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听、懂、记、练、巧等五方面对如何学好物理做了浅析,力求初步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关键词】物理学习方法听懂记练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7-01
的血细胞数量就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但事实上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而且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说明骨髓里肯定有可以产生新的血细胞的细胞,那这是什么细胞呢?通过这样的交流,很自然地引入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在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发一些“思考与交流”的内容,可以把教材中某些直接给出结论的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交流的习惯,掌握交流的方法,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学生思维特点的交流方法
课堂讨论是促进交流的途径之一,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等合理地选择讨论的话题并提出要求。
在人教版的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比如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栏目,根据内容提供了知识背景、图片和问题,在课文内也有思考、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栏目,可为教师选择讨论话题提供良好的范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状况有选择地应用。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问题探讨3,问“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学生因不知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而无法顺利完成讨论,这个问题可用来设疑作课堂引入,等学完这一节后学生就明白了,就不必再讨论这个问题了。
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了解了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等知识后,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将模型示意图画出来,通过展示、分析和比较,学生充分讨论,把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将随时生成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会更有利于学生关心自己的观点怎样被评价。通过交流,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并使新旧知识衔接,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史的“重演”让交流成为培养思维的载体
生物科学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例如必修Ⅰ关于“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史,从描述性研究到对照实验研究,展示了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否定的否定中不断修正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根据认知结构理论,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有利于新概念的形成,即思维的连贯性将有利于概念的更新。科学史通过时间先后和前后事件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而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基于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什么精密的仪器或设备来研究光合作用,科学家通过非常巧妙的实验设计实现了突破,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绝佳素材。光合作用科学史的科学实验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梯度,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像科学探究一样,通过不断修正思维的不足,获得新的认知。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教材介绍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四个科学史料,完整性有所欠缺,可将教材内容按年份调整: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公元前)→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1648年)→普里斯特利实验(1771年)→萨克斯实验(1864年)→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鲁宾和卡门实验(1939年)→学生讨论得出光合作用过程的总反应式。通过这样的处理,各事件之间的连贯性就更强了,更有利于“光合作用”及“科学探究”等概念的形成。
教学美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学生完美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类群,从类群到整个生物圈,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各样的美——对称美、韵律美、色彩美、线条美;兽性的美、理性的美;斗争的美、和谐的美;甚至是生存之美、死亡之美。可以说,在生物知识的海洋里,在生物课堂上,简直是美不胜收,而生物课上的教学美,就是要让学生在摄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
一、对称之美
对称的科学概念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对称又分结构对称、功能对称、装饰对称等。对称往往意味着匀称、均衡。有研究者声称,喜欢对称美是全球通用的“审美法则”,“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对称的例子在生物界比比皆是。比如,人体既有结构上的对称性,也有功能上的对称性,人体具有左右结构的对称美,功能对称则是在结构对称的基础上叠加的功能,如左右眼视物产生的立体感和距离感,左右耳接收声波的振荡,使人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周围环境做出准确判断。蝴蝶翅膀也同样具有这种结构与功能上的对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数目为偶数——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然后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并分离等特有现象,这也是一种微观的对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甚至连细胞结构都没有的地球上最简单的生物之一——病毒,其结构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美的例子在生物界里不胜枚举,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对称是动物生存的需要,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越是高等的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对称性往往就越明显。这种对称之美,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刻意描绘,只需在知识点教学中顺带地稍加提点,学生便可轻易地感觉得到,并产的方式排列起来。” 他与克里克等人共同创立的这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意义上的美和真的统一。
【关键词】物理学习方法听懂记练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7-01
的血细胞数量就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但事实上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而且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说明骨髓里肯定有可以产生新的血细胞的细胞,那这是什么细胞呢?通过这样的交流,很自然地引入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在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发一些“思考与交流”的内容,可以把教材中某些直接给出结论的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交流的习惯,掌握交流的方法,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学生思维特点的交流方法
课堂讨论是促进交流的途径之一,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等合理地选择讨论的话题并提出要求。
在人教版的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比如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栏目,根据内容提供了知识背景、图片和问题,在课文内也有思考、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栏目,可为教师选择讨论话题提供良好的范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状况有选择地应用。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问题探讨3,问“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学生因不知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而无法顺利完成讨论,这个问题可用来设疑作课堂引入,等学完这一节后学生就明白了,就不必再讨论这个问题了。
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了解了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等知识后,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将模型示意图画出来,通过展示、分析和比较,学生充分讨论,把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为教学资源,将随时生成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会更有利于学生关心自己的观点怎样被评价。通过交流,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并使新旧知识衔接,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史的“重演”让交流成为培养思维的载体
生物科学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例如必修Ⅰ关于“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史,从描述性研究到对照实验研究,展示了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否定的否定中不断修正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根据认知结构理论,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有利于新概念的形成,即思维的连贯性将有利于概念的更新。科学史通过时间先后和前后事件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而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基于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什么精密的仪器或设备来研究光合作用,科学家通过非常巧妙的实验设计实现了突破,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绝佳素材。光合作用科学史的科学实验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梯度,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像科学探究一样,通过不断修正思维的不足,获得新的认知。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教材介绍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四个科学史料,完整性有所欠缺,可将教材内容按年份调整: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公元前)→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1648年)→普里斯特利实验(1771年)→萨克斯实验(1864年)→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鲁宾和卡门实验(1939年)→学生讨论得出光合作用过程的总反应式。通过这样的处理,各事件之间的连贯性就更强了,更有利于“光合作用”及“科学探究”等概念的形成。
教学美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学生完美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类群,从类群到整个生物圈,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各样的美——对称美、韵律美、色彩美、线条美;兽性的美、理性的美;斗争的美、和谐的美;甚至是生存之美、死亡之美。可以说,在生物知识的海洋里,在生物课堂上,简直是美不胜收,而生物课上的教学美,就是要让学生在摄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
一、对称之美
对称的科学概念是: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对称又分结构对称、功能对称、装饰对称等。对称往往意味着匀称、均衡。有研究者声称,喜欢对称美是全球通用的“审美法则”,“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对称的例子在生物界比比皆是。比如,人体既有结构上的对称性,也有功能上的对称性,人体具有左右结构的对称美,功能对称则是在结构对称的基础上叠加的功能,如左右眼视物产生的立体感和距离感,左右耳接收声波的振荡,使人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周围环境做出准确判断。蝴蝶翅膀也同样具有这种结构与功能上的对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数目为偶数——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然后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并分离等特有现象,这也是一种微观的对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甚至连细胞结构都没有的地球上最简单的生物之一——病毒,其结构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美的例子在生物界里不胜枚举,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对称是动物生存的需要,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越是高等的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对称性往往就越明显。这种对称之美,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刻意描绘,只需在知识点教学中顺带地稍加提点,学生便可轻易地感觉得到,并产的方式排列起来。” 他与克里克等人共同创立的这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意义上的美和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