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情境教学是当下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在,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学习基础,保证了学生未来在数学上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紧贴生活实际,大多数教师一般都会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由此可知,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考源于解决问题,所以要想激发学生思考,就要为学生构建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师:小红想买的零食单价是12元,她的压岁钱有200,想买11包,你们说她的压岁钱够么?
生1:我觉得够了,因为如果她买10包的话,需要120元,买11包的话也就比买10包多12元,所以200元肯定够了。
师:你的回答真棒。她还喜欢另外一款零食,单价是26元,那么她剩下的钱还能买几包这种零食呢?
生2:之前买11包零食花了120 12=132(元),小红还剩200-132=68(元),所以她最多能买两包。
该案例中,在没有学习到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学生选择了一个自己较能把握的解决方式,也就是估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快速地算出任何数乘以10的结果。因为11和10较为接近,学生估算起来也较为方便,因此也较为愿意继续计算下去。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对问题的选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切忌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可爱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将数学与故事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数学故事、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故事、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创设故事情境时,应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年龄特征,结合课本内容,选择或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故事,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的能力。“汤姆常常跟随爸爸到森林里打猎。有一天,爸爸不在家,汤姆想自己也是个小小神枪手,如果自己一个人到森林里打猎,爸爸回来后一定会很惊喜。可当他走到森林深处时才发现自己迷路了,他害怕极了。就在这时,他发现太阳就要落山了,随即他高兴地惊呼起来:‘我能回家了!’大家猜猜,聪明的汤姆为什么说自己能回家了呀?”通过富有趣味的故事顺利引出新课的学习,从而为顺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探索情境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亲身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通过创设探索情境,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把直径为2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出圆的周长,再把直径4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通过测量,做出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实践和创新,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学校有一片苹果园,长150米,宽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种苹果树,一共可种多少棵?如每棵果树收苹果40千克,学校共收苹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苹果卖6元,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教学经费?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學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
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发现,学生都十分喜欢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新奇事物。所以特别容易被动画和图片吸引,产生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图片,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动画和图片,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开发、启迪,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图形是怎样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如交通标志牌、自行车的三脚架、古建筑的屋顶等。相应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教学都能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和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清楚的认识。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易于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情境教学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数学知识和计算应用技巧,还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善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亚太教育,2016(21):25-25.
[2]肖小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J].新课程(上),2016(1).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紧贴生活实际,大多数教师一般都会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由此可知,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考源于解决问题,所以要想激发学生思考,就要为学生构建恰当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师:小红想买的零食单价是12元,她的压岁钱有200,想买11包,你们说她的压岁钱够么?
生1:我觉得够了,因为如果她买10包的话,需要120元,买11包的话也就比买10包多12元,所以200元肯定够了。
师:你的回答真棒。她还喜欢另外一款零食,单价是26元,那么她剩下的钱还能买几包这种零食呢?
生2:之前买11包零食花了120 12=132(元),小红还剩200-132=68(元),所以她最多能买两包。
该案例中,在没有学习到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学生选择了一个自己较能把握的解决方式,也就是估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快速地算出任何数乘以10的结果。因为11和10较为接近,学生估算起来也较为方便,因此也较为愿意继续计算下去。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对问题的选择。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切忌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可爱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将数学与故事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数学故事、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故事、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创设故事情境时,应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年龄特征,结合课本内容,选择或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故事,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的能力。“汤姆常常跟随爸爸到森林里打猎。有一天,爸爸不在家,汤姆想自己也是个小小神枪手,如果自己一个人到森林里打猎,爸爸回来后一定会很惊喜。可当他走到森林深处时才发现自己迷路了,他害怕极了。就在这时,他发现太阳就要落山了,随即他高兴地惊呼起来:‘我能回家了!’大家猜猜,聪明的汤姆为什么说自己能回家了呀?”通过富有趣味的故事顺利引出新课的学习,从而为顺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探索情境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亲身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通过创设探索情境,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把直径为2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出圆的周长,再把直径4分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通过测量,做出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实践和创新,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如下:学校有一片苹果园,长150米,宽60米,按照株距2米、行距3米种苹果树,一共可种多少棵?如每棵果树收苹果40千克,学校共收苹果多少千克?如每千克苹果卖6元,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教学经费?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學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
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发现,学生都十分喜欢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新奇事物。所以特别容易被动画和图片吸引,产生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图片,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动画和图片,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开发、启迪,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图形是怎样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如交通标志牌、自行车的三脚架、古建筑的屋顶等。相应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教学都能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和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清楚的认识。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易于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情境教学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数学知识和计算应用技巧,还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善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亚太教育,2016(21):25-25.
[2]肖小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J].新课程(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