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高校教师适应形势的培训与提升、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多样化及健全机制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指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旨在为高校可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全面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八一农垦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98-02
Reflection on Academic 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ing Ruiyong et al.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Based on education mode of academic graduate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training and promotion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adapting to the situation,diversification of academic graduat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graduate,optimal methods of cultivating mode of academic graduate were pointed ou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raining comprehensive high-level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Academic graduate;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后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我国自1991年开始对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主旨是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强的研究生[1-2],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研发等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科研机构及高校人员相对饱和,学术型研究生就业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3]。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引入,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调研及推广应用对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时,应加大改革力度,在立足本地优势,培养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研究思路、写作能力的同时,需挖掘研究生创新的潜力,紧密结合企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选题到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及答辩,实行“双师制”,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地方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培养实用型人才。然而,要使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真正落实,需要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 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全面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优势,就研究生某些专业进行产学研培养模式。攻读研究生是在短期内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全方位训练的过程,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教育厅根据企业地区优势设立了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这些基金项目的设立旨在培养研究生结合研究生调查情况的同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部进行了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发现,校外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执行过程中拥有校外导师的研究生比例过低,23%硕士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20.4%博士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这些数据显示出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资源仍未满足研究生的实践需要,有待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力度。应从研究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考核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
2 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间沟通与交流
研究生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导师能指导研究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应加强与企业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氛围。就企业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提升效益的同时,可形成校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校企攻关时,学术型研究生参与项目,对工艺流程、人员配置、环境及技术难点的突破跟踪调研,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参与项目执行过程,解决项目中的难点,既可锻炼研究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也使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得到执行;长期校企的合作既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高校教师与企业沟通过程中,既可提供学校一些研究生培养基地,也可提供企业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为培养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需要校方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把企业作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实习基地[4]、使双导师制得以实施[5]。这些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维系需要通过科研项目或人才输送等不同形式进行长期稳定地维护,才能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是建立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科研动机、态度及思维直接影响科研产出。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动机强而持续,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期间研究生必须要有良师指导和密切的师生沟通过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亦可导师团队进行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导师团队[6]。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高校主动与地方企业对接需求,加快研究生培养服务外包,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大力培养富有创新创业人才,职业教育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将更加协调。 3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多样化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从教学、科研及思想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同时也体现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多样性。在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可增设实践环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前沿技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聘请专家讲授、研究生工厂实践实习增加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机会、企业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合作更加直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科研课题同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自主完成科研课题。李祖超和张丽[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参与科研实践、参与的深度、广度及动机影响着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增强科研实践参与的多样性、系统性及内在性。因此,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可多种途径实现,如适当增加研究生实践课程比例,缩小研究生必修课程比例、尽可能多地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供研究生选择性地实践实习、参与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增加参与行业动态相关的学术论坛的机会、研究生自主研发项目等等。科研实践活动形式亦可多样,如调查、实践、实习、实验等实践性科研活动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专著和论文撰写等理论型活动,针对不同研究生专业可设置一些科研实践活动及理论性活动,以加强校企间人才的无缝对接。
4 健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考核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选题方面主要侧重于应用性内容较多。因此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时应考虑到短期内研究生需适应环境,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论证等。在研究生入学后修学分时,研究生实践所修学分可适当增加,如调查、实习等形式既可修学分、亦可进行适应企业环境;参与学术会议或做分会报告的次数可以纳入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学分;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或行业的前沿领域。在企业选题中,一些内容可能涉及至企业的机密,在研究生毕业考核时,可以各类专利、鉴定品种等形式进行保护,如工艺改良、新种鉴定、实用新型专利等等,以保证各种类型研究生毕业。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实践绩效纳入考核内容,如参与或主持课题的数目、申请书或专利的撰写质量与数量、发表文章的质量与数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如地方政策的落实、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合作的激励机制、师生间沟通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多样性、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的健全等等。从学校、企业及师生本身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使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04-109.
[2]袁本涛,王顶明,刘帆.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53-58.
[3]徐亚清,宋敏,翟亚军. 新形势下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障碍及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7):7-11.
[4]郭永霞,梁春英.现代化大农业研究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4:69-71.
[5]郭永霞,田恩铭,阮洪生. 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体系中的“双导师”制度运行的影响要素[J].高等农业教育,2014-5,5:91-93.
[6]王伟东,晏磊,王彦杰,等.以社区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探索[J].大学教育,2013,12:18-20,36.
[7]张玉满.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J].教育教学研究,2006,21(4):59-61.
