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粗浅的专业研究和调研为基础,针对社会对城市水价与水质的普遍关注,展示了城市供水行业与水价和水质所关联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 水资源与水价的关系
近年,随着国家生活饮用水新水质标准106项的执行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水质。而,我市的供水服务基本处于一种“福利型”价格水平,水价一直低于运营成本所需,然而面对水质标准的提高、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多,需水量增加之后,供水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日益增高。低廉的水价不能满足供水生产的水质保障的运营成本,一般国际上认为用水消费支出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是合理的,而我市的用水消费支出不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合理提高水价,是确保供水行业持续运营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供水水质和服务质量的基础。
本文以粗浅的专业研究和调研为基础,针对社会对城市水价与水质的普遍关注,展示了城市供水行业与水价和水质所关联的现状与问题。
一、水质标准提高和监测力度加大对水价的影响
1、水质检测标准的提高
(1)水业集团申请政府投资925万元新购置检测设备,扩展新的水质检测技术,提前一年于2011年通过国家认证,完成新国标106项检测。对乌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每月进行定期检测,共设置采样点138个,其中地表源水5个;地下源水57个;出厂水6个;管网水70个。检测频率为,管网水每月监测2次,地表源水、出厂水每月监测1次,地下源水每年监测一次,出厂水每年监测2次国标106项全分析检测。保证将我市饮用水从水源水到出厂水再到用户龙头水实行全过程监控,据统计,2012年总检测次数高达14388次,检测频率相对新国标实施前提高了21.9%。
(2)为了全面掌握我市供水水质,2012年将天源西城水厂、甘泉堡水厂、水磨河管理处水厂和原有的15个调蓄水池等水厂水池也纳入到日常水质监测范围,并对三甬碑水厂和红雁池水厂、天源西城水厂进行了全年106项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供水水质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有力地保障了供水水质的安全。
(3)为保证供水水质,严格落实清洗消毒实施方案,2012年对10个新建水池及多处新建管道进行了认真清洗消毒,多次放水检测水质,做到严格把关。
2、加大水质监测环节力度
(1)2012年分别接受国家住建部和自治区住建厅的委托,对全疆所有20个城市和66个县城进行水质督查工作,水质督察对20个城市进行国标106项全分析检测,对66个县城进行国标30项常规检测;共计完成50个106项全分析,38个30项常规分析的采样、调查、检测任务。此次督查是新疆范围内第一次全面的水质普查,对全疆的供水水质状况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政府全面了解新疆水质情况和实施水质行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2)水业集团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在全市已建部分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余氯、浊度,使常规监测与在线监测相结合,并投资300万购入流动监测车及相关快速检测设备,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充实了水质监测体系。
(3)建立完善了三级水质保证体系:水厂运转班每小时检测、水厂化验室每日检测、水质监测中心每月检测。确保出厂水水质合格达标,消除供水水质安全隐患。
目前,当新国标水质检测与监测的力度加大后,企业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大,针对当下水质检测监测中需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来说,检测监测成本也相应增高,然而检测费用远远少于检测成本的消耗,这使得从经济上也难以承担。
二、城市发展速度增快,人口增长,用水量增加
乌鲁木齐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475立方米,远低于国际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城市。目前,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增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根据首付城市供水总量年度变化的趋势,集团公司预计今年我市日均供水量将比去年增加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将达到2.1亿立方米。资料显示,天山天池的蓄水量为2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即使把整个天池的水抽干,面对首府今年的供水总量,依然还有1000万立方米的缺口。集团公司积极应对,2012年新建10处蓄水池,在建的大西沟水库与乌拉泊水库、红雁池水库形成了3库联合调度的水利体系,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季节性缺水时,可以增加我市城市供水量,缓解供水紧张局面。对于乌鲁木齐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应严格分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配置层次供水,特别是将居民用水中的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分开。但对于乌鲁木齐这样一个老城来说,管网改造,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而在居民日常必需的水电热消费中,用水的消费支出却是最低的,而水却又是与健康最贴近的。根据《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8》统计,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全年用于供水的消费支出为70元,同期每人用于用电的消费支出为280元,用于燃料的消费支出为170元,用于取暖的消费支出为90元,均远高于用水的消费支出。
三、污水处理监督机制运行
乌市近年来集中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今,我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0万立方米。在建的污水处理厂500工业园污水处理厂1座,预处理能力达30万立方。从污水处理的角度看,也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已经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不足以维护其正常运转,或因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二是,足额在水价内征收污水处理费。以污水处理费占供水终端价格50%为目标,逐步调高污水处理费标准。三是,扩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根据污水排放标准与处理内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继续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利用。
四、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促进再生水置换
在水资源匮乏的乌市,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节流”是重中之中。据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测算,2012年首府的再生水资源为1.7亿立方米,而全市再生水利用量为7000万立方米,可供277万人用一年,而今,我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国家投资建设,多数未铺再生水回用管道,而市政管网建设又跟不上,再生水管网覆盖率低,成为回用难以普及的问题。二是,在回用过程中再生水售出价格远远低于处理成本,处理成本高,又缺少用户,导致各大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的再生水达60万立方米,但因用户数量有限,只能将其排到戈壁或管道。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真正健康而安全的供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有足够持续的资金支持。必须强调的是,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与严格监管“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水资源价格上调的目的是为了给供排水生产企业筹集足够的运营资金,以确保供水的水质安全和节约水资源,确保企业进行工艺升级和系统更新,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营,并确保真正的水质达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水资源与水价的关系
