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福建铁路、厦门海堤的故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马”一词,原意是指“骑上马去”,属日常生活小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马”一词,却被用于比喻或说明大工程建设或大工作项目被列入国家计划,并宣告开始运作,那可是大事情。
  为这样的大事件奔走呼号的有识之士很多,归国定居后的陈嘉庚,就是其中一个。本文记叙的,就是他积极争取福建铁路能够“上马”并亲自参与设计厦门海堤的故事。
  在家乡兴建铁路,既是福建全省人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福建华侨数十年来的愿望。清末,清政府曾派闽人阁学陈宝琛到新加坡征集修筑铁路资金,南洋闽侨纷纷投资,很快就集资200万大洋。岂料这笔巨款投下去,只修了一段从漳州到厦门岛对岸嵩屿的铁路即漳厦铁路,长仅50公里;而且火车开起来跟牛车的速度差不多,乘客的斗笠掉出车窗外,可以跳下车去捡,捡到之后再追上来还可以爬上车。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火车,在当时也成了你争我夺的“大肥肉”,营私舞弊,盗窃器材,什么名堂都有。两三年后,200万大洋全部花光时,车头、车厢、器材也被盗卖一光。最后连路轨都被拆毁。自此,南洋华侨对投资修铁路便视如畏途,政府也无力再修筑。直到1949年,福建仍没有一寸铁路。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侨乡福建怎能没有铁路呢?作为华侨首席代表的陈嘉庚,便首先站出来为福建争取铁路了。
  为修筑福建铁路
  两次致信毛主席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特地拜访了铁道部长滕代远,提出修筑福建铁路的建议,得到支持。于是,他便将此事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大会审议,经多方努力,最后获得通过。
  1951年,中央铁道部派员到福建进行勘察,提出3条选线方案。福建省委即派副省长梁灵光和统战部长张兆汉带着方案到集美,由梁灵光将西线、中线和东线的地形、地质、矿产、气候、水文、植被、人口、政区、经济等概况以及3个方案的优缺点,向陈嘉庚作了介绍。陈嘉庚听取后审阅了草图,指出3条线路以中线为最佳。意见汇报到中央,得到采纳。方案虽然有了,但要动工兴建,还需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筑路资金。陈嘉庚时常和铁道部联系,一年转眼过去了,却一直未见动静。
  看来单找铁道部还不能解决问题。
  经再三考虑,陈嘉庚于1952年5月专为此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道:
  福建无铁路交通,如人身血脉麻痹,关系民生至为重大,困苦难以言喻,尤以闽西为甚。五反后国基更巩固,万祈主席迅令开办,不但造福闽民,亦适应海外数百万闽侨之企盼。
  毛主席接到这封信,立即批道:
  陈嘉庚来信,要修铁路。
  刘、周、朱、陈云同志阅,退,毛。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主管财政经济的陈云副总理阅毕陈嘉庚的信后,结合制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研究,感到有些困难。毛主席听取他们汇报后,提出拟议中的株洲到他家乡韶山的铁路暂缓修建,以保证福建铁路上马。这可是中央领导对福建的莫大照顾。
  虽则如此,但因建国伊始,财力有限,中央计划先从浙赣线通过的、靠近福建西北的江西鹰潭为起点,把铁路修进闽北,以后再逐步延伸到厦门。
  陈嘉庚获悉这情况,十分焦急,担心闽西、闽南通火车遥遥无期。他赶紧再找滕代远部长和主持华东六省工作的陈毅,征得他们的支持;然后于1952年12月5日再给毛主席呈上一函,再次恳求道:
  闽西南铁路,前年滕代远部长曾告庚,政府已有计划开办。兹闻5年内大建设,仅有筹及闽北,而闽北地广人稀,与台湾、南洋侨民亦乏关系。现人民生活最惨苦者,即为闽南。庚非无病呻吟,实出于万不得已。敬为闽西南人民请命,如何乞示。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收到这封信,立即于12月18日批道:
