岛。这里山清水秀,但又十分闭塞。从地形上看,晋美村基本上是孤岛,出入很不方便,与外界相当隔绝。如此远离都市的一个孤岛,但是世界闻名,因为这里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字——女书。
这种文字像汉字,又与汉字有很大区别,算是汉文异形字吧。只在妇女中流传使用,男人看不懂也不会。这种奇特的文字在江永县上圩乡及其邻近方圆不到百里的地方流传着,一代接一代。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世人至今不会知道这种奇怪而伟大的又字。
关于女书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40多年前,一位村里的妇女来到北京找儿子,当她一下火车,就被北京的繁华拥挤搞晕了头,她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她说的家乡话也没有人懂,在火车站折腾半天,被人们带到附近的派出所。警察也听不明白她的意思。于是这个妇女就用笔和纸来写,这一下麻烦了,当时阶级斗争这根弦是紧绷着的,警察一看这些看不懂的符号,怀疑是特务密码。从这位妇女的包裹中,他们又找到不少这样的文字,警察解决不了,就把她和她的文字送到有关部门审查、鉴定。
经过一番折腾,人们才相信这个操着一口奇怪方言的妇女不大可能是敌特。但是她的这些文字实在是稀奇,送到文字研究部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也搞不明白。据说,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听说“女书”后,也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是女书第一次走出那个偏僻的地区,也第一次为外界所知。女书,这种以性别区分的文字,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很多人对此感到匪夷所思。40年来经过一些学者的探究、挖掘和宣传,目前女书终于作为文化遗产,浮现于世。
女书 会读会写还要唱
小岛只有6平方公里,现在已经通车了。岛上 派农家景象。农田村舍,老牛在不紧不慢地走着,鸡鸭四处溜达,非常田园自然,与一般农村没什么区别。想象不出这里的女人怎么那么斯文,怎么会创造出一种自己使用的文字?
先来到女书园,这是为给客人更集中地介绍女书而建。一进门就看见院子的影壁上歪歪斜斜的几个字,根本不认识,请教了身边的讲解员,她说这四个字是:江永女书。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基本上是天书。字体是歪斜的,右边高,左边低,如柳枝般飘逸,软绵绵的。从形象上看,确实有着浓厚的女人味。女书的文字形似汉字,但与汉字不同。其形体倾斜,略呈菱形。读的时候要从左到右念,这倒很符合中国古文的念法。
讲解员念的时候,用的也是当地方言,这话既不是湖南话,也不像广西话,这是只有当地人才能听懂的土话。这种土话只在当地流传,别说同来的长沙人,就是江永其他地方的人也根本听不懂。
我们先参观女书书画厅,这里展示着各种女书作品。多少年来,这里的女人们写了无数的女书,但遗憾的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因为一旦女子去世,她一辈子写的女书将要和她一起下葬。因为这些文字中寄托了她一辈子的女人情怀,也是最该随她而去的。
因为女书笔画很纤细,飞扬舒畅,当地妇女把它叫做“长脚文”,的确很形象。女书的笔画没有横竖,只有点、圈、撇、捺、折5种笔画。比汉字多了一种圈圈样的比划。
女书的书写款式与中国古代书法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通篇没有标点符号。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女红厅里陈列着扇子和一些日常刺绣等等,全是闺房用品。上面精致地写上漂亮的文字,可见女书不是用于长篇大论的,也不是正襟危坐的,而是小女子们随手随性而写的。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比如,今天受了婆婆的气,就把心中的不快写在小纸条上;今天孩子会走路了,就把高兴的心情记录在小扇子上;有姐妹要出嫁了,送她一副鞋垫,把祝福写在上面。
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女人们更喜欢把它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它的字型呈现弯曲细小的形状。
女子们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把它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上。她们把枯燥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她们在生活中要干农活,要养鸡养鸭和喂猪,但是她们擦去手上的污垢,静下心来,提笔就能写字。
更优美的是,女书文字绝大部分是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合辙押韵,文采绝对不输秀才。我们不得不感叹,这里的女人——也就是普通的乡村妇女,怎么会这么有文化呢?
