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该政策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社会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故此以贵州省安顺市永宁镇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资料、数据的收集等方法,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方式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民;生计方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075-04
一、有关生计方式的理论研究
生计方式指的是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对生计概念做了较为精确的界定:“生计是谋生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用权)和活动的基础上”“当一种生计能够应付、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1]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云南大学的尹绍亭教授出版了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刀耕火种的两本书:《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和《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 云南刀耕火种志》,又出版了他的另一本刀耕火种著作《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这三本书均围绕一个中心,即认为刀耕火种是一种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谋生方式,而不是一种破坏生态的掠夺式的耕作方式。徐杰舜、罗树杰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家与高山汉比较研究》,介绍了船家靠水吃水的生计模式、高山汉靠山吃山的生计模式,并从文化的视野对这两种不同的生计模式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比较,由此说明环境与文化对生计方式的不同影响[2]。黄应贵的《 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主要论述了台湾岛上东埔社布农人的主要作物,以及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由小米、水稻、番茄到茶的转变[3]。
二、永宁镇退耕还林后生计方式的变迁
永宁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有8年了,目前退耕还林覆盖区保存率达100%。8年来,永宁镇村民们生计方式不断变化,农村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实现,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是生计方式变迁的表现形式。退耕还林后农民们通过调整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4]。近年来,随着外出人员的不断增多,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尤其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后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有的村民自主创业,目前有专业养殖场两家,一家主要饲养鸡(140只),另一家主要饲养牛(20头)。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方式变迁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变迁
永宁镇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约26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366毫米;土质湿润肥沃,土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洋芋)等粮食作物,适宜反季节秋淡季无公害蔬菜的生长发育。
通过对永宁镇退耕还林地区调研发现,该镇从建立村寨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前,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经济作物的种植几乎为零。这种生计方式是本地区农民社会生活长期发展的形成的一套适合本地区的生计方式。退耕还林后,由于旱地基本退耕还林,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每家的水田大约平均1.2亩。退耕之后,耕种的面积减少了,许多中年人就不想浪费时间在种田上,都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水田荒废。不出去打工的农民就去承包荒废下来的水田种植水稻,每年的收成二八分成;有些家里有点资金的农户就租用水田,种植生姜、蘑菇和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租金每亩大约500-800元不等。
该区退耕还林种植的主要是杉树,有少部分的板栗树,而且退耕还林主要是退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所以有少部分土地没有退耕。但是每家没有退耕的土地面积不足1亩,很多农民也不想花费时间在上面,所以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的部分人就承包这些地种植玉米。由于近几年来市场上的玉米很少,农民种植玉米多了,出售玉米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种植玉米的旱地,在近三四年来,很多农民选择种植“太子参”这种药材。太子参收入高,但是风险大。
(二)养殖业趋向于大型化、专业化
退耕还林实施后,牧草和饲料不断增多。前五年树木还小,不允许放牧,农民们就去地里割草回来饲养牛马。2002年前基本每家都会有一头牛,1/3的家庭饲养有马,那时候的牛马只作为耕作工具和运输工具。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村的牛马不仅充当耕作工具和运输工具,还存在经济利益。有些农户至少喂养3头牛或马,每年卖出2头,收入大概10 000元左右。2010年后,退耕地区陆续出现了好几家大的养殖厂和畜牧场。在这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小河村、紫山村、一村和中哨村。其中,小河村有一户养殖猪,有56头猪,一户养殖牛,有32头牛;中哨村有一户养殖水鸭60余只,一户养殖鸡100多只;一村中一户养羊220多只,一户养牛20余头。从调查中可以知道,现在养殖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养殖畜牧更趋向于专业化,规范化。
(三)外出打工成为主要的生计方式
在中国,耕地资源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用来衡量其自然资本的存量,如果一个人拥有的耕地面积越多,其自然资本的存量也就越高[5]。在早期关于农民工个人自然资本对其是否做出外出务工决策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与个人自然资本的拥有量成负相关[6]。
退耕还林前村民外出务工具有季节性的特征,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就到省城(贵阳市)或者其他市级(六盘水、毕节等)城市打工,农忙时回家帮忙,收入不稳定。退耕还林后,耕种土地面积大量的减少,农民靠国家的政策补贴和用少量的田地种植就能满足农民需要。大量的村民就外出务工,其特征是全年性的,基本要到过年才返乡;外出省份主要是浙江和福建。以小河村为例(表1:小河村退耕还林前后外出打工对比),据小河村村委统计,仅2003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数为400人,家里只剩老人和孩子。2013年7月,笔者在调查中统计,小河村外出打工人数为700余人,其中有145人在周边县城。农民每年每人在外打工纯收入是10 000~15 000元左右。也有个别农民在外面做生意,收入也很乐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外出务工的农民主要以出省为主,有19.52%的农民工选择在本地领近的城市打工,比如,六盘水市、安顺市、兴义县等;19.25%的选择在贵阳市打工,主要原因是这一部分农民工家中都有年近60岁以上的老人和读小学一二年级以下的孩子,如果出省的话,孩子读书不方便,家里有什么急事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回家。
三、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方式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
