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误区与纠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他确立了“生活本源论”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本质关系。语文教育必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语文生活实践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语文课外作业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生活事件”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恰当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受教师主观判断的制约;受考试指挥棒的误导。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这些偏差,走出误区呢?我针对以上三种倾向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误区
  1.重应试训练,轻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感培养。
  眼下书店里应试的练习卷品种繁多。这些语文练习卷对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提高语言的积累与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有一定作用。但只通过多做练习卷这一个途径提高语文水平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少学生课外练习卷做了不少,但往往“求甚解,不好读书”。他们阅读量少,识字量、词汇量少,错别字、病句多,知识面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对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来说是致命一击,不利于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语感培养,不利于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的感受与承受能力。
  为了提高考试分数,“题海战术”在现阶段仍旧是许多老师应试的常规手段。语文教师往往布置大量课外练习卷与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相抗衡,使学生不堪重负。不少学生缺乏睡眠,身体素质与视力下降,语文课外作业过多也有部分责任。过多的机械操练,使本来充满人性之美的语言文字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丧失,何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提高?师生双方都辛辛苦苦,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值得深思。
  二、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纠正
  1.作业的设计应以教材内容为点,以学生体验生活为面。
  不少教师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受到教材内容的严重束缚,作业设计只是单纯地围绕一篇课文本身“做文章”,每一项作业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将课外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置学生的情感、自主、创新于不顾。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把着眼点放在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拓宽视野上。教师应通过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的课外作业。如:学习“关注科学”单元的课文时,可设计一个“告诉你一个科技信息”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看电视新闻等找到答案;学习“民俗风情”单元时,可设计“假如我是导游”的作业;学习“人物风采”单元时,可设计“模拟人物采访”的作业;学习“古文诗词”单元时,可设计“以画配诗”的作业等。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课外作业,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快乐,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2.变“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外作业的设计,一般是由教师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在备课时早已设计好的。学生完全服从教师,从不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只是被动地完成。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并不好,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千差万别。面对“统一”的作业,有的喜欢,有的反感;有的认为太浅,有的认为太深。那么,打破这种以教师个人主观设计作业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研发作业,就能避免上述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灵活要求,由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作业内容和量的设计上,可设计多个能力层次的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差异,在作业的形式上,可设计口头、书面、生活实践等多样的作业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3.变“题海战术”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不受“应试”误导。
  学习语文,应对考试,做题、解题固然需要,但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更需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最能形象地说明积累对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性。知识的积累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要用“题海”战术。要善于将学生的精力引向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上。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利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定位课外作业的设计思想,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生活实践的园地,而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其他文献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这是心理教育的一大优势,心理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而班主任是班级各种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极大,班主任只有将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心理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从教二十多年,我做了七届班主任,在教学过程及对学生的管理中对如何培养学生
语文是一门张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而且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是成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照顾。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
摘 要: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班主任不仅仅是授业、传道、解惑之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时俱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引领他们先成人再成才。  关键词: 班主任 关爱 亦师亦友    在大学里,我们就学习过:班级是一所学校中,直接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的单位,班主任就是受学校领导的委派到最基层的单位进行教育、
学习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教师的必备素质。两个月前,在学区组织下,我们几位农村教师有幸来到兰州华侨实验学校,进行了观课学习活动。走进华侨实验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典雅气派的围合式教学楼,充满现代气息,让人羡慕不已,而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学校推荐给我们的两节语文课,对农村教师的新课程实践无疑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一、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在华侨实验学校,我们首先观摩了六年级语文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即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起到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等,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当前的高中语文急切需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三高”目标?这里我以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种种原因造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以下六种策略可供借鉴。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明确,即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群多呈暴发流行,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