  陈嘉庚来信。
  周、陈、薄、李维汉同志阅,退,毛。
  滕代远答应修闽南路,此路何时可修?请薄查明告我。
  这回,问题解决了。
  在陈毅、滕代远的极力支持下,周恩来、陈云和主管基本建设的薄一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认真研究了陈嘉庚的来信,从侨乡建设和保卫海防出发,决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原拟议中的鹰潭至闽北的铁路往南延伸,从闽北穿过闽中、闽西和闽南,直修到祖国东南重镇厦门。
  经过陈嘉庚如此不懈地奔走呼号和积极争取,这条从福建通往祖国各地的鹰厦铁路,终于在1955年初开工修建,并在1957年如期通车到厦门,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的历史。
  为修筑厦门海堤
  提出移山填海方案
  修筑鹰厦铁路,陈嘉庚是积极争取;修筑厦门海堤,陈嘉庚更是参与设计。
  厦门原是个四周皆海的岛屿。1950年初,陈嘉庚参加开国大典后南下考察来到厦门,郑重地向厦门市委书记林一心、市长梁灵光建议修筑一条海堤,把厦门同福建大陆连接起来,并提出筑堤的总体方案:
  地点:厦门岛北端的高崎到对岸的集美;
  材料:就地开山取石,移山填海;
  筑法:先抛毛石奠基,然后以条石砌堤。
  那是60多年前的事啊!厦门还处于战争状态中,“移山填海”,好大的气魄!但实实在在,并非空想。别小看陈嘉庚的地点选择、材料来源、堤身筑法这三条,如果不是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海底深浅、潮汐水流和建材资源具有深切的了解,而且掌握筑建海堤的基本知识,那是提不出来的。陈嘉庚在提出方案时还指出,筑建海堤的工程一上马,可以吸纳大批工人,解决因国民党封锁而造成的严重失业问题;海堤建成后,对保卫海防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为慎重起见,当时常驻厦门的第十兵团司令兼福建省副省长叶飞组织了一批学者和技术专家对陈嘉庚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高集海峡是分别从金门、鼓浪屿涌来的两股海潮的接合线,涨潮时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大潮在这里缓缓地接合;退潮时则往原方向同时退去。这条接合线是厦门岛与周近陆地所有海峡中受潮水冲击影响最小的地方,距离又最短,是最理想的筑堤地点。而就地取材,移山填海;先抛毛石,后砌条石等,又是最节省,最实际可行的做法。   这样一个设计方案,不但叶飞、梁灵光很赞赏,就是陈毅来到厦门视察时也表示完全采纳,他还就此事3次上书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赞同。可惜的是,厦门海堤在具体设计和施工时,由于未能接受陈嘉庚的具体建议,以致造成后来的被动局面。
  1952年秋,在陈云副总理主持下,中央批准厦门海堤上马,并拨出专款。当时,整个工程由福建省长叶飞和副省长兼工业厅长梁灵光领导,厦门市市长张维兹具体负责,中央交通部建港局担任设计和施工。张维兹在设计图纸完成后,按叶飞、梁灵光的指示,送呈陈嘉庚,请他指导。
  陈嘉庚认真听取了汇报,审阅了图纸,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设计堤宽为21米,实际使用宽度只有16米半,难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建议加宽到25米,堤面铺设双轨铁路线和宽公路线;二是在厦门一侧,铁路与公路应筑成“立交”。
  这两条具体建议从厦门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陈嘉庚的远见卓识。但是,当张维兹把这意见带回海堤工程指挥部时,却遭到主管技术工作的苏联专家沙士可夫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原设计的21米已经太宽了,硬是再砍掉两米,剩19米,扣去胸墙和人行道,实际使用宽度只剩14米半,铁路、公路各7米,至于“立交”,每天车辆通过量超过2000辆才有必要筑“立交”,当时厦门岛上军车、民用车合起来才不过几百辆,要“立交”干什么?