(一)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4]
1.退耕还林补贴大于种植作物的机会成本
根据贵州省土地政策规定,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300斤,供应品种为稻谷和玉米各150斤,生态林补助8年[7]。以紫山村为例,该村属于生态林退耕,陡坡耕地大约占80%,荒山大约20%,土地坡度都在25°。在退耕之前,这些耕地主要种植玉米,间种黄豆,由于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耕地土壤瘠薄、产量低。调查中农民们纷纷表示,在2002年退耕前,种植玉米,平均年产量大约90公斤/亩。如果按照玉米市场价1元/公斤计算,每亩地产值100元,农民们略算,在退耕还林之前每亩耕地投入成本大约为50元,投入和产出差额为50元。按照国家补偿标准,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每亩产值150元;另有还有150公斤大米,大米按当时市价折成现金大约为300元,即农民最少每亩获得450元,比退耕前种植玉米增加了350元,如果按每户平均退耕7.83亩,则每户每年会有3 523.5元的收入。除了粮食补偿之外,贵州省各退耕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永宁镇退耕,区政府支付了每亩250元的管理费。
2.退耕还林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随着生态退耕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地流转,在减轻生态脆弱区人口压力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8]。以小河村为例,退耕还林前小河村人均耕地不到1.8亩,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大约为0.34亩,甚有20%的农户家庭耕地已全部退耕。据笔者对小河村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户,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或经营其他副业(比如开小商店、去镇里开服装店等),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消费行为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消费行为得到了强化。传统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产工具、教育、化学肥料、婚丧礼节等方面,如表1,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享受性商品消费比重逐年上升,但消费仍以传统消费为主,主要表现在新的消费种类的引进,开拓了新的消费领域,特别是现代家庭耐用消费品如摩托车、电视、冰箱、轿车等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9]。
根据问卷分析显示,以往的消费仅限于日常的消费,现在,每个村里除了传统的牛马做交通工具外,还有摩托车和三轮车,不止是年轻人会使用手机,老年人也不例外。家具主要沙发、席梦思床、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一,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村民们只要吃饱、穿暖,日子基本上过得去就很满足。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有了政府政策性的补偿,物质财富在原有的基础上一下子增多了,村民对外的沟通联系也越来越多,对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退耕还林后,使得很多不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在对物质消费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在不仅要吃好、穿得漂亮,还要吃得新鲜、住得舒服,很多农民开始追求高享受性消费。
第二,卫生观念的改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有些家庭买了消毒柜,冰箱等,以前剩下的肉食品都是经过炒一番后立即食用,现在有了冰箱,把肉放在里面让其保鲜,并且在用餐之前都要对碗筷进行消毒[9]。
第三,开始有了职业和重视教育的观念。由于农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们开始对职业有了追求,对孩子的教育有了重要的认识,很多农民都希望得到职业培训,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调查中,很多农民说,他们是学历不够,出去打工只能做苦力,如果政府或培训机构能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能开发一些项目,让农民们去做,那样对就业最起码有更好的认识,至于什么项目我们就不知道了。
第四,生计方式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多的外出务工,更多的接触外部市场,对外部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部分农民在家里种植经济作物,出售市场,农民对自己销售的作物的市场价格是有充分的了解的。
四、永宁镇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加大基本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目前永宁镇退耕还林的村落虽然能通车,但是路面不平,还是泥土路,只要阴雨天气,车辆就基本无法通行,只有把路修好了,才是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二)立足基本,引进新型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加强水田设施建设
要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证农民的温饱问题,在耕地仅剩少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剩余耕地的坡地改梯,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土壤肥力,加大农业技术的使用。比如,采用喷灌式灌溉等节约用水的灌溉方法;推广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特别是生姜、西红柿、太子参药材等种植。政府要保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市场,协助农民销售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保证农田种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从而提高农田的使用效率。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10]。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长久吃饭的问题。
(三)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退耕还林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也是能否维护退耕成果、保持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知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他们到城市去之后只能做蛮力,甚至被歧视。政府应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服务信息网,对青壮年农民工进行相关知识,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不盲目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要素价格,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呼吁社会就业服务团体,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本领,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扩宽。创新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采用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11],促进积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退耕还林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在外打工,但是由于外出农民人力资本存量的匮乏,其在职业地位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所从事行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不仅收入低,而且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也使得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12]。对于农民这一特殊的身份和职业,政府应该进行专项培训项目建设,加强农民相关职位知识技能培训。
