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类文体”该怎么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y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近十篇神话文体的课文。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神话的本体价值(如神话的想象能力、文明源头、神话精义等等),也要考虑它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语言文字的品悟和复述等语文特点)。如何更好地进行“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人教版中第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什么:神话文体的本体性知识
   1.文本概述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是小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个故事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天地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的情景;第二部分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天地分开的情景;第三部分主要讲盘古身上的所有器官都变成了大地中的一切。全文情节简单,想象丰富,适合讲述。
  2.目标定位
  在教学这篇童话故事时,有两种教学偏向:一是过于关注故事情节的分析。如:盘古醒后是怎么做的?天和地发生了什么变化?盘古的身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整节课以情节为线索进行分析,重点在读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过于关注人物品质的挖掘。如:盘古开天辟地时,他在想什么?我们要向盘古学习什么?他为什么能如此伟大呢?课堂中重点在于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渲染。
  笔者以为,以上两种教学都不是神话教学的重点所在。小学阶段神话故事的情节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纠缠于故事情节和注重人物品质的引导价值不大:一是破坏了神话故事的神奇性,支离破碎的情节分析易让学生对故事产生反感;二是故事情节学生一看就懂,这样的教学纯属浪费时间,是在为学生已理解的情节而理解;三是神话教学要重视故事本身的神奇、有趣,而不是说教的载体,情感目标只能渗透在其他的学习中。
  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这门学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在定位神话文体的教学目标时,也要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于是,这节课除了语文课学习的基础目标以外(生字词学习、读通课文等),我们把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讲故事,写泡泡。采用这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学会讲这个神话故事,这是学习神话文体的个性的目标指向;二是品味神话的语言特点,借写泡泡的文本特有形式来习得语言特点。
  二、怎么学:搭建讲故事的三级平台
  目标一旦设定,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就有了雏形。以“讲故事”为教学主线,以“品语言”为教学重点,以“学表达”为教学难点。以故事的开始、发展、结尾为三大板块,顺着故事学,搭建讲故事的三级平台。
  板块一:在朗读中学会讲故事
  课始,就学讲故事,马上奠定了这节课的基调。对于讲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在课堂中如何具体展开,以达到人人参与,还是需要搭建平台的。第一步,从读转讲。首先出示第一段,指名读,师范读,比较不同点,再读,再讲。这种看似朴素、简单的教学环节,加强了学生的朗读实践,在实践和比较中慢慢悟出讲故事的“讲味”和“朗读”的不同之处。第二步,从背转讲。能脱离文本把内容讲出来,得记住文本的一些关键文字,从背慢慢转为讲。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出现的两个相同词——“混沌”,然后借助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尝试着讲故事。
  板块二:在品味语言中学会讲故事
  如果说第一板块更多的是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那么第二板块则更多的是品味语言和讲故事齐头并进。第一步,找出盘古做的两件大事,用“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来概括,进行朗读训练;第二步,品味写天地变化的语句。首先借助泡泡的提示,学会泡泡里的语句,理解句子中用了很多的反义词,然后进一步发现结构上的对偶,接着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这个句子这样写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感觉,最后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写法相似的句子。步步跟进,步步深入,借泡泡的提示学习这个句子的特点;第三步,借用文本句子学写泡泡。出示写盘古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的两组句子,让学生写写泡泡里的内容——“我”发现了什么?(可以是内容上的,“我”发现这两段文字写了盘古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也可以写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两段文字用了不少的动词)第四步,选讲故事片段。让学生回忆这部分都分两大块写,一写盘古怎么做,二写天地的变化,然后根据神话的语言特点进行讲故事。
  板块三:在理清结构和想象中学会讲故事
  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用总分的结构写了盘古全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集聚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一板块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段落的结构,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继而发现神话想象的规律性。
  第一步,创设情境,感悟结构。创设情境:如果这段话需要多人合作讲故事,我们需要叫几个人一起讲?从学生不同的答案中引导他们明白总分结构以及分写部分的并列结构。
  第二步,借助泡泡,感受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泡泡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怎么样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靠的是想象。盘古的身体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靠的是想象。你还能说出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靠的是想象。然后再让学生给第四自然段写泡泡,学生自然也往“想象”上去写:我发现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我发现神话的想象力真是神奇。在一步步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进入想象,感受想象,享受想象。
