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再飞一会儿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考生写出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于论述文来说,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的首先是新颖的立意。正如用“踏花归来马蹄香”作画,一般画师都把笔墨丹青用在花和马上,而高明的画师却凸显了马蹄边追逐的蝴蝶。论述文写作,如何独辟蹊径,展现自己不一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让思想再飞会儿,在思维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追本溯源翻新意
   立意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如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立意就会浅表化,然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立意的新颖就在于“险远”,即到别人未到之处,思别人未想之远。立意时如让思想再飞一会,追本溯源,由外而内,探究表层原因,追问深层根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新意自然而来。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多数考生只是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词“惊动”,因此围绕“惊动”立意,诸如“无意的惊动也是一种伤害”“惊动就可能失去”等等。这些立意思维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因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如果思维能再往前一步,“非常之观”也许就不会离我们太远。我们试着对这则材料层层追问,首先发问:蝴蝶为什么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因为这群人惊动了它们。再追问这群人是怎样惊动蝴蝶的?是他们点了几只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虽然是无心之失,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好奇心、占有欲、逐利心在作怪。再往深处想,色彩斑斓的蝴蝶代表着什么?答案是一切美的东西。再进一步想,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神秘洞穴都能发现色彩斑斓的蝴蝶,为什么几只蜡烛就轻易让蝴蝶飞离?原因是保护美比发现美更不容易。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立意:世界上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保护美的意识,我们只有熄灭“蜡烛”,才能让美长存心中。追本溯源,层层剥笋,对这则材料的思考逐层深入,立意也就卓尔不群了。
   从材料出发,找到思维的切入点,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不断延展思维广度,多方面调动灵感思维,就可能摆脱雷同思路的束缚,从而另辟蹊径,翻出新意。
   二、反弹琵琶出新意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月有阴晴圆缺,但未必圆时即有情。晚唐诗人李商隐之所以能成为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诗歌大家,就在于他作诗立意的不同凡俗,他擅长用突破常规的独创精神挑战人们传统观念中“月亮”的经典意蕴。
   笔者曾把《庄子·天运》里的一句话“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变捧心而颦其里。”作为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论述文。很多同学的立意是否定和批判“其里之丑人”,有同学认为这个丑人不知天高地厚,没有自知之明;有同学认为这个丑人不能正视自己丑陋的现实,只知道一味模仿。据此他们的立意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或者“人要正确认识自己”。但是如果让思想再飞一会儿,换个角度,我们试着找一找“其里之丑人”的可爱之处,最终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其里之丑人”:她的模仿其实是一种爱美的表现,爱美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应该得到尊重;她知道自己丑,但并没有因此磨灭积极进取,试图改变的心;她也有美的追求目标——西施,有追求,有目标才会有改变。这样一分析,“其里之丑人”何尝不是正能量满满的可爱女子。
   当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陷入到“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所笼罩的否定思维里,少数思想飞得更远,发现一个可爱的东施的人不就成为了凸显马蹄边蝴蝶追逐的高明画师了吗?这种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通过反向思考来立意的方法就是反弹琵琶。“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一考生深谙反弹琵琶立意之道,作文因此获得高分。作文材料中说人要读三本大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考生的作文题目为《借“有字之书”品人生》,他的第一段这样写:人生必读书目中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而我却言人生只需“有字之书”。面对材料中的“三本大书”,这位考生并不是一味地去同意作家的觀点,将三本大书并列而提,而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那就是“人生只需‘有字之书’”,因为“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很多时候我们是别人思想的傀儡,对专家名家的观点总是一味地赞同,认可,接受。但这位考生不人云亦云,反弹琵琶反而奏出了新意。
   三、跳出二元显新意
   世界万物皆可二分,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忠即奸,非先进即落后……尽管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但“二元对立”依然是很多人思维中的泥淖和陷阱。一旦跳出了二元思维,养成多元对话、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立意的高明和出新水到渠成。
   看一则作文材料: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女儿吉塔在爸爸马哈维亚强迫下训练摔跤并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这部影片在世界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热议,父母可不可以强势影响孩子的成长?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笔者就此作文的立意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父母可以强势影响孩子的成长,原因在于:孩子心智不成熟,父母的强势影响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父母的经验、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强势影响下,孩子更容易成功。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可以,理由为父母的强势影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给孩子造成不幸福的童年,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等等。通过讨论,笔者发现我们的思维往往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总是认为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或者一个理由只支持两种结论。而事实上它可能具有多个潜在的答案,多种可能的结论。让思想再飞会,父母可不可以强势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散漫懈怠、不思进取,父母当然可以强势影响孩子的成长,给他制定目标,督促孩子努力向上,“拔苗助长”未尝不可。如果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那么父母何必强势影响孩子,静待花开不是更好的选择?当大多数人还被囚禁在二元思想的牢笼里,你拓宽了思维广度,瞬间就显出了你的睿智和独到。
