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已成为核电发展的新趋势,而非岩性地基条件下的核岛地震响应分析是抗震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综合考虑土体非线性特征、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效应及桩-土-结构
【机 构】
:
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基金项目】
:
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6QYJ03),大连大学优秀青年博士专项基金:2015YBL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100),大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已成为核电发展的新趋势,而非岩性地基条件下的核岛地震响应分析是抗震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综合考虑土体非线性特征、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效应及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等因素,本文采用等价线性法描述土体的非线性特征,引入粘性边界模拟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效应,建立了非岩性地基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三维地震响应分析模型,运用UPFs二次开发特性在ANSYS中创建了等价线性单元及粘性人工边界单元,实现所开发模型的嵌入。进而,通过典型土层反应分析数值算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及适应性。最后,以某非岩性地基条件下的AP
其他文献
在当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傅氏振幅谱分段衰减模型。根据5060条实际地震动记录,统计了傅氏振幅谱与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之间的衰减规律。最后,将实际地震动记录的
以等效拉-压杆简化模型模拟钢-聚氨酯组合剪力墙在水平位移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受拉区以钢板受拉条带作为拉杆的简化基础,受压区以组合压杆形式模拟结构面外变形对结构承载
为检验和验证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可操作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某震害严重的RC框架结构为原型1,在保持建筑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结构布局和提高性
本机器人由武汉市下达任务,由我校机械工程一系数控教研室研制成功.研制智能教育机器人的目的是便于广大青少年和儿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努力攀登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