女书是女人的率性文字,男人看不懂,可能也不屑一看女人的闺中把戏。这些文字直被男人们忽视着,但是它确是慰藉女人们孤独心灵的一剂妙药。
我想这文字应该来源于汉字,为了不想让男人看懂,又有别于汉字。男人再厉害,也读不懂她们的心呀。人常说,女人心,海底针。江永女子的心思更是缜密,发明了如此伟大的文字,她们的心思男人越发搞不懂了。
女书伟大,江永的女人更伟大。
女书园里有个女书学堂,可以教来参观的客人现场学习女书。这个课堂有点类似私塾,不同的是一般私塾供奉孔子的像,而这里供奉一个女先生的像。据说这是集美丽、德行和文采于一体的一位神仙,是当地妇女们的楷模和偶像,当然她肯定也是位能书会唱女书的老前辈了。
老师是位朴实的当地妇女,叫胡美月,她是女书的第三代传人。女书起源何时很难说了,有不少学者比较倾向于女书流传不过二三百年。
过去村里会女书的人不少,但是代代去世。而且很多人会女书,但是不会讲普通话,根本无法传播女书。之所以胡美月算第三代传人,是从传播的角度上讲,她能讲女书也能讲普通话。
黑板上早已经写好了四字女经,并有汉字一一对应。汉字的意思是
教儿聪明,娘边作女;笑不露齿,坐不摇身……这样的经与孔孟之道也非常接近。
我们排排坐,像小学生一样。胡老师站在黑板前一字字地指给我们练发声。有些字的发音都没法用汉语拼音标,因为汉字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发音,发音实在难以把握。女书表音不表意,胡老师给我们讲,一个字可以有很多意思,与不同文字组合出来的意思相差很远呢。
女书不光要能认会写,还要会唱,而且是用当地话唱。对般游客来说就比较难了。但是不要紧,跟着胡美月就能学会。
而学女书要先学当地土话,我们跟着胡老师学唱女书,像 儿童学唱歌谣一样,温和舒缓。中国古代文人的吟诗也应该是这样的吧,男人们已经把怎么吟诗忘记了,而女人们还记得唱自己的歌。
姐妹情最深
依照我的猜测,能创造出如此文字的地方,应该是文化气氛很浓,很重视读书与科举的。但是听当地人说,这里地处边陲,荒山野岭,在过去远离主流社会,当地人的读书功名心并不那么强烈,更相信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那么这样的地方如何能孕育出文字呢?
中原文化中,总是男人结义:而在这里的村子中,结交姐妹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姐妹越多,体现着一个女人的人缘和魅力,也是她受人尊重的标志之一。
村里人很讲究姐妹情谊,女人出嫁,村中的姐妹们为她送行。送的礼物都是些女红,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朝书”,相当于一个手工制作的小日记本,非常精美。
本子的前几页会写上姐妹们的祝福,后面留下的很多页,是让这个出嫁的女人记录今后日子的。嫁作他人妇,她将体会不同于姑娘时代的苦乐哀怨,而这些将会统统地记录在上面,因为她到了婆家无人可说,只有对这个小本本,如同对自己闺中密友倾诉。
各自结婚后,这些姐妹们的交往就靠写点文字来保持着,或者送上些信物,所以保留下来的女书文字一般都是写在纸、书、扇、巾等地方的。送件小礼物给姐妹,再在上面诉说一下衷肠和思念,或者交流一下生活小技巧等等。
有人把女书分出很多种类,有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形式。结交姐妹要写结交书;逢年过节要写慰问信;有了喜事要写祝贺信;有姐妹结婚了,要写哭嫁歌:有去世的,还要写祭文或祷神诗;教育子女,要写儿歌;闲着没事了,还要写写谜语和耍歌。有的还要把男人们读的唐诗宋词翻译过来学习。她们的生活诗情画意,大宅门中的大家闺秀也没有如此的礼节和情愫。
更难得的是传记体,有的女人把自己一生的故事写成传记,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字比较少见,而且往往是随女人逝世而埋葬了。
这里的女人是非常看重姐妹情谊的。在村子后面,有一处空地,每年农活不忙的时候,她们就到这空地上来“打平火”。“打平火”就是各家姐妹从家中拿来好吃的,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是她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聚会,也是女人之间的聚会,她们的情谊从小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老,甚至到死。她们对情谊的珍视绝不逊色于结拜了的大男人。
女书还能传多久
女孩子怎样学习女书呢?一般是妈妈教给女儿,或是家族里的女长辈教给女晚辈。只教女儿不教儿子。
女书就是靠这种自然传承,绵绵不断。几年前,老一辈的女书自然传人相继去世,女书的传承成了大问题。
