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株连者、志愿者的自述(下篇)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役后,我落户到了夫人所在的北京石景山区。我们的团首长为了我的安置问题亲自找到区委,于是我就留在了区机关组织部工作,但是因为受“王亚卓事件”株连,工资待遇连降3级,做的是组织干部的工作,享受的是工人待遇。 一直到1984年,根据有关政策我才由复员改为转业,而我早在1983年就已经介入老干部工作了。
  1983年,我和老局长孙喜清共同负责建立了石景山区老干部活动站,这也是全北京市的第一个老干部活动站,转年担任了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活动站站长。在我在职期间,我筹办了北京市首次老干部生活纪实展览,率先出版了老干部革命回忆录,举办了全国“石景山杯”老年入门球邀请赛等。在全国老干部活动站(室)评选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站还获得了一等奖。我还被评选为北京市老干部局先进工作者。1998年6月光荣退休。
  人们都说我是个乐观的“工作狂”,的确,我退休了可是照样很忙。记得在退休的当天,我就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八角南路社区,谢绝了朋友的高薪聘请,发挥自己善于也乐意做群众工作的优势,义务担任了社区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志愿者分会秘书长、社区文体分会会长、社区市民学校教务处主任、社区宣传报道组组长等职,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篇题为《昔日“点子局长”,今日“编外主任”》的文章对我做过详细的描述报道。
  社区工作繁多、琐碎,紧紧牵连着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在多年社区工作中我深深感到,社会上太需要这项工作的有心人了。经过这些年社区的工作实践,我给自己归纳了4条体会,即:在社区事务工作忙碌中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在社区文体活动中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在社区建设参与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在社区敬老服务中真情奉献、’收获快乐。
  因为曾经长年从事老干部工作,我在退休前就已经意识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大批老干部已经进入了高年事和高发病率的“双高期”!随着“双高”到来,老年人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我就把为老年人服务纳入了自己的重要日程。
  初到社区的时候,通过与部分老干部聊天交流,我感到解决他们的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医疗和就近服务的4大问题迫在眉睫,于是就带着社区的年轻领导找到区里的主管领导反复说明理由,之后,我们克服困难,在各方面协调努力下,解决了老年人开展学习、娱乐、健身活动场所的大难题。为了把这个活动场所建设好,那阵子,我几乎每天都到施工现场协助检查工程质量;在老干部活动室重新修缮后,还特聘请迟浩田同志为我们题了字。
  此外,我还组建了社区老干部工作支援小组,目前小组有8名志愿者。我们这个小组主动和老干部结成对子挂牌上岗,定期到老干部家中聊天交流、征求意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还协助社区搞调研,对现有的62名离休老干部逐人填表登记;其实我也有几分年纪了,可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为实在,自己还是不怕楼层高,亲自挨家串户边做登记边调研,为日后拟定的尊干敬老各项工作制度和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做了大量前期的铺垫工作。 每逢重大节日,我就和社区领导一起到各家看望老干部。去老干部家时,我基本都带上自己的小孙女,让这个小家伙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老人们可高兴啦!
  我基本上坚持每月都到社区“模拟家庭”年逾九旬的李寿春老人家探望,既让孙女表演节目表示慰问,还与他和家人交谈如何战胜疾病并为其老伴做按摩。我还曾经为李老操办过祝寿活动,联系了他过去的战友同事30余人,老人家很是感慨,很是开心……
  以后我们的老干部局又聘请我担任了社区老干部工作专职协理员,这就更加奠定了我办实事、送真情的基础。
  由于我的矢志不移、坚持不懈,还被评为了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
  竟然也是命运的巧合。在退休后的第17个年头,在老同事、老战友和“王亚卓”及其知青战友们的鼓动和帮助下,我自费出版了自己的集子《人生如歌》,书中记述了我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后的工作历程和退而不休的17年志愿者的工作。
  为此,今年初春我自己筹办了3个答谢发布会,与老战友、与老同事和与“王亚卓”这批知青们的。这3个会都很成功,会上我向大家倾诉了心中的一番感慨:“人生弹指一挥间,酸甜苦辣都尝遍,理想追求不停步,保持晚节志更坚。”
其他文献
3个多月前,我在单位主动申请了提前病退。幾天后,单位的病退文件发下来了。不经意间,我也成了退休老太。按照单位的规定,我还有一年多才正式退休。同事们不免惊讶,我却如释重负,把这看成是一件不大的喜事。虽然每月领的钱不多,但也算是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了一点保障。  离开单位那天,单位为退休的职工开了个小型欢送会,也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毕竟是离别的场面,气氛算不上热闹。不管过去彼此有什么误会和冲突,到那一
编者的话:  现代人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只知道享受家长或其他长辈的关爱,却不知感恩回报。  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一定全在孩子,家长们往往只顾用爱去包围孩子,却经常忽略了教会他们如何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如何去回报。  下面这组北京景山学校师生的小文,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爱是怎样在几代人之间流动的。    《倾斜的爱》是某期《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发现自己和父亲、儿子之间的爱,是倾斜的爱:父亲肩上的
北京人称的白薯,又称地爪、红薯、红苕、蕃薯。我们家乡,也许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不种白薯。每年庙里唱戏的时候,便有不少小贩,其中就有外乡农民担了白薯来卖。那时候,我还很小,向爷爷要枚铜板,买一块白薯,细细长长,皮儿紫红,嚼了几口,也没有嚼出什么味来,便丢到大庙大门背后去了。后来参了军,先是行军打仗,全国解放后又在“军官食堂”就餐,白薯也就很少吃到了。直到三年自然灾害,这不起眼的白薯却救了不少人的
父亲爱狗,说狗对主人忠诚,很“讲义气”,可是,我们家养过两条狗,都是下楼遛弯儿的时候不辞而别,父亲从此不提养狗之事;母亲则爱猫,说猫优雅、文静、本分,还恋家。可是,母亲养过的两只猫也都先后“离家出走”,不知是跟别的猫“私奔”了,还是觉得在我家待遇不咋地,全然没有半点恋家的意思。母亲很不甘心。  几个月前,母亲又从宠物市场抱回一只猫儿。这一次,母亲特意给它取名“不离”,顾名思义,即希望它不要像前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