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统谋与南音(九)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定离开木偶剧团,但是去哪,苏统谋并没有想法。文化局局长给了他一些选择建设,最后苏统谋选择了文化局。于是,1987年,苏统谋正式调入文化局,1999年退休后又延聘3年到2002年,在文化局工作了共15年。这15年,他管理文化市场、组织文化活动、经营外包剧团,工作出色,深得领导、同事和其他文艺界人士信任,并继续收集整理资料,为退休后大量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文化艺术管理


  到了文化局,苏统谋开始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不断学习、熟悉。他认为,作为管理人,不了解自己管理的东西是没法管理好的。所以,文化局工作期间,苏统谋除了学会组织活动,也学习了一些行政上的管理方法,熟悉了更多的艺术门类,并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例如,当时文化局没有档案箱,人头档案和业务档案都没有,苏统谋提意见说这个一定要有,文化局管这么多剧团,这么多事情,都要记录在案。领导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苏统谋就去买了档案橱放在文化局六楼,开始建档。幸亏建了这些档案,有一回一家舞厅起火,上面来调查,文化局马上把档案摆给他们看,什么时候开过会,什么时候检查过,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有这些工作记录,才没有被严重追责。再如,当时图书馆归文化局分管,他早早就提出要用电脑记录图书馆的藏书,往数据化方向发展。苏统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从不马虎。
  不过,苏统谋在文化局期间主要负责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事情。他要管理文化市场,而这个市场比较复杂,管理起来很费力。当时舞厅、游戏机兴起,文化局要配合公安机关、工商管理、卫生管理机构等对之进行管理、监督,工作量很大。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则要去检查舞厅、游艺场所等。不过苏统谋说,他们并不会刁难这些经营者,反而会尽量支持他们。苏统谋还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比如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时的大型踩街活动、每年的元宵节活动等等。最重要的是,苏统谋当文化科长期间对推广南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泉州府文庙里有专门的场地唱南音,苏统谋想,要是在晋江也有这样一个专门唱南音的地方,那该有多好?以前晋江市青阳市区大剧场门口有个大广场,晚上人气很旺,很多人到这里散步、乘凉,卖饮料卖咖啡的摊子一摊接一摊。苏统谋觉得在这个地方唱南音不错,人气这么旺,是整个青阳市区最热闹的地方。于是他去找领导建议,由政府出面,南音协会组织、动员各个乡镇,每个乡镇派出一个南音团队到那里试演一晚。苏统谋认为这种动员要政府出面,下面的乡镇才会重视,才会去组织,光靠南音协会自身做不起来。他对当时的宣传部长说了此事,并提出自己的计划,打算每年开展一次南音会唱,一个乡镇唱一晚。宣传部长说:“这个容易,我叫宣委来负责。”宣委就是宣传委员,负责各个乡镇的宣传工作,归宣传部管。
  再后来,晋江市南音协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南音大奖赛。第一届只是年轻人参加,但是学南音的人年纪大的很多,顺应民意,后来便不再限制年龄,只是分年龄段比赛,20岁以下的、20到30的,以及40岁以上的,共3个年龄段。有一年还专做了一场老年人的比赛,八九十岁的人也来参赛,大家都很积极。老年人重在参与,得不得奖无所谓,能参与活动就很高兴。
  苏统谋任文化科科长,提倡搞一些南音活动,坚持举办了十几年。刚开始很困难,如今各方面关系都理顺了,且已经变成惯例。

二、经营外包剧团


  苏统谋在文化局工作期间,在职人员虽然是干部,但是工资不高,经费困难。他就琢磨弄一个演出公司,开展一点工作。
  当时在晋江,戏曲市场很热闹,职业剧团兴起,高甲剧团就有40多个,都是业余剧团。有的是股份制,有的是个人组建。文化局领导认为,剧团这么多,应该搞一两个专业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剧团。当时苏统谋爱做事,而且还当过木偶剧团团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结果他同时组织了3个剧团,包括两个高甲剧团和一个傀儡剧团。