(五)推进配套工程建设
永宁镇退耕还林8年过去了,还没有相应的配套工程,农民多数还是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退耕还林没有使农民从根本上致富。所以,应该扩大投资渠道,加强配套工程项目建设。首先,政府应调动全社会力量,从政策上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投资于生态建设,并用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集体、个人、企业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生态林业管护资金。其次,根据地区特色,发展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问题是结构趋同,使区域间产生了“零和效应”,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多少[13]。近几年来,生姜、太子参药材种植户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最后,坚持以退耕还林为切入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化经营,带动中国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六)加大基本医疗设施建设
目前退耕村落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已基本实施,但是缺乏相应的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问题,如果要坚固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就一定要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好资金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刘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方式与城市适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 徐杰舜,罗树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家与高山汉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2).
[3] 黄应贵.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
[4] 李蕾,刘黎明,唐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4,(3).
[5] 靳小怡,李成华,杜海峰,杜巍.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的新领域:农民工生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3).
[6] 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范会强.贵州退耕还林财政补贴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8] 陈瑜琦.中国西部生态退耕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9] 秦朝钧,肖平.水库移民研究与评价:以龙滩水电工程为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1.
[10] 郭慧敏,刘宝剑,吴铁雄.对冀西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7,(4).
[11] 任洪彦.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政策选择[D].青岛:青岛大学,2008.
[12] 张新岭,赵永乐,林竹,宋成一.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J].农村经济,2007,(12):117-120.
[13] 杨金深.农村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发展农业企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4,(2):66-68.
[责任编辑 仲 琪]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民;生计方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075-04
一、有关生计方式的理论研究
生计方式指的是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对生计概念做了较为精确的界定:“生计是谋生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用权)和活动的基础上”“当一种生计能够应付、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1]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云南大学的尹绍亭教授出版了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刀耕火种的两本书:《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和《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 云南刀耕火种志》,又出版了他的另一本刀耕火种著作《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这三本书均围绕一个中心,即认为刀耕火种是一种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谋生方式,而不是一种破坏生态的掠夺式的耕作方式。徐杰舜、罗树杰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家与高山汉比较研究》,介绍了船家靠水吃水的生计模式、高山汉靠山吃山的生计模式,并从文化的视野对这两种不同的生计模式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比较,由此说明环境与文化对生计方式的不同影响[2]。黄应贵的《 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主要论述了台湾岛上东埔社布农人的主要作物,以及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由小米、水稻、番茄到茶的转变[3]。
二、永宁镇退耕还林后生计方式的变迁
永宁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有8年了,目前退耕还林覆盖区保存率达100%。8年来,永宁镇村民们生计方式不断变化,农村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实现,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是生计方式变迁的表现形式。退耕还林后农民们通过调整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4]。近年来,随着外出人员的不断增多,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尤其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后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有的村民自主创业,目前有专业养殖场两家,一家主要饲养鸡(140只),另一家主要饲养牛(20头)。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方式变迁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变迁
永宁镇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约26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366毫米;土质湿润肥沃,土地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洋芋)等粮食作物,适宜反季节秋淡季无公害蔬菜的生长发育。
