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点亮课堂,用情感走近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它是教师教学表达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很多东西。”好的教学语言常常可以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不高,就会“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往往直接导致教学艺术的失败。只有当教学语言在创新意识的层面上有所作为时,才是“世界最美的语言”。因此,我尝试以“新”为方向,以“美”为宗旨,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语言艺术进行探讨。
  审美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发掘教学语言的审美性特质进行教学活动,所呈现出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教师具有审美特色的语言将使作为语言美的感受者的学生在被感化、被陶冶中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实现素质及品格的升华,为实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审美教育奠定基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会使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旋律不绝于耳。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教师的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在乐中学、学中乐,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审美艺术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一、 形象美
  形象生动,是由文学作品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材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文笔曲折,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唯具有生动形象性、较强的语言魅力和较大的思考空间,才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叩开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师应倾尽全力使其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魅力,让学生于强烈的感情氛围中求知识、悟义理、明人生,激发学生美的联想,使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 节奏美
  节奏一词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借用到教师语言则是指语速的快慢与停止,语调的抑扬与顿挫,语气的轻重与缓急。教师语言变化有致的节奏美,会紧扣学生心弦,有助于轻松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根据内容定节奏
  讲求教学语言的节奏美,必须根据语言的内容确定。语文课文体不同则语言的节奏不同。从共性上或宏观上看,一次讲课或讲演,由于是面对众多的听众,因此,必有共同的节奏要求:开端时,引人入胜。或巧设悬念,或铺陈渲染,用语亲切;过渡时,自然巧妙,或承上启下,或借题发挥,用语平缓;高潮时,激昂共鸣,或出奇制胜,或点明主题,用语明快;结尾时,耐人寻味,或深化主题,或含意无穷,用语深长。
  2.协调语速显节奏
  语言节奏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语速。有的教师语速过快,学生还没听清楚上一句,下句就接着来了;有的教师语速过慢,学生的思维处于疲散状态,形成不了兴奋的优势;有的教师语速始终是不快不慢,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一般地说,对重点要反复讲,以期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对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让学生了解概要。江西省特级教师梁纬讲授《琵琶行》时,讲到琵琶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色飞扬,悠悠然似在演奏琵琶曲。语言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断或续,让学生听后,心情舒畅愉悦。可是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声调顿时变得低沉,速度也缓慢了,并一字一顿地读出“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读“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还不自觉地来了个“声暂歇”,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教师讲得动情,学生听了动容。这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谐流畅且节奏鲜明,像音乐一样流进学生的耳、心,从而在无形中促成知识与情感的互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将使说者口吐珠玑,更令听者耳濯玉泉。
  三、 情感美
  语文教学就其特性而言,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不能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从而使其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难以达到上佳的教学效果。从美育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作为审美客体的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似火,或温婉感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自古及今的名篇佳作,每篇文章都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子情;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浓浓的爱国情;《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壮志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情等,不胜枚举。教师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吃透教材内容,才能把作者的情感化作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以语文教师特有的语言挖掘和展示文章的内涵。可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应动之以情,富有感情色彩。因为含情的语言能使人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因此,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情”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核心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是审美性最强的艺术。教师若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声绘色,声情毕肖;说明,平实明了,简洁清楚;议论,头头是道,逻辑性强;抒情,出自肺腑,亲切真诚,学生则能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并获得审美感受。
其他文献
摘 要: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课堂。大一新生刚刚入校,良好的宿舍管理规范可以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作者就如何做好大学新生宿舍管理做思考。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宿舍管理 辅导员  1998年以来的大学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2012年,中国各级高等院校招生人数达689万。而在18年前
美国著名行为学大师威廉·杜拉姆有这样一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时,他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等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而学生如果有积极旺盛的思维,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活跃的参与态势及对知识的主动吸收消化,从而获得学习上的巨大进步。  所以,为了学生将来的成就不滞后于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为了在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时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数学》(人教版)高二下,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复习课。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也是有关圆锥曲线问题的精髓。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定义解题,那么很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我们在把新课学完后有必要再回到定义上,熟练掌握“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届高二学生在高一时就是学习的新课
摘要: 数学教学是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统一体,没有很好的弹性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但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过多地强调预设,严格按照教案教学,不敢放开,使课堂成了一潭死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重视学生课堂“精彩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激发学生课堂“精彩生成”的策略,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
摘 要: 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结果全然不同,主动学习优于被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开课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见下图),它用数字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学习
摘 要: 目前低年级语文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可观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情感性教学支架的概念、作用及其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搭建情感性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 情感性教学支架 低年级语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管是学习课堂知识还是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一项技能,学习过程都不是一个冷冰冰
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形的特点是直观,数的特点是完整严密.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解决代数问题时,直观的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思考.通过数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揭示出隐含其中的几何背景,启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在研究几何问题时,要注意从代数角度出发,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了代数和几何,而高中是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探究活动要么流于形式,实效不高;要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不知所探,教师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而草草收兵。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采取的有效探究性学习的对策有:设疑问难,自主探究;交流解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摘 要: 作者以明确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复合动词「~出す」的习得情况,调查研究对其产生影响的要素为研究目的,以在中国某高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了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测试,分别为词汇测试、输出测试和理解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出す」三种用法的习得中最容易的是“开始”,其次是“显在化”,最难的是“移动”。另外,由测试结果分析可见前项动词掌握情
摘 要: 文章以“图像处理基础知识”一课为例,通过“找不同”游戏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一次次找不同中探索、发现课堂内的新知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概念,学以致用。这既体现出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探究性学习 找不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理论课向来是“难啃的骨头”,教材内容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往往是教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