  首先是“青艺高甲剧团”。当时有一个“群艺高甲剧团”,老板不想经营了,苏统谋便把剧团转手过来,改名为“青艺高甲剧团”。因为木偶剧团在业务上属于文化馆管辖,所以依托木偶剧团来搞经营。由于剧团有文化局的支持,所以一开始起步就有其便利条件。首先是文化馆提供了一个室内场地供青艺高甲剧团使用,大大方便了剧团排练和演出。南方雨多,有了室内场地,即使下雨也不影响工作。其次是通过文化局出面请了好多水平高的师父来教学。包括演打城戏的吴天乙和他的弟弟四师,泉州苏燕玉,以丑角闻名的柯贤溪等人,一起帮忙教、导、演。曾当过木偶剧团团长的苏统谋知道剧目是最重要的,所以刚刚组团就着手排了第一出戏《五女拜寿》。《五女拜寿》需要6对生旦,群艺剧团转过来后,一些道具也转了过来,但是演员留不住,都到其他剧团去了。业余演员都是这样,哪边比较好赚钱就跑到哪边。于是苏统谋先是招收了演员,然后请好师父教学,这些好师父培养出来的演员基本功都很好,以至于后来这些演员到了别的剧团,都成了剧团里的台柱。不过,即使有很多便利条件,剧团刚开始起步还是很困难,因为业余演员每天都想要赚钱,而排戏的时候没钱赚,所以只要排戏时间长一点,就会有演员跑掉。苏统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五女拜寿》中的一个主旦,走了不来了。戏排一半怎么办?苏统谋只好跑到她家里苦口婆心劝她回来。刚开始她根本不理苏统谋,自顾自洗衣服扫地。后来她家长辈看不过去了,也帮忙劝说她回到剧团。所幸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剧团由于有好师父、好演员,肯下苦功排戏,后来发展得很好,连续二十几年都是晋江职业剧团里数一数二的团体。


苏统谋

  另一个是“百靈高甲剧团”,不过这个剧团苏统谋没有亲自管理,而是交由林衍初负责。林衍初是木偶剧团里面搞音乐的,跟苏统谋关系很好。苏统谋负责的另一个剧团是傀儡剧团。当时晋江傀儡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是艺人还在。有两位很出名的艺人,陈天波、陈天才两兄弟,是当时很出名的演员。还有原来在梨园剧团,嗳仔吹得很好的显祖师父,以及打鼓的连师,丽娟和霞恋等演员,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傀儡剧团。苏统谋虽然是管理者,但是也经常亲自到后台参与奏乐。“青艺”高甲剧团每晚都有演出,傀儡剧团演出稍少些。苏统谋有时候去“青艺”那里,有时候又跑到傀儡剧团那边,在后台帮忙演奏,作为副吹,吹品箫、弹琵琶、吹大嗳仔,有时候还打打锣鼓。   这些剧团做得好的时候一年能赚好几万块钱。赚来的这些钱不归政府,而是给木偶剧团,所以剧团过年时会拿出一万块钱给大家发奖金,当时一万元已经算是巨款了。后来这些外包剧团做得很吃力,业余演员不好管,很多人都跑了,排戏排久了怨言也多,再加上整个戏曲市场不景气,原有的40多个高甲戏棚因为不赚钱,好多都解散了,最后只剩十几个。苏统谋于是向文化局请示,把那几个业余剧团转给别人。其中“青艺”转给了一位叫做“炳和”的人,此人原来就在“群艺”剧团,所以他把剧团盘回去后,又将名字改回“群艺”。他对苏统谋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跟着下股份。当时下股份也不需要多少钱,于是苏统谋就答应了。就这样,苏统谋经营这个剧团长达20多年之久,经常亲自参加演出,在后台奏乐器。
  苏统谋说:假如外人来请,我是绝对不会去参加演出的。但是在这里我是老板,我有三分之一的股份在里面。我不赚钱也不去管他的账,随它去。当时去帮忙演奏,较早的时候一个晚上给7、80块钱,有时候收益不好还要打折,不过我无所谓。后面参加演出越来越少,虽然也有股份,但是不怎么赚钱,多数收益都分给演员了,剩下的钱要买服装买设备,所以所剩无几,再到后来钱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正常工作中的一些插曲。
  经营外包剧团让苏统谋进一步接触大量文艺界人士,了解文艺市场,对晋江文艺有了全局认识。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苏统谋从小就喜欢收集、整理、抄写一些资料,从小到大到老,这项工作始终不断。文化局工作相对轻闲,更是为苏统谋继续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提供了时间保障。苏统谋收集整理最多的是傀儡戏资料和南音曲谱。
  傀儡戏资料方面,苏统谋做的工作一是记谱,二是收集民间手抄本。苏统谋当木偶剧团团长时,因为以前的老师父都是靠死记硬背把谱子记下来,很多音乐都没有现成的乐谱,于是他请老师父范唱,自己一个音一个音把曲子记录下来。苏统谋至今还记得,当时伯芬师父唱一句,他记一句,记成简谱。记完后唱一遍给伯芬师父听,看看对不对。有些地方不对,苏统谋就让老师父再唱一遍,再改正。最多三遍,这首曲子就记录下来了。现在很多木偶音乐用的乐谱,都是他当时记录下来的老师父脑子里的曲调。还有李文炳师父,苏统谋也记录过,并教会了他记谱、看简谱。
  此外,苏统谋历来很注意收集民间手抄本,一有时间就去农村找资料,买了许多传统傀儡戏剧本,有很多都是清代老师父写的手抄本,非常珍贵,非常有价值。这些资料归晋江市文化局管理,之后又被转移到晋江市图书馆,目前图书馆还保存着这些傀儡戏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后来起了大作用。
