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文学“边缘者”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冯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作家这个中心,其中的焦点又落在“妻子作家”和“非著名作家”这些文学场域中比较“边缘”的群体上。冯铁的作家书写体现出丰富的传记化特色,他掌握了有关作家社会生活的丰富庞杂的材料,将其聚拢、组合、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传记特色的作家研究体例。冯铁秉承一种非宏大叙事的研究思路。他对数字的表述很精确,对数据进行细致的采集和分析是其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冯铁的文学研究范式体现出了哲学辩证的特点,并以实证主义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用数据还原的文学史网络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这样的系统中寻觅到了其较为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冯铁;“边缘者”;作家研究
  瑞士汉学家劳尔·戴维·冯铁于2017年11月在捷克逝世。冯铁是西欧汉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镇,生前曾任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斯洛伐克东方文学研究》主编、波鸿鲁尔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华沙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他于58岁英年早逝,留下了很多学术上的空白未得填补。本文尝试对冯铁教授短暂而灿烂的学术生涯中有关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内容做部分性回顾:冯铁因为学生时代主攻专业为哲学,撰写了一些关于尼采的哲学著作。转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后,其博士论文的主题为鲁迅在德国的接受。2000年他发表了教授资格论文《在一张桌上写文章,在一张椅上读书——中国现代夫妻作家》①,开启了“辩证方法”指导下的夫妇作家、女性作家、非经典作家和版本及手稿学的研究之旅。“作家”是冯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词。他从哲学领域转向中国文学研究之后,除了使用文学发生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作家的手稿变迁史之外,其浓重的笔墨都落在了作家研究上,可以说冯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作家这个中心,而其中大部分篇幅又集中在“边缘作家”的书写上。“边缘作家”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边缘的对立面是什么?如何界定边缘与非边缘?本文将尝试在冯铁的语境中对其进行界定和描述,同时以冯铁深厚的欧陆学术渊源为背景探究在其作家书写中所体现的极具个人色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质。
  一
其他文献
守得云开见明月,梦想花开尘埃落,不忘初心,方为永恒。  ——题记  千回百转中寻寻觅觅,最终回到了起初最平凡的地方,浮沉的心终于又鼓起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勇气,成就了永恒的美丽与脱俗。  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只求内心的宁静。  夕阳静好,洒下一地的酡红,倏地唤醒了暮色沉沉的老街。音乐忽地响起,猝不及防,一个微小的音符在老街古朴的石板上蹦跳着,澎湃着,像颗小
烟花在小城上空绽放,好似一朵朵彩莲,闪耀在如墨苍穹。除夕夜景如画。  未回老家过年。高楼上,爸妈已睡,只有我孤身一人坐在冷寂的客厅里,对着电视里的春晚发呆。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去年那幅永远值得回味的守岁风景——  一座静卧在黑夜下的平房,屋内氤氲着茶香水汽。一家人坐在并不宽大的旧沙发上,围着二十八寸的电视机有说有笑。尽管门外飘着雪花,却阻挡不了屋内欢乐的蔓延。  爷爷从柜中取出一个红塑料袋,满胀着瓜子
穿着那件旧毛衣,我难以忘怀母亲的背影。  初冬,下着新雪。繁繁杂杂,纷纷扬扬,死拉硬拽,把温度拉到了零下几度。呼啸的寒风钻进教室内,刺入骨髓,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裹紧了衣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只留两个鼻孔出气。课代表催交作业,在书包里翻了半天,才想起我的作业还躺在家里的桌上呼呼睡觉呢。迫不得已迈开僵硬的腿,疾步奔到传达室,拿起电话就拨:“妈,我的作业本忘带了,你能不能回去一下帮我送来啊?”“好的好的
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中国的风韵莫过于此。  一直喜欢的是欧美流行音乐。那种不同于我们文字的组合方式,总会带来一分惊喜。音乐可以这样毫无保留地喷发出来,撞击着耳膜,怦怦像心跳。这样的音符会漂浮,会心慌。  朋友喜欢听古风,有一天,她递来一只耳机:听听,国风,《凤凰于飞》。  很悠扬的前奏,像清风小心地亲吻每一朵花。渐渐地,如舞娘踩起了节奏,一步一莲,一步
初三,快节奏的生活,掩盖了一切愉快抑或悲伤,留下的只有淡淡的看不见踪迹的惆怅……  我看到文综卷上一个又一个红叉的时候,有了想哭的冲动。“怎么又都错了呢?”我不停地自责,却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一气之下,我把卷纸丢到妈妈面前,红着脸喊着:“为什么你考我时,我背题出现了那么多错误,你都没有提醒我,你就这么不重视我吗?”  我明明知道,是我背时又快又不认真,连题都没仔细看,但还这样难为面对满眼陌生的政治
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凛凛的风,雪豹达娃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  这只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它的瞳孔并非像猫一样的针型竖瞳,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  作为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达娃,独立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随着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小时候上学,当我兴奋地将成绩单递给父亲看时,我以为他看到我骄人的成绩,一定会夸我一番,甚至还会带我到公园去逛逛。  可是,父亲看到成绩单,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满心欢喜,得到的仅仅是“哦”了一声,那一刻,让我好失望。我背过身去,轻轻擦拭着眼角。我心里恨恨地发誓道:您不夸奖我,我下次要考得更好,就是要气您。  我把考个好成绩,当作是生父亲气的一个手段。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尝尽了快生活的滋味,却忘记了内心深处的“慢”。放下沉重的负担,让心静下来,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人生的芬芳。  ——题记  家中二楼的室外阳台一直空着,父母觉得不够充实,便找到了果农,买了一小袋橘子的种子,又拿来了砖头,砌成墙,在阳台的一角,辟出一块小天地,再买来几袋泥土,倒进去,然后撒上种子,用水管连接水龙头,开始浇水。  清晨,天刚蒙蒙亮 ,天边泛起了一道白光,清晨的霞光还未
寂夜,星河高悬。月光如水洒在天边,也洒在我的心间。窗前一抹温暖的灯光,手捧一杯茶香四溢,静静地翻阅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卷,看到一段关于寻觅的文字,突然一怔。  也常常想过,自打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寻觅了吧?寻觅自己的未来,寻觅一切的一切。是啊,寻这个字,简简单单,却又纷纷繁繁。  在疲累之余,我也常常渴望寻一条寂静的小溪,寻一缕春风扑面,寻一抹花香动人。当我们回归现实,也一样在寻找。寻,
近日,快递员窦立国手绘的7张避堵地图火爆网络,网友惊呼“这些地图看上去比导航还牛”!  窦立国说,他曾经做了10年快递员,对望京、三元桥等地道路非常了解,对于道路每天的通行状况以及周边可以绕行的线路都非常熟悉,于是就动手绘制避堵地图,目的就是让大家每天走在这些路上的时候,能绕开节省时间。  在这7张地图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黑笔和红笔标记,并注明不同路名,以及哪条路易拥堵,如何寻找避堵路。地图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