听专家说,女书与壮侗语族是古代百越文字语言的“同源分化”,女书和所记录的土话与现在所称壮侗语族保留的古百越语言的词素、词和语法结构中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女书与汉语又“异源聚合”,从而形成了记录的是汉语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带的土话,土话中却明显地存在部分属壮侗语族的词素、词和语法结构。所以女书传人必须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外边的人学不来。
胡欣是第四代女书传人,今年才21岁,如果说女书老师胡美月身上还能看见些农民的影子,而她完全是个现代女青年了。她衣着时尚,普通话很好,看样子农活也不大能干了。她能读会写,更能唱女书。如她这样的青年,在这一带能有10来个吧,也是把女书传承下去的希望。
虽然她们还可以写,但是女书似乎已经失去它最初存在的意义了。新一代女书传人从小学汉字,不需要这种文字,照样可以表达自己。现在的女性不再需要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幽怨和喜悦。不论再如何传承,女书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而保留。
女书遗物散失严重,即使现存的女书中,还有许多没有破译的秘密。听说有个红艳女书馆,是由一名叫欧阳红艳的女子个人创办的。她痴迷女书20多年,一直学习研究江永女书。她是学美术的,除了学唱认读女书外,还学习女书书法。2001年,欧阳红艳主持编撰的《女书字典》问世,其中用汉语、英语互译,给人们认读女书打开了一扇“天窗”。
虽然现在各方都在努力拯救女书,但仅仅是拯救而已。作为种文化现象,女书还能真正传承多久,很难说了。
女书的发现缘自一个偶然
从长沙出发,向西南方向 直扎下去,就到了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江永上圩镇。从这里翻过一座小山就是桂林了,比去长沙都近。
在山谷深处,几股清凉的溪水汇成了潇江源头。在源头上方,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小岛。这里山清水秀,但又十分闭塞。从地形上看,晋美村基本上是孤岛,出入很不方便,与外界相当隔绝。如此远离都市的一个孤岛,但是世界闻名,因为这里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字——女书。
这种文字像汉字,又与汉字有很大区别,算是汉文异形字吧。只在妇女中流传使用,男人看不懂也不会。这种奇特的文字在江永县上圩乡及其邻近方圆不到百里的地方流传着,一代接一代。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世人至今不会知道这种奇怪而伟大的又字。
关于女书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40多年前,一位村里的妇女来到北京找儿子,当她一下火车,就被北京的繁华拥挤搞晕了头,她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她说的家乡话也没有人懂,在火车站折腾半天,被人们带到附近的派出所。警察也听不明白她的意思。于是这个妇女就用笔和纸来写,这一下麻烦了,当时阶级斗争这根弦是紧绷着的,警察一看这些看不懂的符号,怀疑是特务密码。从这位妇女的包裹中,他们又找到不少这样的文字,警察解决不了,就把她和她的文字送到有关部门审查、鉴定。
经过一番折腾,人们才相信这个操着一口奇怪方言的妇女不大可能是敌特。但是她的这些文字实在是稀奇,送到文字研究部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也搞不明白。据说,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听说“女书”后,也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是女书第一次走出那个偏僻的地区,也第一次为外界所知。女书,这种以性别区分的文字,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很多人对此感到匪夷所思。40年来经过一些学者的探究、挖掘和宣传,目前女书终于作为文化遗产,浮现于世。
女书 会读会写还要唱
小岛只有6平方公里,现在已经通车了。岛上 派农家景象。农田村舍,老牛在不紧不慢地走着,鸡鸭四处溜达,非常田园自然,与一般农村没什么区别。想象不出这里的女人怎么那么斯文,怎么会创造出一种自己使用的文字?