  1985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成立。由离休干部朱展华发起成立。朱展华原来是泉州宣传部部长,后来为省文化局副局长,离休后回到泉州。他对泉州文化非常熟悉,想组织一些人来研究南戏,于是成立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朱展华当社长,郑国权和何芬当副社长。他们都曾亲眼看到五六十年代,泉州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大家达成共识,要抓紧抢救这些传统文化,首要目标是抢救戏曲类的东西,如梨园戏,傀儡戏等。所以,地方戏曲研究社成立后,大家便着手编辑出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1]然而,虽然有编书意向,但是郑国权等人当时手头并没有什么资料,两手空空,只能靠各个有相关资料的单位支持,或者到民间去搜集。郑国权跟苏统谋关系很好,知道他曾经到晋江安海一带农村收购来傀儡戏的四十二部落笼簿,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还有,傀儡戏中的目连戏相当重要,但是整个泉州都找不到整部的目连戏资料,都是缺这段缺那段,要找到全套目连戏本非常难。有一回苏统谋到了南安市一个村落,刚好看到整套的目连谱,卖两三百块,就把它们全买过来了。这些资料长期放在晋江市文化局的一个傀儡笼里面。郑国权曾经去和晋江市文化局商量借阅,商量了几次都不给。没有这些资料,没有这些脚本,丛书编辑就成了问题。一直到90年代初,原来的局长去世了,郑国权等人再一次去借,一位副局长接待了他们,对他们表示支持,同意他们把那些资料借走。当时这些资料已经转到了晋江市图书馆,郑国权等人捆成六大捆才把它们捆回去。带回去后一页一页复印,复印完把原始页一页一页装裱起来,订成本再送还给晋江市图书馆,现在这些资料就在图书馆里陈列着。郑国权等人做了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既收集全了丛书资料并顺利出版,又帮助图书馆对资料做了整理保护工作。苏统谋收集的这些资料不仅帮了郑国权大忙,后来自己在编写《泉南传统戏文四念白》[2]一书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通过编辑出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郑国权清楚地看到了傀儡戏与南音的关系。他说:“梨园戏和傀儡戏的戏文里面,南音和这些戏曲的关系太密切了,就像《陈三五娘》,一个戏里面,唱陈三五娘的曲,曲比戏多很多,有一百多首。所以在编这套丛书的时候,就把每一个剧目,和这个戏有关系的都作为附录附在下面。而且正是因为熟悉了戏曲中的曲目本身,为后来梳理南音曲目渊源打下了基础。”[3]从此以后,郑国权开始了解、研究南音,为他之后与苏统谋等人合作,编辑出版大量南音书籍做了铺垫。



  南音曲譜方面,苏统谋一次次到农村去,到处找人借,借回来就抓紧抄。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南音原来有这么多的东西,还有很多是他不懂的,所以赶紧抄下来,以备之后使用。苏统谋喜爱抄谱倒不是像以前很多老先生那样是为了追求自己“饱腹”,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教学生。以前老师教学生,有15个学生的话,每个门头就要会15首曲子,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曲子,不像现在每个学生都学同一首曲子。而且作为老师,要每首曲子都熟练掌握,能够背唱。要是看着曲谱教学,会被人家笑话腹内不够。这个说来简单,要做到真的很难。   后来,苏统谋有意识要编辑南音书籍时,资料搜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以前收集了很多,但是时间长了,有的被白蚁蛀掉,有的被烧掉,再加上要做的是大部头书籍,当前资料还不足以支撑这些工作,所以他继续到处搜集资料。
  找资料的过程颇费周折,而且不太容易借到,一是因为上一代人收藏的东西下一代人往往不识宝,遗失了或藏在哪里找不到了,二是因为很多人借了书不还,大家都不愿意往外借。苏统谋回忆说,有一回,一位朋友告诉他某个村里有一位老先生手头有很多乐谱,他父亲抄了很多,他自己又抄了很多。苏统谋并不认识这个人,朋友也不知道这个人家的具体地址,只知道是哪个村哪个乡的,于是苏统谋就自己骑了一辆摩托车去到那个人所在的乡里,一路打听找到了他。那天雨很大,苏统谋被淋得全身湿透,尤其乡里都是土路,他浑身泥泞,狼狈不堪。找到那人后,苏统谋自报家门,由于他在南音界名声很大,所以一般南音界的人都知道他。一听说是苏统谋,对方有点诧异,说:“少见啊!快进来喝口茶。”苏统谋直入主题,说:“我听别人说你搜集了很多南音资料,给我看看好吗?”苏统谋还只是说看一下,没提借的事。对方马上说:“没有的事,也就三两首写着玩的。”对方斩钉截铁地说没有,苏统谋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空手而回。回来后打电话跟朋友说了此事,朋友说:“他肯定有,只是不愿意借给你,因为以前有人借过不还。”苏统谋说:“要不这样,你找一个跟他关系最好的人陪我去。”朋友想了半天,想起来一个人,后来,正是此人陪苏统谋再次造访,对方终于松口,答应借谱,但是还是说谱子不多,只借了小部分。苏统谋知道他的心思,承诺三天内还谱。回家后,蘇统谋抓紧时间复印。当时的复印机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时不时就卡住、卷纸,他也不太懂怎么弄,费了好多功夫,总算在3天内复印完,第一时间将谱子还回去,并给对方送了点礼物。对方看苏统谋准时还谱,很高兴,直夸他讲信用,并说:“我这还有几本谱子,再借你。”就这样,总共跟对方借了三回谱子,把他们家的谱子都借遍了。
