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一零一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校园坐落于圆明园遗址公园非主体部分,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决定了红色是她的精神基因和成长密码,国事担当是她的不朽灵魂和永恒使命。为继承与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文化基因,学校积极推动课程与课堂建设,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抓住爱国教育主题,拓宽育人途径,多角度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开发系列主题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与课堂


  “红色传承”系列课程。学生走进贫困与落后地区,开展“走进发达与贫困,祖国在我心中”的国情教育,感受社会弱势群体的困苦与艰难;走进发达与现代地区,感受国家的强盛与繁荣。每年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开展“放飞梦想,未来从这里起航”高三年级成人仪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家国情怀。
  “生命生态”系列课程。学生坚持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写出了两万多字的调查报告,给政府部门提出了六项政策建议。王景博同学是模拟政协社团副秘书长、北京市翱翔计划学员,她从2015年开始关注校园欺凌问题,撰写了关于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建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中,她还参加了关于公共政策的讨论。通过“生命生态”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培养了责任担当意识。
  “卓越主题”书院课程群。如以圆明书院为依托的人文主题课程群,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文献检索、问卷编制与数据分析、田野调查、结构性访谈等。以“学森书院”为依托的科学主题课程群,由中科院多位研究员、院士共同开设,内容涉及相对论、化学工程、地外生命、遥感灾害监测、干细胞、中国“芯”、动漫IT技术、人类进化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研学旅行”系列课程。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触摸真实的历史与文化,体会蕴含其中的智慧,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共分四大主题——爱国教育主题、人文历史主题、科学探索主题、生涯规划主题。如高一年级的“纪胜访古,探赜新功”南京、扬州研学旅行,高二年级的“汉唐行远,古道新风”西安研学旅行等。研学旅行课程引导学生建构起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认知,思考社会责任与担当。学生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现状,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活动


  学校坚持尊重、责任、体验、自主的原则,构建主体性、体验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红色传统的自主活动中体会责任与担当,增强自信。
  分年级开展常规主题教育。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分年级、分阶段,有层次、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在起始年级,以“光荣与梦想”为主题,开展“走进一零一,幸福你一生”的爱校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为每一届新生注入一零一的精神基因,包括西柏坡寻根活动、参观校史馆、“老校友报告团”讲校史、“3·18”到圆明园祭扫烈士墓等。在中段年级,以“忧患与自豪”为主题,开展“走进发达与贫困,祖国在我心中”的国情教育。在毕业年级,以“使命与责任”为主题,开展“放飞梦想,未来从这里起航”的理想信念教育。如高三年级于每年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日)在圆明园大水法前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走进“国耻”之地,不忘国耻之痛,激发爱国之情。
  社会重大事件主题教育。学校坚持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育契机,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以班会课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学校奥运青年营的承办为契机,以“青年创造未来”为主题开展了“奥运给我一个机会,我给世界无限精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16年,以红军长征80周年为契机,以“扬长征精神,做中国脊梁”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等。
  当代国情系列讲座。学校坚持举办国情讲座,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听一次国情讲座,使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生等领域有基本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近年来,学生先后听过的讲座有:李肇星部长的《国家至上》、罗援将军的《大国关系》、张召忠教授的《国际形势与军事热点》、金一楠将军的《苦难辉煌》、戴旭教授的《一带一路战略》、公方彬教授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常态化的公益实践活动。学校通过相关制度将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常态化,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个公益资助项目。2017年1月,学校高二年级26名学生在3名教师的带领下赴山西武乡涌泉中学进行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这是学校诸多支教点中的一个。学生们还到圆明园遗址公园、颐和园进行义务讲解,到敬老院、儿童村陪伴老人、孩子,在公交站台、交通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收获成长、懂得感恩、学会担当。2013届人文实验班坚持到风华希望小学支教,在两年半的实践中,他们针对打工子弟就学问题提出了包括校舍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六项建议,通过市政协委员提交给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这项实践活动获得了北京市教委主办的2012年北京市中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赛“TOP10”(十佳)大奖。
其他文献
“假如你懂得在失败之后取胜,同样对待这两种假象,我的儿子,你就会成为一个人。”  这是韩露老师每届高三毕业最后一课时都会对学生说的话。“高中这三年,成绩难免起起落落。不管大气和小气的孩子,看到成绩都是孩子。我想让他们明白,高考,什么都算不上。首先你要懂得在失败之后取胜,成为一个坚强而智慧的人,然后明白,成败都是假象。人生的价值不体现在成与败上。”韩老师说。  韩老师写到黑板上的第二句话引自《墨子》
2017年9月,北京市教委正式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首次明确了中小学生不同年级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这是北京市继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后,采取的又一个注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该文件有如下几个特点:  着眼于整体构建,系统优化。育人的割裂和碎片化问题制约了育人的效果。《行动计划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仍需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1955年,郭沫若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并解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遂以此为校训。校训与一零一中学校名含意完美结合:一百分不满足,仍须继续努力。校训精神鲜明地体现在由郭沫若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員会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同时附有“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试行)。”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张凤华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行动计划》是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宋庄镇中心小学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孝亲、谦逊、爱国等传统美德,让班级成为培育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场所,引领他们知自省、学榜样、修美德,不断进步。  布设美德专栏。全镇98个班级都设立了传统美德教育专栏,每个教室都悬挂着内容为“孝顺的孩子成绩好,自省的孩子出息大”的书法作品,在低、中、高年级分别用楷书、隶书、行书书写,在专用教室用篆书书写。学生不光学习书法知识,还时刻受到鞭策。  培养自省意识。各班积极
这些年来,各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和培训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也确实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性灌输和技能性训练,轻视甚至无视教师的情感性激发和价值性引导的倾向。教师确实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也需要掌握教学的必备方法和技能、技巧,但如果教师感受不到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的力量,体验不到自己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不会自觉地追求教学生活的内涵和生命的厚度。  目
王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教育部督导专家、广东省督学,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产业资本化、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发展、基础教育、比较教育(中美教育比较)。参著《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简明教育经济学教程》《教育财政学研究》《流动儿童义
2017年,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出具体规定。我们分两期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分析和解读,从市级层面明确高考综合改革的任务和挑战,从学校层面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案例。本期,我们邀请清华大学附属中學、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分享改革经验。
常言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物种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它也完全可以用在人身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生活在各种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的“圈子”里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文化,这对于圈子中的成员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刚刚加入这个圈子的、可塑性强的新成员。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二十七年前走出大学校门,从北京四中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实在是一件幸运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读了黛博拉·肯尼博士的《奇迹学校》,将自己置身于哈莱姆乡村学校那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积极的团队力量及拥有充分自主权的氛围中,教育之光便如一豆烛火,一下子照亮了迷茫的前行之路。  1.不用奖励代替激励,让自觉成为一种习惯  哈莱姆乡村学校信奉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宗旨:把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我不会想着用奖励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好好表现,从不会对他们说‘对保姆有礼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