先来到女书园,这是为给客人更集中地介绍女书而建。一进门就看见院子的影壁上歪歪斜斜的几个字,根本不认识,请教了身边的讲解员,她说这四个字是:江永女书。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基本上是天书。字体是歪斜的,右边高,左边低,如柳枝般飘逸,软绵绵的。从形象上看,确实有着浓厚的女人味。女书的文字形似汉字,但与汉字不同。其形体倾斜,略呈菱形。读的时候要从左到右念,这倒很符合中国古文的念法。
讲解员念的时候,用的也是当地方言,这话既不是湖南话,也不像广西话,这是只有当地人才能听懂的土话。这种土话只在当地流传,别说同来的长沙人,就是江永其他地方的人也根本听不懂。
我们先参观女书书画厅,这里展示着各种女书作品。多少年来,这里的女人们写了无数的女书,但遗憾的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因为一旦女子去世,她一辈子写的女书将要和她一起下葬。因为这些文字中寄托了她一辈子的女人情怀,也是最该随她而去的。
因为女书笔画很纤细,飞扬舒畅,当地妇女把它叫做“长脚文”,的确很形象。女书的笔画没有横竖,只有点、圈、撇、捺、折5种笔画。比汉字多了一种圈圈样的比划。
女书的书写款式与中国古代书法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通篇没有标点符号。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女红厅里陈列着扇子和一些日常刺绣等等,全是闺房用品。上面精致地写上漂亮的文字,可见女书不是用于长篇大论的,也不是正襟危坐的,而是小女子们随手随性而写的。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比如,今天受了婆婆的气,就把心中的不快写在小纸条上;今天孩子会走路了,就把高兴的心情记录在小扇子上;有姐妹要出嫁了,送她一副鞋垫,把祝福写在上面。
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女人们更喜欢把它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它的字型呈现弯曲细小的形状。
女子们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把它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上。她们把枯燥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她们在生活中要干农活,要养鸡养鸭和喂猪,但是她们擦去手上的污垢,静下心来,提笔就能写字。
更优美的是,女书文字绝大部分是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合辙押韵,文采绝对不输秀才。我们不得不感叹,这里的女人——也就是普通的乡村妇女,怎么会这么有文化呢?
女书是女人的率性文字,男人看不懂,可能也不屑一看女人的闺中把戏。这些文字直被男人们忽视着,但是它确是慰藉女人们孤独心灵的一剂妙药。
我想这文字应该来源于汉字,为了不想让男人看懂,又有别于汉字。男人再厉害,也读不懂她们的心呀。人常说,女人心,海底针。江永女子的心思更是缜密,发明了如此伟大的文字,她们的心思男人越发搞不懂了。
女书伟大,江永的女人更伟大。
女书园里有个女书学堂,可以教来参观的客人现场学习女书。这个课堂有点类似私塾,不同的是一般私塾供奉孔子的像,而这里供奉一个女先生的像。据说这是集美丽、德行和文采于一体的一位神仙,是当地妇女们的楷模和偶像,当然她肯定也是位能书会唱女书的老前辈了。
老师是位朴实的当地妇女,叫胡美月,她是女书的第三代传人。女书起源何时很难说了,有不少学者比较倾向于女书流传不过二三百年。
过去村里会女书的人不少,但是代代去世。而且很多人会女书,但是不会讲普通话,根本无法传播女书。之所以胡美月算第三代传人,是从传播的角度上讲,她能讲女书也能讲普通话。
黑板上早已经写好了四字女经,并有汉字一一对应。汉字的意思是
教儿聪明,娘边作女;笑不露齿,坐不摇身……这样的经与孔孟之道也非常接近。
我们排排坐,像小学生一样。胡老师站在黑板前一字字地指给我们练发声。有些字的发音都没法用汉语拼音标,因为汉字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发音,发音实在难以把握。女书表音不表意,胡老师给我们讲,一个字可以有很多意思,与不同文字组合出来的意思相差很远呢。
女书不光要能认会写,还要会唱,而且是用当地话唱。对般游客来说就比较难了。但是不要紧,跟着胡美月就能学会。
而学女书要先学当地土话,我们跟着胡老师学唱女书,像 儿童学唱歌谣一样,温和舒缓。中国古代文人的吟诗也应该是这样的吧,男人们已经把怎么吟诗忘记了,而女人们还记得唱自己的歌。
姐妹情最深
依照我的猜测,能创造出如此文字的地方,应该是文化气氛很浓,很重视读书与科举的。但是听当地人说,这里地处边陲,荒山野岭,在过去远离主流社会,当地人的读书功名心并不那么强烈,更相信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
那么这样的地方如何能孕育出文字呢?
