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H值为5.6。患者于PETCT定位前禁食4~6h。静脉注射前常规测空腹血糖浓度,血糖浓度控制在<7.0mmol/L。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上举置于头顶,负压成型垫固定体位,立体定位架下三维激光灯确定定位参考点,标记于皮肤。安静、避光、平卧15min后肘静脉注射约370~555MBq18FDG,给药后40~60min开始螺旋CT增强扫描。床速22.5mm/s,0.8s/周,矩阵512×512,图像融合时转换为128×128。胸部采集一般为2~3个床位。PET发射扫描采用二维扫描,矩阵128×128,每个床位采集4~6min,每个床位断层面为35层。两相邻床位间有一个断层面迭代。每个床位扫描长度为14.6cm。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OSEM)法重建图像,层厚5mm,利用CT透射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CTAC),校正后的PET图像与CT图像融合,分别得到横断、矢状和冠状的PET、CT及PETCT图像。同时测定相应部位的CT值与PET的标准摄取(SUV)值。3.治疗计划先将PET、CT图像分别传入ADACPinnacle37.0g版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利用融合软件进行PET、CT图像融合、重建,在此基础上精确勾画靶区。先由一放疗医师和一CT诊断医师联合在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CT),在此之前,这两位医师不知道PET检查定位结果。CT扫描的纵隔窗窗位为35~45,窗宽为300~400,肺窗窗位为600~800,窗宽为1500~1800。淋巴结直径>10mm需CT扫描,扫描不增强或轻度增强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然后由一位核医学医师和上述的CT诊断医师和放疗科医师联合阅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观察CT所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CT值和相应位置PET所示FDG代谢情况。PET图像判断恶性标准为局部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形成明显的点状或团块样高代谢区域。在放射性浓聚灶显示最清楚的层面上勾画感兴趣区ROI。早期显像以SUV>2.5判为阳性。最后通过融合图像进行具体诊断,准确定位,勾画GTVPETCT。如果PET扫描显示病变,而CT上没有显示,放疗医师可在计划靶体积(PTV)上包括这一病变。靶区定义按照ICRU50号和62号文件规定标准定义,CTV范围包括原发灶(边界为肺窗条件下GTV鳞癌、腺癌分别外放0.5、0.7cm)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外放0.5cm),不做纵隔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相邻病灶尽量设1个靶区,如相邻的2个病灶距离超过2cm则设2个靶区。危险器官如食管、脊髓、双肺和心脏也被勾画。PTV是在CTV基础上X轴(冠状轴)和Y轴(矢状轴)外放0.7cm,Z轴(人体长轴)外放1.0cm。采用4~6个适形固定野,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ADACPinnacle3计算等剂量曲线,射野影像系统进行位置验证,90%等剂量曲线包括PTV。二、结果1.分期改变12例中有3例行PETCT检查定位后分期改变。其中1例患者为右肺下叶肺癌,由于PETCT证实了膈肌受累,TNM分期由T2N1M0期改为T3N1M0期,临床分期由Ⅱb期改为Ⅲa期;另2例患者分别由于PETCT发现了对侧肺门和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由T3N2M0期改为T3N3M0期,临床分期由Ⅲa期改为Ⅲb期。2.PTV改变由于PETCT检查定位后发现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通过CTPET融合图像定位,8例PTV体积增加5%~39%(平均17%,);4例PTV体积减少12%~35%(平均19%)(图1)。这4例患者皆是由于伴有肺不张在CT图像中肿瘤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如1例患者CT示左肺癌并左肺上叶不张,同侧纵隔直径1.0cm的肿大淋巴结,但左肺肿块边界不清,FDGPET扫描将左肺肿块与肺不张区别开,使PTV缩小(图2)。图112例患者PTVCT与GTVPETCT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