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第五代青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第五代青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拓展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青年教育工作。
第五代青年是相对于第一至四代青年而言的,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认为,我们人民共和国曾有五代人一起生活过。他们是:第一代青年,出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二代青年,出生在20、30年代,他们属“迎接解放的一代”;第三代青年,出生在40、50年代,被称为“红卫兵”一代;第四代青年,出生在60、70年代,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青年,出生于70、80年代,被称为“独生子女”一代。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国第五代青年,他们的价值观经历着时代的洗礼和改变,其中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最大。
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后物质主义既可以是一种价值观念,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包括了所有与从物质实利视角出发价值认知与实现对立的方方面面。过去,人们认为人类的幸福与自由是与物质享受量的增加相一致相等同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们物质财富占有量的增加,因而经济增长连同有利于增长的一切措施都被评价为有价值的。但是,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我们虽然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比前人增加了不知多少倍,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这说明或者物质财富并不是测量人们幸福水平的唯一尺度和主要尺度,或者我们在得到物质的价值的同时失去了同样重要的其它价值,也许失大于得。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
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第五代青年的消极影响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在总体上具有“早产”的特点。这种“早产”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的功能。如过早地重视消费、享受,而忽视生产、奋斗和创造等。
(一)在人际交往上習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
由于受工商文化的影响,第五代青年似乎不再珍惜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关系。于是,如今的青少年只见过几次面,就可算是老朋友了,“聊天”代替了“谈心”,打电话代替了书信交流,同学间的交往越来越没深度,越来越没有耐心,消费口味也变得越来越特别。过去友情、歌曲、书籍作为一种精神需要,而在如今的一些青少年眼里,它却像吃饭、睡觉一样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要,就像他们喜欢喝“易拉罐”饮料、吃“肯德基”快餐一样,“过程”被压缩了,他们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刻回报。
(二)倾心于“重功利、讲实惠”的价值观念
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因而主要表现在就业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功利性,即不论是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私营经济,往往都是以功利为主轴线向多方位辐射。
(三)作为 “破解”文化的一部分,后物质主义还是以“解构”为追求,力求表达 “非中心性”、“去合法化”、“削平深度”、“消解神圣”,崇尚完全的放纵、自由、宽容。这使得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不强,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四)囿于自我为主的圈子
他们所谓的讲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讲成才就是个人成名家,讲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从而滋生出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苗头。
(五)过分追求生活的享受而导致缺少吃苦、奋斗精神。
第五代青年中宣称自己有崇高的学习目的、要通过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希望不要太吃苦,要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三、第五代青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正向教育和引导问题研究
(一)尊重第五代青年的选择,肯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加以强化。
当前,青年成长正处在一个日益灵活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受后物质主义影响,第五代青年表现出来的理智而又务实的政治热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公民意识、对自身成长环境的热爱与保护和他们积极与社会融合的态度,值得我们加以肯定和褒奖。我们应利用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第五代青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影响加以强化和引导,真正为青年营造一个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时代向我国提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以“一主多元”精神为主导,整合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目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多层次、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体系。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指出,“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5]建立多层次、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体系显得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具有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还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的价值。它是一种由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与亚文化的丰富功能,以及理性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理念意义与感性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感受意义共同构成的有机体系。
(三)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手段
现代传播方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价值观教育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手段的发展,积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价值观教育软件,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第五代青年提高价值观信息识别能力和形成正确、稳固价值观体系。
(四)创设有利于第五代青年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各种能对青年产生影响力的因素鱼目混杂,必须清除黄、赌、毒、腐败、不文明等不利因素,弘扬正气和崇高精神。针对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特点,青年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三者的整合。“社会不仅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而且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雄.“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2]胡连生.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现代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3]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变化趋势和预测[J].青年研究,2000(6).
[4]张红霞,王晨.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3(9).
(作者简介:聂华瑞,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代青年是相对于第一至四代青年而言的,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认为,我们人民共和国曾有五代人一起生活过。他们是:第一代青年,出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二代青年,出生在20、30年代,他们属“迎接解放的一代”;第三代青年,出生在40、50年代,被称为“红卫兵”一代;第四代青年,出生在60、70年代,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青年,出生于70、80年代,被称为“独生子女”一代。已成为或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国第五代青年,他们的价值观经历着时代的洗礼和改变,其中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最大。
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后物质主义既可以是一种价值观念,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包括了所有与从物质实利视角出发价值认知与实现对立的方方面面。过去,人们认为人类的幸福与自由是与物质享受量的增加相一致相等同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们物质财富占有量的增加,因而经济增长连同有利于增长的一切措施都被评价为有价值的。但是,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我们虽然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比前人增加了不知多少倍,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这说明或者物质财富并不是测量人们幸福水平的唯一尺度和主要尺度,或者我们在得到物质的价值的同时失去了同样重要的其它价值,也许失大于得。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
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第五代青年的消极影响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在总体上具有“早产”的特点。这种“早产”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的功能。如过早地重视消费、享受,而忽视生产、奋斗和创造等。
(一)在人际交往上習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
由于受工商文化的影响,第五代青年似乎不再珍惜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关系。于是,如今的青少年只见过几次面,就可算是老朋友了,“聊天”代替了“谈心”,打电话代替了书信交流,同学间的交往越来越没深度,越来越没有耐心,消费口味也变得越来越特别。过去友情、歌曲、书籍作为一种精神需要,而在如今的一些青少年眼里,它却像吃饭、睡觉一样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要,就像他们喜欢喝“易拉罐”饮料、吃“肯德基”快餐一样,“过程”被压缩了,他们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刻回报。
(二)倾心于“重功利、讲实惠”的价值观念
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因而主要表现在就业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功利性,即不论是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私营经济,往往都是以功利为主轴线向多方位辐射。
(三)作为 “破解”文化的一部分,后物质主义还是以“解构”为追求,力求表达 “非中心性”、“去合法化”、“削平深度”、“消解神圣”,崇尚完全的放纵、自由、宽容。这使得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不强,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四)囿于自我为主的圈子
他们所谓的讲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讲成才就是个人成名家,讲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从而滋生出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苗头。
(五)过分追求生活的享受而导致缺少吃苦、奋斗精神。
第五代青年中宣称自己有崇高的学习目的、要通过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希望不要太吃苦,要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三、第五代青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正向教育和引导问题研究
(一)尊重第五代青年的选择,肯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加以强化。
当前,青年成长正处在一个日益灵活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受后物质主义影响,第五代青年表现出来的理智而又务实的政治热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公民意识、对自身成长环境的热爱与保护和他们积极与社会融合的态度,值得我们加以肯定和褒奖。我们应利用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第五代青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影响加以强化和引导,真正为青年营造一个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时代向我国提出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以“一主多元”精神为主导,整合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目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多层次、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体系。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指出,“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5]建立多层次、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体系显得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具有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还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的价值。它是一种由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与亚文化的丰富功能,以及理性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理念意义与感性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感受意义共同构成的有机体系。
(三)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手段
现代传播方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价值观教育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手段的发展,积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价值观教育软件,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第五代青年提高价值观信息识别能力和形成正确、稳固价值观体系。
(四)创设有利于第五代青年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各种能对青年产生影响力的因素鱼目混杂,必须清除黄、赌、毒、腐败、不文明等不利因素,弘扬正气和崇高精神。针对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特点,青年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三者的整合。“社会不仅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而且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雄.“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2]胡连生.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现代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转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3]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变化趋势和预测[J].青年研究,2000(6).
[4]张红霞,王晨.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3(9).
(作者简介:聂华瑞,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