  当年,全国正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专家的意见常被奉为“圣旨”。这两个完全对立的意见,一个是中央政府委员提出来的;一个是苏联专家提出来的;因此,张维兹不敢擅自决定,便带着几位本地专家到福州向省委汇报。正值叶飞、梁灵光赴京开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其他省委领导担心加宽之后经费不够,便否定了陈嘉庚的建议。张维兹回厦门后便没再向陈嘉庚通报。直到海堤筑成,陈嘉庚才知道堤宽仅19米,他极为生气,一再批评省、市领导没有远见。而实际上,中央拨下的筑堤专款是比较充裕的,海堤筑成后结算下还剩余360万元。如果接受陈嘉庚的意见,堤身加宽到25米;厦门一侧铁路、公路搞“立交”,经费依然略有节余。
  1955年10月,高集海堤工程全部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形势日益发展,厦门海堤越来越拥挤,但生米已成熟饭,再也无法挽回。后来,交通部决定建一座高集海峡公路大桥,与海堤平行,分担繁忙的交通量,将海堤作为铁路专用路堤,缓解厦门的进出岛交通。
其他文献
不算之前的构思时间,从1957年秘密写作《李自成》开始,到1999年《李自成》四、五卷全部出版,姚雪垠的这部恢宏之作历经42年,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共4个历史阶段终至完成。这4个历史时段恰好是社会政治、文化发生重大变革、转型之期,新的理念、思潮不断产生,或以整合的温和方式替代原有思维,或直接用批判之类的疾风暴雨进行观念的变革;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终在最后一个
“唉,累死俺了!哎哟哟,我可怜的手哟!”终于做完作业了,我甩甩自己可怜的手,自言自语道,“过几年,等我当上世界总统,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止学校和家长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们放学后尽情地玩!到那时,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会为我欢呼,那时,嘻嘻…·”  “嘻你个头啦!”不知不觉就吃了妈妈一个“榔头”,“就你这个黄毛丫头还想当世界总统?别做梦了!作业写完了吗?”  “这不写完了嘛!”  “写完了呀,好
飞鱼记者受纪录片《棘皮动物》导演组邀请,前往海洋拍摄棘皮动物的照片。飞鱼刚在一块海底岩石旁架起自动摄像机,前面就出现了惊险的一幕:一条大鱼猛地扑来,只听噗的一声,它眼前出现了一团肉乎乎的东西,大鱼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开大嘴将那肉乎乎的东西吞了下去,然后心满意足地游走了。  这时,石头缝里传来了说话声。一条小潜鱼脸色惊慌地说:“海参大哥,多亏我灵活,你身体一收缩,我就知道有重大事情要发生,于是马上做好
鄉间坐凳,多以现成树丫杈为脚者。一脚偶坏,主人命仆于山中觅取。仆持斧出,至晚空回。主人问之,对曰:“丫杈尽有,都是向上生,更无向下生的。”  ——《笑林广记》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以自己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循循善诱地教导青年,为推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对待为师的态度上,两人却迥然不同:韩愈是不顾流俗,抗颜为师,公开培养“韩门弟子”:柳宗元却只行教授之实,不担为师之名,拒绝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的态度,是由他的经历和处境所定的。  柳宗元在长安期间,和韩愈同倡古文,共兴文运。他们经常接待登门求教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
李铁夫是朝鲜共产党早期党员,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国际主义战士。他来中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等职。在王明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时期,李铁夫因多次写文章批判王明“左”倾错误,被诬为“铁夫路线”、“取消主义”,并在党内发动了反“铁夫路线”的斗争,使李铁夫受到残酷打击,被割断了与党组织的关系。1935年底,上级党组织恢复了他的组织关
六一儿童节这天,同学们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准备享受自己的节日。欣赏完几个节目后,舞台上响起“嘣嚓嚓、嘣嚓嚓”的音乐声,紧接着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一年级的环保时装秀开始了。  一年级的小模特儿们穿着精心设计的自制服装陆续走上了舞台。他们的衣服、道具、帽子有用报纸做的,有用纸盒做的,有用卡纸做的,有用荧光纸做的,有用蚊帐做的,还有用广告布做的,真是千姿百态。大家看着他们不由得发出赞
摘要:由于农业技术措施的不断进步及生产材料的推陈出新,从西瓜春季早熟栽培的产地环境、 肥料、农药使用原则、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田间档案等方面对原《西瓜小拱棚双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技术措施,促进棉田增效棉农瓜农增收。  关键词:赣北地区;西瓜;春季;双膜覆盖;早熟栽培  中图分类号:S651.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大胆启用人才,其中提拔最快的,要算阿合马。只不过,忽必烈提拔阿合马,走的不是正常程序,而是“带病提拔”。  阿合马一开始是察必皇后下属一名使人,忽必烈在全国招揽人才,皇后就推荐了阿合马。忽必烈经过简略面试,就任命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转运史”,掌管国家财政赋税,成为元朝财政权臣。忽必烈没有让有关部门去调查,就轻易将重要部门交给阿合马去掌管,走出了“带病提拔”的第一步。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