  这种例子很多。还有一回,有人告诉苏统谋英林一位老先生也存有很多乐谱。苏统谋去找他,老先生虽然把谱子借给了他,但是表示怀疑:“你是真做还是假做?大家都说要做,之前有一个人也找我要谱子,结果拿去了也没做。”后来书出版后,苏统谋把书送给老先生,对方非常高兴,把家里所有的乐谱都拿给他,说这才是真正在做事情。
  苏统谋找了好多人借谱子,过程都差不多是这样,有不借的,有半信半疑的,直到第一部成果印刷出来,并亲自送书给曾经借谱之人,才终于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之后再借谱就容易多了。
  正因为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资料收集、整理,再加上许多人的大力支持,苏统谋后续的乐谱整理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注释:
  [1]郑国权等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2000年版。
  [2]苏统谋整理:《泉南传统戏文四念白》,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3]饱腹,即肚子里东西很多。
其他文献
一、古筝练习曲的编写与教学应用  练习曲在器乐表演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懵懂的“琴童”,到表演技术娴熟的“音乐家”, 练习曲一直伴随着音乐表演者的艺术生涯。随着民族器乐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古筝练习曲也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目前古筝教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古筝练习曲并不多。主要有项斯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杨娜妮编写,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娜妮古筝教程》;由王建民主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沈阳大学创排的诗画音乐剧《镌·刻》隆重首演。该剧以疫情期间大学的校园生活为切入点,以雕塑系大学生创作建党百年的作品为线索,融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足迹,同时将敖汉小米[1]、三千孤儿[2]、精准扶贫等节点巧妙连接,延展出宏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厚的精神内蕴,并以歌舞诗画的青春舞步和艺术语言,展现了当代青年热爱黨、心向党、跟党走的青春风采。其后,2021盛京戏曲论坛“音乐剧
城市音乐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正视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价值也成为备受关注的方面。本文简要阐述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提升居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城市环境、助力经济增长的价值和如何通过增加资金投入、重视打造品牌、结合多种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合理研究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价值的策略,以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
一、韵味元素在豫歌《木兰从军》中表现解析  豫歌《木兰从军》是以“木兰诗”为词,旋律技法吸取了豫剧唱腔板式。作品以熟知的故事为题材,运用豫西调豫剧流派旋律技法,将广板、中板、快板、摇板、垛板五种板式交替使用,形成了具有鲜明戏曲特征的音乐结构形式。除了板式的运用,全曲最有特色的当数豫剧唱腔的运用,以字行腔,以腔诉情,情入心脾。下面就《木兰从军》中的唱腔板腔的运用进行分析:  1.断腔  断腔,利用气
