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分析的漏斗车侧支撑结构稳定性研究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so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出口阿根廷K75-ARG型漏斗车端部侧支撑组成在首次试验的顶车工况时出现大变形问题,分析变形原因,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端部侧支撑组成在顶车工况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第三方试验验证。
  关键词:漏斗车;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U27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5-0049-02
  0  引言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于2015年为阿根廷铁路设计制造了K75-ARG型漏斗车(以下简称“漏斗车”),该车车体钢结构静强度和刚度满足TB/T 1335-1996《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实验鉴定规范》。样车首次静强度试验中,顶车工况出现了端墙两侧的侧支撑组成变形较大问题(如图1所示),该区域的最大等效应力较小,是典型的小应力区产生大变形现象,即局部结构出现了失稳破坏。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屈曲分析模块,对上述问题进行仿真再现,并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1  屈曲分析概述
  屈曲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结构开始变得不稳定时的临界载荷和屈曲模態形状的技术。包括线性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线性屈曲分析又称为特征值屈曲分析。
  线性屈曲分析用于预测一个理想弹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分叉点),该方法相当于教科书里的弹性屈曲分析方法。但是,初始缺陷和非线性使得很多实际结构都不是在其理论弹性屈曲强度处发生屈曲。因此,特征值屈曲分析经常得出非保守结果,通常不能用于实际的工程分析。
  非线性屈曲分析是一种典型而且重要的几何非线性分析,常用于对实际结构的设计或计算。模型中可以包括诸如初始塑性、缺陷、大变形响应等特征,该方法用一种逐渐增加载荷的非线性静力分析技术来求得使结构开始变得不稳定时的临界载荷。
  2  仿真分析及结构优化
  2.1 原方案有限元分析
  该漏斗车车体为钢板整体焊接结构,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顶车工况下的屈曲分析,作用在模型上的载荷有车体自重、载重75t、顶车载荷。在线性屈曲分析过程中,如某些荷载是常数(如自重荷载),而其他荷载是可变的(如外荷载),则必须要确保从常数荷载得到的刚度,在特征值求解时不被缩放。为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策略,采用在特征解上迭代,调整可变荷载,直到特征值变成1.0(或接近1.0,即允许一些收敛容差),用这种迭代方法来得到最终外载荷就是临界屈曲载荷。原方案线性屈曲分析时,逐步调节施加的顶车载荷,使特征值接近1(如图2所示),计算出临界载荷为33.6t,小于试验时顶车垫板上施加的43.14t。
  2.2 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原方案考虑到标记涂打的位置以及牵引梁段的风制动装置、卸货控制系统的布置空间,将端墙设计成新型的板柱-立板结构,侧支撑组成由侧立板(5mm)和封板组成T型结构,侧立板内侧面焊有封闭三角形补强边框,侧支撑组成仅靠几条角接焊缝与车体焊接。顶车工况试验时,侧支撑组成直接承受来自顶车垫板试验载荷,将形成两端受压的薄板结构,容易导致结构失稳。加强方案在两侧的侧支撑处组焊一根连接端横带与枕梁上盖板的斜撑(如图3所示),使顶车载荷通过新增的斜撑传递到端横带,进而整个端墙结构承受顶车载荷作用。
  2.3 加强方案有限元分析
  加强方案线性屈曲分析时,计算得出加强方案屈曲临界载荷为51.2t,对加强方案进行了非线性屈曲分析。采用弧长法,施加线性屈曲分析的临界载荷作为给定载荷,并绘制出屈曲点沿车体横向的变形曲线(如图4所示),计算出临界载荷为46.6t,大于试验载荷43.15t。
  3  试验验证
  2015年8月,第三方试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试验室)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产品性能实验室完成了该漏斗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所有测点的顶车合成应力均小于所用材料的屈服极限,顶车位及其附近结构无永久变形,顶车工况顺利通过试验验证。
  4  结论
  本文以出口阿根廷K75-ARG型漏斗车静强度试验中出现的侧支撑外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出现外胀的原因。采用ANSYS软件完成了顶车工况的线性和非线性屈曲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失稳问题的技术措施,算结果表明:加强方案的侧支撑临界屈曲载荷远大于顶车工况的顶车载荷。第三方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措施圆满的解决了侧支撑组成的失稳失效问题。通过本文研究表明,有大面积薄板结构的车体设计时,应进行按相关标准的各工况线性屈曲分析,对于其临界载荷值接近标准规定的试验值时(约为1.2倍),应进行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屈曲分析,以便在有限的研发周期里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阿根廷25t轴重宽轨矿石漏斗车车体结构静强度分析报告[R].2015.
