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角:亨利·戴维·梭罗
神奇咒语:大自然并不发问,发问的是我们人类,而它也不作回答。它早就有了决断了。
行动故事:
1. 情牵大自然
梭罗在进哈佛大学时,差点儿没通过入学考试,毕业时也不过是个中等生。暑假里,他和一位大学好友住在马萨诸塞州林肯市茀灵特湖边的一座棚屋里,之后他跟随父亲推销铅笔,去了一趟纽约。在校时参加一个关于“当代商业精神”的辩论会,他提交的论文中对自然之美赞赏有加,昭示了以后的人生兴趣和作品主题。1837年8月他从哈佛大学毕业,那年他20岁。
2. 坚持记日记
梭罗毕业后在康科德中心学校教书,年薪500美元以上,可以宽绰地过一份中产阶级的生活。他认识了一些杰出的“超验主义者”,如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等人,加深了对人与大自然的思考。他开始坚持记日记,之后的25年里大约写了200万字。他还在家里的铅笔制造业务中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技术革新,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便利,到处查找硬铅笔芯(石墨)的制作方法,从而发明了一种更好地研磨石墨的办法。
3. 湖边的木屋
梭罗向往在大自然过一种观察、阅读和思考的生活。爱默生在瓦尔登湖畔买了一块地,允许他去居住。1845年,28岁的梭罗带着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他自封为“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记录观察和思想笔记。他写道:“有时我看着一对鹞鹰在高空中盘旋,一上一下,一近一远,好像它们是我自己的思想的化身。”“当我的锄头叮当地打在石头上,音乐之声传到了树林和天空中,我的劳役有了这样的伴奏,立刻生产了无法计量的收获。我所种的不是豆子,也不是我在种豆。”他的笔记经过七次修改,1854年出版,就是著名的《瓦尔登湖》。1862年5月,梭罗死于晚期肺结核,年仅45岁。
惊喜收获:
梭罗是美国19世纪最广为人知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被人们作为优美的散文和自然哲学的著作来阅读。
主持人语:
梭罗表现出对实际工作的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勘测了康科德的许多土地,进行了好几项铅笔制作方法的技术革新,还帮助家里修建了两所房子,两度为爱默生作了很长时间的管家。但他向往回归大自然,过简单质朴的生活。他交友广泛,终生致力于正义的事业,对社会现状一直倍加关注。他旅游、演讲、观察自然景观。他极力主张简化生活中的人为因素,主张人们根据自然的原则去做事,要常常反省自己。“简单、独立、大度、信任”是梭罗用来形容哲学家的词。
(栏目责编:邓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