通过对永宁镇退耕还林地区调研发现,该镇从建立村寨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前,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经济作物的种植几乎为零。这种生计方式是本地区农民社会生活长期发展的形成的一套适合本地区的生计方式。退耕还林后,由于旱地基本退耕还林,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每家的水田大约平均1.2亩。退耕之后,耕种的面积减少了,许多中年人就不想浪费时间在种田上,都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水田荒废。不出去打工的农民就去承包荒废下来的水田种植水稻,每年的收成二八分成;有些家里有点资金的农户就租用水田,种植生姜、蘑菇和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租金每亩大约500-800元不等。
该区退耕还林种植的主要是杉树,有少部分的板栗树,而且退耕还林主要是退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所以有少部分土地没有退耕。但是每家没有退耕的土地面积不足1亩,很多农民也不想花费时间在上面,所以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的部分人就承包这些地种植玉米。由于近几年来市场上的玉米很少,农民种植玉米多了,出售玉米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种植玉米的旱地,在近三四年来,很多农民选择种植“太子参”这种药材。太子参收入高,但是风险大。
(二)养殖业趋向于大型化、专业化
退耕还林实施后,牧草和饲料不断增多。前五年树木还小,不允许放牧,农民们就去地里割草回来饲养牛马。2002年前基本每家都会有一头牛,1/3的家庭饲养有马,那时候的牛马只作为耕作工具和运输工具。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村的牛马不仅充当耕作工具和运输工具,还存在经济利益。有些农户至少喂养3头牛或马,每年卖出2头,收入大概10 000元左右。2010年后,退耕地区陆续出现了好几家大的养殖厂和畜牧场。在这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小河村、紫山村、一村和中哨村。其中,小河村有一户养殖猪,有56头猪,一户养殖牛,有32头牛;中哨村有一户养殖水鸭60余只,一户养殖鸡100多只;一村中一户养羊220多只,一户养牛20余头。从调查中可以知道,现在养殖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养殖畜牧更趋向于专业化,规范化。
(三)外出打工成为主要的生计方式
在中国,耕地资源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用来衡量其自然资本的存量,如果一个人拥有的耕地面积越多,其自然资本的存量也就越高[5]。在早期关于农民工个人自然资本对其是否做出外出务工决策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与个人自然资本的拥有量成负相关[6]。
退耕还林前村民外出务工具有季节性的特征,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就到省城(贵阳市)或者其他市级(六盘水、毕节等)城市打工,农忙时回家帮忙,收入不稳定。退耕还林后,耕种土地面积大量的减少,农民靠国家的政策补贴和用少量的田地种植就能满足农民需要。大量的村民就外出务工,其特征是全年性的,基本要到过年才返乡;外出省份主要是浙江和福建。以小河村为例(表1:小河村退耕还林前后外出打工对比),据小河村村委统计,仅2003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数为400人,家里只剩老人和孩子。2013年7月,笔者在调查中统计,小河村外出打工人数为700余人,其中有145人在周边县城。农民每年每人在外打工纯收入是10 000~15 000元左右。也有个别农民在外面做生意,收入也很乐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外出务工的农民主要以出省为主,有19.52%的农民工选择在本地领近的城市打工,比如,六盘水市、安顺市、兴义县等;19.25%的选择在贵阳市打工,主要原因是这一部分农民工家中都有年近60岁以上的老人和读小学一二年级以下的孩子,如果出省的话,孩子读书不方便,家里有什么急事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回家。
三、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方式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
(一)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4]
1.退耕还林补贴大于种植作物的机会成本
根据贵州省土地政策规定,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300斤,供应品种为稻谷和玉米各150斤,生态林补助8年[7]。以紫山村为例,该村属于生态林退耕,陡坡耕地大约占80%,荒山大约20%,土地坡度都在25°。在退耕之前,这些耕地主要种植玉米,间种黄豆,由于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耕地土壤瘠薄、产量低。调查中农民们纷纷表示,在2002年退耕前,种植玉米,平均年产量大约90公斤/亩。如果按照玉米市场价1元/公斤计算,每亩地产值100元,农民们略算,在退耕还林之前每亩耕地投入成本大约为50元,投入和产出差额为50元。按照国家补偿标准,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每亩产值150元;另有还有150公斤大米,大米按当时市价折成现金大约为300元,即农民最少每亩获得450元,比退耕前种植玉米增加了350元,如果按每户平均退耕7.83亩,则每户每年会有3 523.5元的收入。除了粮食补偿之外,贵州省各退耕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永宁镇退耕,区政府支付了每亩250元的管理费。
2.退耕还林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随着生态退耕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地流转,在减轻生态脆弱区人口压力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8]。以小河村为例,退耕还林前小河村人均耕地不到1.8亩,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大约为0.34亩,甚有20%的农户家庭耕地已全部退耕。据笔者对小河村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户,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或经营其他副业(比如开小商店、去镇里开服装店等),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消费行为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消费行为得到了强化。传统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产工具、教育、化学肥料、婚丧礼节等方面,如表1,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享受性商品消费比重逐年上升,但消费仍以传统消费为主,主要表现在新的消费种类的引进,开拓了新的消费领域,特别是现代家庭耐用消费品如摩托车、电视、冰箱、轿车等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9]。
根据问卷分析显示,以往的消费仅限于日常的消费,现在,每个村里除了传统的牛马做交通工具外,还有摩托车和三轮车,不止是年轻人会使用手机,老年人也不例外。家具主要沙发、席梦思床、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一,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村民们只要吃饱、穿暖,日子基本上过得去就很满足。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有了政府政策性的补偿,物质财富在原有的基础上一下子增多了,村民对外的沟通联系也越来越多,对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退耕还林后,使得很多不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在对物质消费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在不仅要吃好、穿得漂亮,还要吃得新鲜、住得舒服,很多农民开始追求高享受性消费。
第二,卫生观念的改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有些家庭买了消毒柜,冰箱等,以前剩下的肉食品都是经过炒一番后立即食用,现在有了冰箱,把肉放在里面让其保鲜,并且在用餐之前都要对碗筷进行消毒[9]。
第三,开始有了职业和重视教育的观念。由于农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们开始对职业有了追求,对孩子的教育有了重要的认识,很多农民都希望得到职业培训,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调查中,很多农民说,他们是学历不够,出去打工只能做苦力,如果政府或培训机构能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能开发一些项目,让农民们去做,那样对就业最起码有更好的认识,至于什么项目我们就不知道了。