一、中国钢琴作品及其艺术特征分析  中国钢琴作品是指在中国本土上诞生的钢琴作品,其中的“本土”是指从本土选择钢琴作品创作素材,运用传统文化的一些音乐创作元素,如节拍、旋律和节奏等等,是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而言的。从艺术特征角度来讲,中国钢琴作品具有如下几大特征:一是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本土素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本土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都是由民族民间民调等所改编而成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综合考查学生钢琴音乐理论、音乐实践与音乐创作能力的重要课程,其在音乐人才培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已经成为高校钢琴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相关研究不断丰富,但从现实来看,目前高校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的有效落实,不利于钢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从高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
中国古典诗词是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创作并历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现代青年的精神食粮。而以古典诗词为脚本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便深受作曲家和歌者的喜爱,不断对其进行创作和演绎。发展至今,已走过百年历史,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新时代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创作技法巧妙地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雅美与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桂冠上的璀璨明珠,深
声乐艺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表演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声乐审美在声乐练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声乐练习中的声乐审美意识,才能够更加深刻地帮助他们感受理解声乐作品中所传导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本文主要就声乐审美概述入手,重点对于声乐审美在声乐练习中的作用、如何培养声乐审美以及相关思考及分析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  声乐练习过程中,很多学习者都会更加注重声乐练习技巧,而忽视了声乐审美培养的重要性。但是,
一、凝神科研 如痴如醉  钱亦平1946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仁康先生是钱亦平的启蒙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她终身受益。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毕业后,1965年直升至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现音乐学系)本科,五年后毕业。随后就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记者。1979年,正值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第二年,钱亦平追随父亲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
瑞士,与世隔绝的湖光山色,其神秘的音乐与桃花源般的生活一直吸引着我,说来也巧,笔者有幸作为2019届中央音乐学院交换生,被派往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如下,展开我对瑞士音乐学习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一、历史教育之底色  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Haute école de musique de Genève,HEM),其前身是日内瓦音乐学院,该院前身由两个机构组成,分别是:日内瓦音乐学院