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突围诗词教学的三道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通过对作品阅读、语言品味,能够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体会词的意境美。
  2.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2.探究中华文化里的“愁韵”,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培养健康的情感。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情境—穿插—赏析—迁移”式落实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内容与能力。因此,诗词的阅读教学亦如历经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本课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循着作者的物景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课堂整合为契机,让学生走向中国古诗词探寻诗词“愁”韵。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体验—探究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氛围激趣 走进情境
  (一)营氛围 激兴趣
  1.请同学们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
  (课件出示):“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让学生聆听音乐两遍后,用一个恰切的字概括曲与词所蕴涵的情绪。(愁)
  3.集体齐背《一剪梅》
  4.学生朗读展示的句子。
  (课件出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师: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进“愁”情境:诵读中知晓文意
  1.先听范读,后跟读,再自读。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个人或集体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追寻踪迹 扣响心弦
  (一)追逐“愁”踪迹: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七个叠字词给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知人解诗情,简介作者。
  教师陈述: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18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寻,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心愁的象征。
  (2)秋风: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秋风”,愁情的象征
  (3)过雁:“雁”是“旧时相识”,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雁”,离愁的象征。
  (4)黄花: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实写菊花,也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黄花”,飘零憔悴的象征。   (5)细雨、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细雨”,哀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二)扣响“愁”弦: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课件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课件出示)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寻文化 激宕余韵
  (一)探寻“愁”文化:中华文化里古诗词中的“愁”
  “愁”是一种心绪,一种情感,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高无低,无硬无软,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它却呈现出立体多维、丰富多彩的风姿。
  (课件出示)
  1.“愁”的高度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苍生忧患,高齐终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2.“愁”的长度
  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千种恨意,万般离愁,恰如滔滔不绝、绵绵不尽的江水,从诗人眼前也从诗人心上缓缓流过。流水走得多远,诗人的离愁忧思就有多长!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写尽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万斛仇恨。
  3.“愁”的广度
  唐·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生命凋零的茫茫愁思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凸显谪恨之深广。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断;愁似万顷烟波茫茫无际;旧恨新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简直可以让人绝望、窒息!
  4.“愁”的密度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密繁复,不绝如缕的无边雨丝,恰似困扰人心,驱之不散的缕缕愁绪。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愁三月天。”——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描绘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离愁苦恨,突出思妇梦醒楼头的缠绵情思。
  5.“愁”的频率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黄昏细雨的繁复细密,点点滴滴来烘托词人独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声声,悠悠不尽,见证了词人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的漫漫长夜。
  6.“愁”的重量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连小船都不能承载。
  董解元《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愁重连马儿也驮不动。
  7.“愁”的硬度
  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浆,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烟雾弥漫的渡口,千重万叠的晚山,声断气歇的别鹤,铺天盖地的暮云,倾盆而至的急雨,种种意象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愁绪,一杯淡酒,不敌江天云雨,又岂能轻易破愁?
  8.“愁”的韧度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万斛愁情,词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状的沉沉伤感和对未来的殷殷忧虑,犹如盘绕纠结的丝线乱麻,无头无尾,无端无绪,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是天地网罩住词人的!纵使词人横冲直撞,也突破不了离愁的围城,真是离愁绝唱!
  小结:多重愁绪积压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坎坷路上颠簸前进。
  (二)课堂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三)激宕“愁”余韵:吾手写吾心
  1.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散文。
  2.以“乐”为情景,仿作《声声慢》。
  【教学视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阅读教学与创意优美、角度新颖、手法巧妙、激趣昂扬、学生活动、教学技巧等等是分不开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由之路
  这节课的亮点始终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让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过滤沉淀,从本质上摒弃教师支离破碎的解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性情与作者的性情激宕,产生阅读的美感。
  (二)“涵泳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抓手,是学生感动与感悟古诗词的灵魂
  要落实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关键不在于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师讲多讲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能否“动”起来,能否直接而长久地受益。这节课在精心营造的“愁”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词中的物境,循着作者的物境去探寻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知人论世”中比较全面地解读作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学会去阅读诗词——缘景明情晓主旨。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在这感动与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诗词教学的宗旨,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
  让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就是提升的学生文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一个环节——涵泳诗词意境探余韵,将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向古诗词的“愁”的名句,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美、意象美、文化美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
  [作者通联: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坚守在一线教学并心怀理想的老师是令我欣赏的老师,甘愿在基层耕耘且乐此不疲的老师是让我尊重的老师。唐余富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坚守品质和执著情怀的老师。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
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
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学习重点当然是了解典故含义,弄清作者词中深意。学生们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典故“各个击破”后,通过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的最后一篇。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散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却似乎是多元的,尽管都没有脱离散文这一基础,但从中发掘人生意义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情形亦不少见。况且本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就算是教师,在初读时也未必能够一下子理解作者的意思。而对于这样的文本,笔者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往往都会经由不同的角色变换,来尝试
语文自单独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科学化一直是语文界同仁孜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语文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人引以为豪的成就。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成就在落实到“人”上时,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变化,甚至招致更多的批评,引来更多的问题。顷刻之间成果就变成了问题,于是再创造出新的成果,又出现新的问题,语文教育便在问题与成果之间的“振摆”中回荡,这让人不得不追问这
【评议论文】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原文提要】看到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和联系是探讨“为什么教文言文”“文言文教什么”的重要前提。教学文言文所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语句的认知理解。其教学内容大抵有这么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
【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