第四,生计方式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多的外出务工,更多的接触外部市场,对外部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部分农民在家里种植经济作物,出售市场,农民对自己销售的作物的市场价格是有充分的了解的。
四、永宁镇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加大基本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目前永宁镇退耕还林的村落虽然能通车,但是路面不平,还是泥土路,只要阴雨天气,车辆就基本无法通行,只有把路修好了,才是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二)立足基本,引进新型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加强水田设施建设
要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证农民的温饱问题,在耕地仅剩少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剩余耕地的坡地改梯,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土壤肥力,加大农业技术的使用。比如,采用喷灌式灌溉等节约用水的灌溉方法;推广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特别是生姜、西红柿、太子参药材等种植。政府要保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市场,协助农民销售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保证农田种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从而提高农田的使用效率。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10]。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长久吃饭的问题。
(三)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退耕还林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也是能否维护退耕成果、保持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知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他们到城市去之后只能做蛮力,甚至被歧视。政府应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服务信息网,对青壮年农民工进行相关知识,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不盲目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要素价格,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呼吁社会就业服务团体,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本领,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扩宽。创新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采用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11],促进积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退耕还林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在外打工,但是由于外出农民人力资本存量的匮乏,其在职业地位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所从事行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不仅收入低,而且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也使得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12]。对于农民这一特殊的身份和职业,政府应该进行专项培训项目建设,加强农民相关职位知识技能培训。
(五)推进配套工程建设
永宁镇退耕还林8年过去了,还没有相应的配套工程,农民多数还是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退耕还林没有使农民从根本上致富。所以,应该扩大投资渠道,加强配套工程项目建设。首先,政府应调动全社会力量,从政策上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投资于生态建设,并用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集体、个人、企业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生态林业管护资金。其次,根据地区特色,发展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问题是结构趋同,使区域间产生了“零和效应”,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多少[13]。近几年来,生姜、太子参药材种植户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最后,坚持以退耕还林为切入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化经营,带动中国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六)加大基本医疗设施建设
目前退耕村落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已基本实施,但是缺乏相应的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问题,如果要坚固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就一定要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好资金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刘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方式与城市适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 徐杰舜,罗树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家与高山汉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2).
[3] 黄应贵.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
[4] 李蕾,刘黎明,唐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4,(3).
[5] 靳小怡,李成华,杜海峰,杜巍.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的新领域:农民工生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3).
[6] 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范会强.贵州退耕还林财政补贴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8] 陈瑜琦.中国西部生态退耕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9] 秦朝钧,肖平.水库移民研究与评价:以龙滩水电工程为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1.
[10] 郭慧敏,刘宝剑,吴铁雄.对冀西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7,(4).
[11] 任洪彦.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政策选择[D].青岛:青岛大学,2008.
[12] 张新岭,赵永乐,林竹,宋成一.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J].农村经济,2007,(12):117-120.
[13] 杨金深.农村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发展农业企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4,(2):66-68.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