   跳出二元对立思维,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需要有思辨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下面这则材料: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立意时让思想再飞一会儿,带着思辨的意识,一分为二看问题,书店把不买书的孩子撵出去,固然不对,但长时间看书却不买书的孩子们也有错。书店应该呵护孩子的求知欲,孩子也要有顾及他人的公德心,双赢才是最好的选择。
   千古文章“意”为高,万绿丛中一点红,风光不与别人同。要想在立意上超越大部分考生,就需要让思想再飞一会儿,审题立意时,追本溯源、反弹琵琶、跳出二元,这样才可以有效突破思维定势,展现独特思考,呈现新颖立意。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卖白菜》曾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苏教版教材是将其作为散文处理的。本文的学习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围绕“留白”与“繁笔”,重点研讨三个问题:①在第24段至25段之间,作者好像有意“省去”了一些内容(“留白”)。这样写不是有点不明不白吗?②文章花很多文字刻画买白菜老太太的形象,这方面是否写得太多了?③行文表达上,有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殊的功能走进了各个领域,键盘取代了书写,网络与手机、电视平起平坐,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耳听八方,视通万里,上天入地,神游海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让我们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世界成了“地球村”,史料的模拟演绎,让我们穿越回到我们梦想生活的朝代,甚至天气预报的云图分析,地质领域的监测预报,影视娱乐的特技处理,网上购物的快捷方便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教材必修①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古代记叙散文。这三个叙事名篇或记政治、外交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巧妙的叙事艺术。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比较详细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求取信物的过程、行刺的经过及结果,叙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本篇虽为文言文,但文言现象不多,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是我们文言教学的定位追求。《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1]。教学本篇,以文立骨,从文字、文学、文化三维层面,披文入情,至臻至境,是一种不错的审美赏读。  一、立足文字体悟,悟读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吴楚材、吴调侯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人选,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学习》“镜头”栏目主持人,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著有《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等。  骆文俊(浙江省富阳中学教师):肖老师,祝贺你荣获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我们的话题就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叶圣陶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了略读的应用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强调了整体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整本书阅读部分,课标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2]。   略读是阅读的重
《唐诗综论》一书是林庚创作于80年代的一部诗歌论著集。在本书开篇的代序——《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一文中,林庚从自身情感体验为原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诗歌的一些朦胧却又深刻的印象。在一个连唐诗都不知为何物的小孩子心中,他不可能懂得所谓唐诗的意象、格律、结构这些深奥的概念,但他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这些诗歌他能读明白,简简单单几句话说明白的道理就是比别的方式能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甚至长大以后把这些浅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经过逻辑建构,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学识、认知、阅历等方面存在差距,二者文本解读的结果往往存在明显的高低、深浅之分。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和点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留白”是中国古典绘画手法,是一种构图技巧,它讲求着墨疏淡,在整体构图中留出空白,从而起到计白当黑、突出主体的神韵和特征的作用。这一绘画手法的存在使得中国画具备了虚实相生、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随着留白艺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诗歌就是留白艺术拓展的第一场所。这种故意而为之的留白不但没有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反而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搭建起了诗人
所谓的“问题链”设计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1]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2]是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领悟文本核心价值的一种链式过程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指向的是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