  第三步,学讲故事,发现规律。神话故事的想象不是随意的,有它内在的规律。我们在讲故事时,要梳理一下文章各自然段神在哪里?“睡、劈、长、变”是各部分神奇的想象点,让学生用写泡泡的方式给每个自然段加泡泡,然后引申其他神话作品的想象点:器具、长相、吃饭等等。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神话题目的一般特点:谁 做什么。发现规律后,再连起来讲这个故事,就会更加顺畅。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同时承担着阅读命题的工作,包括单元阅读检测命题、日常阅读检测命题等等。但是我们发现,在林林总总的教师阅读命题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重视基础记忆而忽视了能力训练、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抛弃语文学科特点没有语文味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再结合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的特点,真的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新命题理念,改变命题策略。  一、阅读命题应始于学段目标、基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诸多特性中最具基础和较为深刻的要素,对其他品质特性具有统摄和联动作用。在认识事物时,若缺少对其本质深刻的揭示,其灵活性、批判性就无从谈起,而题组比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所谓题组比较,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
在小语界甚至是教育界,提到特级教师何夏寿,自然会说起他的童话教育,惊叹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童话般的浪漫和执着,用大语文、大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将一所濒临撤并的村小创办成省级童话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乡村名校。近几年内不求闻达的他撰写的教育散文,竟有十余篇连续发表在《人民教育》上。他的童谣教学课、童话教学课、民间文学教学课……也以独特的课程视角和朴实生动的教学艺术风格风靡大江南北……成功的教学
【摘 要】为改变诗歌在儿童阅读中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诗教”的进行,教师可以以“赏读”为教学核心,探索将“读”“听”“想”“猜”“演”“写”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阅读路径,让儿童在“赏读”中明诗意、得诗趣、解诗理、悟诗情、习诗言,从而亲近诗歌,爱上诗歌,使诗歌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收获诗性的人生。  【关键词】赏读;儿童诗;阅读路径  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歌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早读情况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可尝试通过朗读“串串烧”这一做法,将课文朗读、古诗诵读和经典诵读纳入早读范围,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早读积极性,使朗读更有实效。做法如下:一、以“小小表演家”“小小配音师”“小小指导员”的方式进行趣味课文朗读;二、以“正音正形”“听读欣赏”“想象画面”的方式落实古诗诵读;三、以“习经句,讲故事”“背经句,赛速度”“复经句,唱儿歌”的形式
【摘 要】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亲密接触文本,正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精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感悟语言的魅力,就能达到“语”和“文”的真正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增量,捕捉文本的隐秘,挖掘文本的深度,增加文本的亲密性,让自己和学生有大量时间能够深入文本,深入语文。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理解;阅读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亲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
每天上学,我都要经过一个破旧的窝棚。每次经过时,总会有一只黄色的小狗从里面窜出来,冲着我又叫又嚷。这只小狗瞎了一只眼睛,看起来很凶、很丑陋。它冲我叫嚷,我又气愤又害怕,不敢停也不敢跑,只好偷偷藏个小石子或随地抓把土在手里,一步一顿。  窝棚里还住着位老奶奶,每次听见狗叫,她都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来对我说:“这是我的孩子,别欺负它啊!”我听了很不舒服,明明是狗“欺负”我,怎么是我“欺负”它呢?但听
【摘 要】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第二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叙事文的概括是教学中的难点。借助思维导图则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以文构图,解图促思,让导图符合文脉,留有空白。在教学实践时,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借“关系图”把握角色关系,借“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借“线路图”探寻情感线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 第二学段 叙事文本 思维发展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这节课能否引导学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那么,从这点出发,这节课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一、取舍中存真,定教学主线  拿到一篇文章,教什么很重要。“教什么”的确立,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李老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教学定位于“学语用、
【摘 要】“日积月累”板块是统编教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依托教材,无缝积累;有机勾连,拓展积累;创设情境,趣味积累”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运用的意识,在实践中领悟语言材料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日积月累;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内容涉及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