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存的刘少奇亲笔信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在土改时,被由各级领导组成的工作队定为半地主。工作队走后,乡政府复定为地主,性质不同了,还把我也划作地主份子。我困惑。1951年2月27日我带着许多疑问和不解给刘少奇同志去了一信(用纵28公分、横38公分红丝栏毛边纸信笺,毛笔直写),叙述了家庭情况,介绍了父亲经济状况,详细说明父亲买田以及收租情况,并询问父亲是否合乎半地主成份,要求指示。3月8日收到回信(直式,中有红框的普通素面信封,毛笔书写,左下角有一刘字)。我喜出望外,又大失所望。原来寄去的信连信封一起退回来了;正在气馁时,忽然眼前一亮,在原信笺上端有刘少奇用毛笔书写的批示:“你父亲劳动种田很少,出租田亦多亩,收租应不少,生活当在中农以上,定为半地主应是不错的。你的成份还是商店职员。刘少奇 三月五日”
  我惊喜若狂,于是在报纸上寻找刘少奇的签名,确认亲笔无疑。我问母亲:“中央首长,怎能听我一面之词就果断作出批示?”母亲回答很辩证:“批示植根于事实。你如说假话,总瞒不过本土群众,一经揭穿,罪责自负,批示又有何用?这正是首长的睿智。”结果,母亲不愿公开此信,一直秘而不宣由我保存。此信从写信到批示,相隔只5天(除写信和批示的当天),从邮戳看,上通下达,也只有9天。办事效率之高,旷古未闻。
  我经历的这件事足以说明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一切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他文献
贵刊2011年第二期刊载了本人堂兄傅锡宝的文章《蒋介石劫运珠宝赴台未遂内情》一文,十分感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傅锡宝从一些报刊文摘上看到有蒋经国著书披露一箱珠宝运台未遂的转载文章。发觉除珠宝数量、价值有较大差错外,重要的是对未被运走的原因没有交待,整个事件不完整、不清晰。因为他在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这批珠宝,并担任苏浙皖区敌伪财产处理局遵纪守法产组保管科长,直接参与了整个事件,最有发言权。于是
目的 了解病人就诊需求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方法 专人对30个门诊工作日病人所咨询的内容进行归类汇总分析.结果 咨询方位类11 403人次占46.65%,费用类8 996人次占36.80%,信息类3 031人次占12.40%,服务类991人次占4.05%,投诉类25人次占0.10%.结论 医院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应与病人需求更加匹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前清秀才苏局仙之孙苏永祁先生曾向我询问当年参演爱国主义历史话剧《苏武牧羊》的情形。回忆前尘,已五六十年的往事了。  此剧约演出于1939年—1940年间,我本存有演出资料如油印的剧本、照片、报刊介绍等,惜一切毁于“文革”。当时正处于敌伪高压、民怨极深的时代,《苏武牧羊》这一不知名作者的歌声,唱遍沪地大街小巷,妇孺皆能随口唱来。我当年二十左右,应友人相约排演话剧《苏武牧羊》
2009年,中国文化界失去了好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如任继愈、季羡林、钱学森。这一年的11月,戏剧界也失去了杰出的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马少波先生。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这样评价马少波:“身历烽火路,笔开艺苑春,关田两汉后,今马又一人”。“关”、“田”指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和当代戏剧家田汉,马即指马少波。著名戏剧家黄宗江则戏称马少波为“当代大剧痴”。    戎马倥偬度半生    马少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