近年,随着国家生活饮用水新水质标准106项的执行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水质。而,我市的供水服务基本处于一种“福利型”价格水平,水价一直低于运营成本所需,然而面对水质标准的提高、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多,需水量增加之后,供水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日益增高。低廉的水价不能满足供水生产的水质保障的运营成本,一般国际上认为用水消费支出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是合理的,而我市的用水消费支出不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合理提高水价,是确保供水行业持续运营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供水水质和服务质量的基础。
本文以粗浅的专业研究和调研为基础,针对社会对城市水价与水质的普遍关注,展示了城市供水行业与水价和水质所关联的现状与问题。
一、水质标准提高和监测力度加大对水价的影响
1、水质检测标准的提高
(1)水业集团申请政府投资925万元新购置检测设备,扩展新的水质检测技术,提前一年于2011年通过国家认证,完成新国标106项检测。对乌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每月进行定期检测,共设置采样点138个,其中地表源水5个;地下源水57个;出厂水6个;管网水70个。检测频率为,管网水每月监测2次,地表源水、出厂水每月监测1次,地下源水每年监测一次,出厂水每年监测2次国标106项全分析检测。保证将我市饮用水从水源水到出厂水再到用户龙头水实行全过程监控,据统计,2012年总检测次数高达14388次,检测频率相对新国标实施前提高了21.9%。
(2)为了全面掌握我市供水水质,2012年将天源西城水厂、甘泉堡水厂、水磨河管理处水厂和原有的15个调蓄水池等水厂水池也纳入到日常水质监测范围,并对三甬碑水厂和红雁池水厂、天源西城水厂进行了全年106项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供水水质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有力地保障了供水水质的安全。
(3)为保证供水水质,严格落实清洗消毒实施方案,2012年对10个新建水池及多处新建管道进行了认真清洗消毒,多次放水检测水质,做到严格把关。
2、加大水质监测环节力度
(1)2012年分别接受国家住建部和自治区住建厅的委托,对全疆所有20个城市和66个县城进行水质督查工作,水质督察对20个城市进行国标106项全分析检测,对66个县城进行国标30项常规检测;共计完成50个106项全分析,38个30项常规分析的采样、调查、检测任务。此次督查是新疆范围内第一次全面的水质普查,对全疆的供水水质状况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政府全面了解新疆水质情况和实施水质行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2)水业集团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在全市已建部分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余氯、浊度,使常规监测与在线监测相结合,并投资300万购入流动监测车及相关快速检测设备,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充实了水质监测体系。
(3)建立完善了三级水质保证体系:水厂运转班每小时检测、水厂化验室每日检测、水质监测中心每月检测。确保出厂水水质合格达标,消除供水水质安全隐患。
目前,当新国标水质检测与监测的力度加大后,企业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大,针对当下水质检测监测中需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来说,检测监测成本也相应增高,然而检测费用远远少于检测成本的消耗,这使得从经济上也难以承担。
二、城市发展速度增快,人口增长,用水量增加
乌鲁木齐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475立方米,远低于国际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城市。目前,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增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根据首付城市供水总量年度变化的趋势,集团公司预计今年我市日均供水量将比去年增加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将达到2.1亿立方米。资料显示,天山天池的蓄水量为2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即使把整个天池的水抽干,面对首府今年的供水总量,依然还有1000万立方米的缺口。集团公司积极应对,2012年新建10处蓄水池,在建的大西沟水库与乌拉泊水库、红雁池水库形成了3库联合调度的水利体系,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季节性缺水时,可以增加我市城市供水量,缓解供水紧张局面。对于乌鲁木齐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应严格分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配置层次供水,特别是将居民用水中的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分开。但对于乌鲁木齐这样一个老城来说,管网改造,就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而在居民日常必需的水电热消费中,用水的消费支出却是最低的,而水却又是与健康最贴近的。根据《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8》统计,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全年用于供水的消费支出为70元,同期每人用于用电的消费支出为280元,用于燃料的消费支出为170元,用于取暖的消费支出为90元,均远高于用水的消费支出。
三、污水处理监督机制运行
乌市近年来集中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今,我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0万立方米。在建的污水处理厂500工业园污水处理厂1座,预处理能力达30万立方。从污水处理的角度看,也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已经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不足以维护其正常运转,或因收集污水的管网不配套,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二是,足额在水价内征收污水处理费。以污水处理费占供水终端价格50%为目标,逐步调高污水处理费标准。三是,扩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根据污水排放标准与处理内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继续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利用。
四、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促进再生水置换
在水资源匮乏的乌市,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节流”是重中之中。据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测算,2012年首府的再生水资源为1.7亿立方米,而全市再生水利用量为7000万立方米,可供277万人用一年,而今,我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国家投资建设,多数未铺再生水回用管道,而市政管网建设又跟不上,再生水管网覆盖率低,成为回用难以普及的问题。二是,在回用过程中再生水售出价格远远低于处理成本,处理成本高,又缺少用户,导致各大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的再生水达60万立方米,但因用户数量有限,只能将其排到戈壁或管道。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真正健康而安全的供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有足够持续的资金支持。必须强调的是,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与严格监管“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水资源价格上调的目的是为了给供排水生产企业筹集足够的运营资金,以确保供水的水质安全和节约水资源,确保企业进行工艺升级和系统更新,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营,并确保真正的水质达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