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他确立了“生活本源论”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本质关系。语文教育必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语文生活实践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语文课外作业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生活事件”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恰当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受教师主观判断的制约;受考试指挥棒的误导。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这些偏差,走出误区呢?我针对以上三种倾向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误区
1.重应试训练,轻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感培养。
眼下书店里应试的练习卷品种繁多。这些语文练习卷对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语言的积累与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有一定作用。但只通过多做练习卷这一个途径提高语文水平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少学生课外练习卷做了不少,但往往“求甚解,不好读书”。他们阅读量少,识字量、词汇量少,错别字、病句多,知识面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对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来说是致命一击,不利于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语感培养,不利于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的感受与承受能力。
为了提高考试分数,“题海战术”在现阶段仍旧是许多老师应试的常规手段。语文教师往往布置大量课外练习卷与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相抗衡,使学生不堪重负。不少学生缺乏睡眠,身体素质与视力下降,语文课外作业过多也有部分责任。过多的机械操练,使本来充满人性之美的语言文字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丧失,何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提高?师生双方都辛辛苦苦,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值得深思。
二、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纠正
1.作业的设计应以教材内容为点,以学生体验生活为面。
不少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受到教材内容的严重束缚,作业设计只是单纯地围绕一篇课文本身“做文章”,每一项作业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将课外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置学生的情感、自主、创新于不顾。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把着眼点放在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拓宽视野上。教师应通过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课外作业。如:学习“关注科学”单元的课文时,可设计一个“告诉你一个科技信息”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看电视新闻等找到答案;学习“民俗风情”单元时,可设计“假如我是导游”的作业;学习“人物风采”单元时,可设计“模拟人物采访”的作业;学习“古文诗词”单元时,可设计“以画配诗”的作业等。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课外作业,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快乐,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2.变“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外作业的设计,一般是由教师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在备课时早已设计好的。学生完全服从教师,从不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只是被动地完成。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并不好,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千差万别。面对“统一”的作业,有的喜欢,有的反感;有的认为太浅,有的认为太深。那么,打破这种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就能避免上述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灵活要求,由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作业内容和量的设计上,可设计多个能力层次的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差异,在作业的形式上,可设计口头、书面、生活实践等多样的作业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3.变“题海战术”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不受“应试”误导。
学习语文,应对考试,做题、解题固然需要,但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更需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最能形象地说明积累对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性。知识的积累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要用“题海”战术。要善于将学生的精力引向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上。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利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定位课外作业的设计思想,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生活实践的园地,而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受教师主观判断的制约;受考试指挥棒的误导。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这些偏差,走出误区呢?我针对以上三种倾向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误区
1.重应试训练,轻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感培养。
眼下书店里应试的练习卷品种繁多。这些语文练习卷对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语言的积累与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有一定作用。但只通过多做练习卷这一个途径提高语文水平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少学生课外练习卷做了不少,但往往“求甚解,不好读书”。他们阅读量少,识字量、词汇量少,错别字、病句多,知识面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对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来说是致命一击,不利于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语感培养,不利于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的感受与承受能力。
为了提高考试分数,“题海战术”在现阶段仍旧是许多老师应试的常规手段。语文教师往往布置大量课外练习卷与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相抗衡,使学生不堪重负。不少学生缺乏睡眠,身体素质与视力下降,语文课外作业过多也有部分责任。过多的机械操练,使本来充满人性之美的语言文字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丧失,何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提高?师生双方都辛辛苦苦,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值得深思。
二、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纠正
1.作业的设计应以教材内容为点,以学生体验生活为面。
不少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受到教材内容的严重束缚,作业设计只是单纯地围绕一篇课文本身“做文章”,每一项作业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将课外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置学生的情感、自主、创新于不顾。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把着眼点放在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拓宽视野上。教师应通过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课外作业。如:学习“关注科学”单元的课文时,可设计一个“告诉你一个科技信息”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看电视新闻等找到答案;学习“民俗风情”单元时,可设计“假如我是导游”的作业;学习“人物风采”单元时,可设计“模拟人物采访”的作业;学习“古文诗词”单元时,可设计“以画配诗”的作业等。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课外作业,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快乐,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2.变“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外作业的设计,一般是由教师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在备课时早已设计好的。学生完全服从教师,从不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只是被动地完成。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并不好,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千差万别。面对“统一”的作业,有的喜欢,有的反感;有的认为太浅,有的认为太深。那么,打破这种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就能避免上述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灵活要求,由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作业内容和量的设计上,可设计多个能力层次的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差异,在作业的形式上,可设计口头、书面、生活实践等多样的作业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3.变“题海战术”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不受“应试”误导。
学习语文,应对考试,做题、解题固然需要,但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更需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最能形象地说明积累对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性。知识的积累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要用“题海”战术。要善于将学生的精力引向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上。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利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定位课外作业的设计思想,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生活实践的园地,而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