[8]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60-67.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八一农垦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98-02
Reflection on Academic 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ing Ruiyong et al.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Based on education mode of academic graduate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training and promotion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adapting to the situation,diversification of academic graduat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graduate,optimal methods of cultivating mode of academic graduate were pointed ou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raining comprehensive high-level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Academic graduate;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后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我国自1991年开始对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主旨是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强的研究生[1-2],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研发等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我国科研机构及高校人员相对饱和,学术型研究生就业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3]。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引入,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调研及推广应用对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时,应加大改革力度,在立足本地优势,培养研究生的操作技能、研究思路、写作能力的同时,需挖掘研究生创新的潜力,紧密结合企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选题到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及答辩,实行“双师制”,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地方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培养实用型人才。然而,要使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真正落实,需要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 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全面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优势,就研究生某些专业进行产学研培养模式。攻读研究生是在短期内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全方位训练的过程,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教育厅根据企业地区优势设立了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这些基金项目的设立旨在培养研究生结合研究生调查情况的同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部进行了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发现,校外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执行过程中拥有校外导师的研究生比例过低,23%硕士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20.4%博士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这些数据显示出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资源仍未满足研究生的实践需要,有待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力度。应从研究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考核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
2 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间沟通与交流
研究生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导师能指导研究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应加强与企业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氛围。就企业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提升效益的同时,可形成校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校企攻关时,学术型研究生参与项目,对工艺流程、人员配置、环境及技术难点的突破跟踪调研,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参与项目执行过程,解决项目中的难点,既可锻炼研究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也使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得到执行;长期校企的合作既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高校教师与企业沟通过程中,既可提供学校一些研究生培养基地,也可提供企业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为培养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需要校方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把企业作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实习基地[4]、使双导师制得以实施[5]。这些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维系需要通过科研项目或人才输送等不同形式进行长期稳定地维护,才能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是建立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科研动机、态度及思维直接影响科研产出。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动机强而持续,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期间研究生必须要有良师指导和密切的师生沟通过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亦可导师团队进行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导师团队[6]。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高校主动与地方企业对接需求,加快研究生培养服务外包,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大力培养富有创新创业人才,职业教育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将更加协调。 3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多样化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从教学、科研及思想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同时也体现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多样性。在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可增设实践环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前沿技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聘请专家讲授、研究生工厂实践实习增加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机会、企业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合作更加直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科研课题同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自主完成科研课题。李祖超和张丽[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参与科研实践、参与的深度、广度及动机影响着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增强科研实践参与的多样性、系统性及内在性。因此,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可多种途径实现,如适当增加研究生实践课程比例,缩小研究生必修课程比例、尽可能多地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供研究生选择性地实践实习、参与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增加参与行业动态相关的学术论坛的机会、研究生自主研发项目等等。科研实践活动形式亦可多样,如调查、实践、实习、实验等实践性科研活动及学术报告、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专著和论文撰写等理论型活动,针对不同研究生专业可设置一些科研实践活动及理论性活动,以加强校企间人才的无缝对接。
4 健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考核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选题方面主要侧重于应用性内容较多。因此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时应考虑到短期内研究生需适应环境,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论证等。在研究生入学后修学分时,研究生实践所修学分可适当增加,如调查、实习等形式既可修学分、亦可进行适应企业环境;参与学术会议或做分会报告的次数可以纳入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学分;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或行业的前沿领域。在企业选题中,一些内容可能涉及至企业的机密,在研究生毕业考核时,可以各类专利、鉴定品种等形式进行保护,如工艺改良、新种鉴定、实用新型专利等等,以保证各种类型研究生毕业。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实践绩效纳入考核内容,如参与或主持课题的数目、申请书或专利的撰写质量与数量、发表文章的质量与数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如地方政策的落实、研究生导师与企业合作的激励机制、师生间沟通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多样性、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的健全等等。从学校、企业及师生本身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使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04-109.
[2]袁本涛,王顶明,刘帆.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53-58.
[3]徐亚清,宋敏,翟亚军. 新形势下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障碍及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7):7-11.
[4]郭永霞,梁春英.现代化大农业研究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4:69-71.
[5]郭永霞,田恩铭,阮洪生. 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体系中的“双导师”制度运行的影响要素[J].高等农业教育,2014-5,5:91-93.
[6]王伟东,晏磊,王彦杰,等.以社区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探索[J].大学教育,2013,12:18-20,36.
[7]张玉满.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J].教育教学研究,2006,21(4):59-61.
[8]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60-67.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