中原文化中,总是男人结义:而在这里的村子中,结交姐妹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姐妹越多,体现着一个女人的人缘和魅力,也是她受人尊重的标志之一。
村里人很讲究姐妹情谊,女人出嫁,村中的姐妹们为她送行。送的礼物都是些女红,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朝书”,相当于一个手工制作的小日记本,非常精美。
本子的前几页会写上姐妹们的祝福,后面留下的很多页,是让这个出嫁的女人记录今后日子的。嫁作他人妇,她将体会不同于姑娘时代的苦乐哀怨,而这些将会统统地记录在上面,因为她到了婆家无人可说,只有对这个小本本,如同对自己闺中密友倾诉。
各自结婚后,这些姐妹们的交往就靠写点文字来保持着,或者送上些信物,所以保留下来的女书文字一般都是写在纸、书、扇、巾等地方的。送件小礼物给姐妹,再在上面诉说一下衷肠和思念,或者交流一下生活小技巧等等。
有人把女书分出很多种类,有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形式。结交姐妹要写结交书;逢年过节要写慰问信;有了喜事要写祝贺信;有姐妹结婚了,要写哭嫁歌:有去世的,还要写祭文或祷神诗;教育子女,要写儿歌;闲着没事了,还要写写谜语和耍歌。有的还要把男人们读的唐诗宋词翻译过来学习。她们的生活诗情画意,大宅门中的大家闺秀也没有如此的礼节和情愫。
更难得的是传记体,有的女人把自己一生的故事写成传记,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字比较少见,而且往往是随女人逝世而埋葬了。
这里的女人是非常看重姐妹情谊的。在村子后面,有一处空地,每年农活不忙的时候,她们就到这空地上来“打平火”。“打平火”就是各家姐妹从家中拿来好吃的,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是她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聚会,也是女人之间的聚会,她们的情谊从小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老,甚至到死。她们对情谊的珍视绝不逊色于结拜了的大男人。
女书还能传多久
女孩子怎样学习女书呢?一般是妈妈教给女儿,或是家族里的女长辈教给女晚辈。只教女儿不教儿子。
女书就是靠这种自然传承,绵绵不断。几年前,老一辈的女书自然传人相继去世,女书的传承成了大问题。
听专家说,女书与壮侗语族是古代百越文字语言的“同源分化”,女书和所记录的土话与现在所称壮侗语族保留的古百越语言的词素、词和语法结构中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女书与汉语又“异源聚合”,从而形成了记录的是汉语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带的土话,土话中却明显地存在部分属壮侗语族的词素、词和语法结构。所以女书传人必须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外边的人学不来。
胡欣是第四代女书传人,今年才21岁,如果说女书老师胡美月身上还能看见些农民的影子,而她完全是个现代女青年了。她衣着时尚,普通话很好,看样子农活也不大能干了。她能读会写,更能唱女书。如她这样的青年,在这一带能有10来个吧,也是把女书传承下去的希望。
虽然她们还可以写,但是女书似乎已经失去它最初存在的意义了。新一代女书传人从小学汉字,不需要这种文字,照样可以表达自己。现在的女性不再需要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幽怨和喜悦。不论再如何传承,女书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而保留。
女书遗物散失严重,即使现存的女书中,还有许多没有破译的秘密。听说有个红艳女书馆,是由一名叫欧阳红艳的女子个人创办的。她痴迷女书20多年,一直学习研究江永女书。她是学美术的,除了学唱认读女书外,还学习女书书法。2001年,欧阳红艳主持编撰的《女书字典》问世,其中用汉语、英语互译,给人们认读女书打开了一扇“天窗”。
虽然现在各方都在努力拯救女书,但仅仅是拯救而已。作为种文化现象,女书还能真正传承多久,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