  [2]范章,左树春.碟形封头在外压作用下的屈曲分析[J].压力容器,2013,31(1):34-39.
  [3]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重点实验室.K75-ARG型矿石漏斗车车体检测报告[R].2015.
  [4]严隽髦,付茂海.车辆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的燃烧室结构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通过ESC试验循环和稳态满载测试确定了满足要求的燃烧室匹配方案。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on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Thr
摘要:为指导陶瓷/纤维层间混杂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于ABAQUS/Explicit建立其弹体冲击数值模型,分析弹体速度、加速度、能量变化以及复合材料的应力分布和损伤过程,揭示抗冲击机理。结果表明:0~3μs弹体速度急剧下降,加速度急剧上升;0~14μs陶瓷阻止弹体,弹体能量损耗;随后,纤维对弹体起吸能作用,弹体速度平稳下降,加速度大幅度下降且处于波动状态。甲板上应力沿X、Y方向对称分布;0~14μ
摘要:“汽车座椅”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驾乘人员乘车时乘坐,是汽车的必备配置。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座椅是被动安全的守护者,应保证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座椅的安全性能应满足中国强制认证、座椅相关的标准和整车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国外销售的车辆,还应满足相应国家的强制认证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座椅的关键零部件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管控好座椅的零部件的质量,整椅能满足相关的标准,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现有配置条件下对某柴油机降低烟度的优化过程,依托燃烧分析仪等先进的试验测试设备及内燃机基础理论知识,由果及因分析出烟度降低的根本原因。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optimizing process of diesel prototype smoke value reduction with some configurations i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控制的能量管理方法。首先以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为例,建构车辆及多动力源的数学模型,而后,采用分层混杂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能量管理的分层优化,上层采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优化分配发动机、电机的转矩;利用混合整数二次规划算法优化控制变速器转动;最后,以NEDC、UDDS、LA92、WLTC标准循环工况为例,基于电池SOD优化、燃油经济性、计算效率为评价指标,对分层
摘要:数控机床在加工商用车减速器壳时,在不改变设备、夹具、刀具、程序、切削参数等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外加的ACM自适应系统实现提升加工效率、节约电能消耗的目的。  关键词:自适应系统;提效;节能   中图分类号:U4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5-0023-03  1 项目背景  减速器壳是商
摘要:本文针对某48V微混车辆钥匙起动过程出现的严重起动敲击问题,进行了整车NVH测试,识别出起动敲击的产生机理为钥匙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点火时刻转速的剧烈上冲与48V新结构双向张紧器匹配不当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48V前端轮系相匹配的“点火提前角梯度优化”起动策略。采用该策略后,钥匙起动过程中第一次点火后发动机上冲转速由940rpm降低至700rpm,起动过程更加平顺,摇臂敲击加速度减小50%,
摘要:曲轴是往复式液压隔膜泵动力端受力最复杂的零件,研究其可靠性对往复式液压隔膜安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Pro/E三维软件建立了隔膜泵的三维实体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曲轴的应力和变形进行了校核。研究结果表明,该曲轴设计满足工作要求,可对大功率的三缸单作用往复式液压隔膜曲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Abstract: Because the cr
摘要:在车漆涂料生产部门中,车身车漆喷涂的色差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车身色差一直是重要的问题。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对于车身油漆颜色部分的要求越加严格,因此车身油漆在喷涂过程中的色彩把控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车身色差喷涂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如何控制车身喷涂油漆色差的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汽车油漆;喷涂色差;色差产生原因;控制方法   中圖分类
摘要:连杆是柴油机上重要的传动部件,关系到船只的动力传递,因此连杆质量必须得到保障,但现代船用柴油机连杆生产中的热处理工艺存在缺陷,并不能保障连杆满足船只运作要求,说明当前热处理工艺需要得到优化。本文出于热处理工艺优化目的将展开研究,论述船用柴油机连杆运作原理与性能要点,随后结合案例的连杆热处理原工艺展开分析,指出原工艺的不足,最后进行优化,同时通过测试验证优化后热处理工艺是否有效。  关键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