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片面倾向,把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数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数学史;不仅应熟悉普通心理学,而且应尽可能熟悉一些创造心理学,这样,教师就更加知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去发现和创造的热情。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数学教师的使命是崇高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一、 数学教学应当是发现式而不是注入式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对发现与创造产生兴趣,并试着去发现与创造。引导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能仅仅教学生如何分析“已知”、“求证”,然后叫他去练习“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虽然不能像数学家那样去发明创造,但是,数学中问题的解决、定理的发现,其过程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的创造性数学学习活动,可掌握创造的策略,并将这些创造策略迁移到其他的实践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接受的实际过程,不注意数学创造的实际过程,将会是有害的,势必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损他们的创造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要进行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是学生考老师。”学生一听,马上就进入了兴奋状态。教师说:“你们只要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马上告诉你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第一次经历考老师,一个个跃跃欲试。当然这只是把学生带进了数学宫殿的大门,真理在里面,有待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去努力获取。布鲁纳说过:发现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没有发现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把数学知识有趣的方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乐于思考的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过程。
1.引探准备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学生的意见,注意数学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知识,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引探过程
注意展示引探过程,积极地利用猜想、验证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体现知识,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利用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利于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3.引探总结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总结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互相交流看法、信息,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启发学生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用比较准确精炼的语言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4.引探实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需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如一年级教学数的加、减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实践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其理解并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实践的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考虑到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枯燥记忆,势必产生逆反心理,我就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拍手对数”,以游戏的形式教学,无形之中学生学习了数的组成,同时也使数的学习充满了情趣。其实生活充满情趣,处处都有数学,只要将数学与生活体现联系一起,让学生动手多去实践,就能真正实现学数学,人人爱数学的目标。
二、数学教学要大胆地去猜想
有和没有这一教学环节,效果是极不一样的,千万不可对猜想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有时虽然猜错了,却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逻辑与直觉统一,具体与抽象统一,猜想与严格论证统一,体现这些精神的数学才是比较完美的数学。这样教数学才能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才能真正完成开发学生智力的使命。在低年级教学中,当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如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只粗心的猴子,手里拎着一只篮子,里面有10个桃子,篮子里有一个个小洞,一边跑桃子一边掉,让学生随意猜想,当猴子回到家时,篮子里可能有几个桃子?学生会说“掉1个,剩9个,掉2个,剩8个……”这时再启发,会出现“先掉1个、再掉2个,还剩7个”的连减思路。
三、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权,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创造能力,反之,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想、不敢猜,即使想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想讲、不敢讲。教师应从传统的“统治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走进课程的引领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童心”对“童心”,以学生为朋友,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还要为他们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因为这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勤奋能使你的智慧、你的潜能焕发出来。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每天交好运,我们更要让学生明白:有坚强毅力的学生运气不会很坏,只要努力定会成功。其实说透彻点就是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错是自然的、正常的、必然的。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意义。不轻易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数学是生动而鲜活的,只有结合学生心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地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陶行知提出的“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融洽的乐园中愉快学习。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数学教师的使命是崇高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一、 数学教学应当是发现式而不是注入式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对发现与创造产生兴趣,并试着去发现与创造。引导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能仅仅教学生如何分析“已知”、“求证”,然后叫他去练习“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虽然不能像数学家那样去发明创造,但是,数学中问题的解决、定理的发现,其过程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的创造性数学学习活动,可掌握创造的策略,并将这些创造策略迁移到其他的实践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接受的实际过程,不注意数学创造的实际过程,将会是有害的,势必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损他们的创造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要进行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是学生考老师。”学生一听,马上就进入了兴奋状态。教师说:“你们只要说出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马上告诉你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第一次经历考老师,一个个跃跃欲试。当然这只是把学生带进了数学宫殿的大门,真理在里面,有待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去努力获取。布鲁纳说过:发现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没有发现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把数学知识有趣的方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乐于思考的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过程。
1.引探准备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学生的意见,注意数学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知识,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引探过程
注意展示引探过程,积极地利用猜想、验证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体现知识,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利用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利于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3.引探总结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总结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互相交流看法、信息,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启发学生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用比较准确精炼的语言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4.引探实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自己的心理需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如一年级教学数的加、减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实践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其理解并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实践的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考虑到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枯燥记忆,势必产生逆反心理,我就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拍手对数”,以游戏的形式教学,无形之中学生学习了数的组成,同时也使数的学习充满了情趣。其实生活充满情趣,处处都有数学,只要将数学与生活体现联系一起,让学生动手多去实践,就能真正实现学数学,人人爱数学的目标。
二、数学教学要大胆地去猜想
有和没有这一教学环节,效果是极不一样的,千万不可对猜想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有时虽然猜错了,却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逻辑与直觉统一,具体与抽象统一,猜想与严格论证统一,体现这些精神的数学才是比较完美的数学。这样教数学才能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才能真正完成开发学生智力的使命。在低年级教学中,当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如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只粗心的猴子,手里拎着一只篮子,里面有10个桃子,篮子里有一个个小洞,一边跑桃子一边掉,让学生随意猜想,当猴子回到家时,篮子里可能有几个桃子?学生会说“掉1个,剩9个,掉2个,剩8个……”这时再启发,会出现“先掉1个、再掉2个,还剩7个”的连减思路。
三、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权,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创造能力,反之,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想、不敢猜,即使想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想讲、不敢讲。教师应从传统的“统治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走进课程的引领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童心”对“童心”,以学生为朋友,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还要为他们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因为这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勤奋能使你的智慧、你的潜能焕发出来。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每天交好运,我们更要让学生明白:有坚强毅力的学生运气不会很坏,只要努力定会成功。其实说透彻点就是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错是自然的、正常的、必然的。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意义。不轻易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数学是生动而鲜活的,只有结合学生心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地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陶行知提出的“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融洽的乐园中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